乡村振兴背景下村“两委”干部培育模式研究
作者: 宋新辉摘 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村“两委”干部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是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在村“两委”干部培训方面积极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探索出很多有效模式。本研究对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通过建立“广东村官学院”开展乡村人才培训、打造培训体系、健全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助推县域经济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了调研,并总结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村“两委”干部;培育模式;村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6-0044-04
一、引言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育工作。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村“两委”干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村“两委”干部是推动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在农村全面贯彻落地的关键所在,积极提高村“两委”干部素质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但是,村“两委”干部在学术界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张新勤、张磊等[1-5]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在实践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模式。本研究对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足自身优势,以“育一人兴一业富一村”思路服务于全省村干部学历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尤其是村“两委”干部培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广东村官学院孵育村“两委”干部的主要做法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深耕农业职教多年,是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推介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1年,经广东省委农办批准,学校成立了广东村官学院,统筹开展乡村人才孵育工作。广东村官学院以实施“村官学历提升工程”为抓手,主动与清远市、海丰县、普宁市、怀集县、吴川市、阳春市等市县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招生,开办了2020和2021两届“村官学历提升专班”,共招收农村“两委”干部与后备人员1032人。通过学历教育让村干部“提素质”“长本领”,打好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组合拳”,锻造出一支扎根乡村、带动乡村、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一)精准对接,靶向施策,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体系
针对新换届村“两委”干部和高素质农民需求,学院精准对接,靶向施策,建立了系统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一是走访调研,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严格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总体要求,与村官班所在地党委组织部门、村官班学员代表等进行沟通交流,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确定课程,切合实际来满足村官班人才培养需求。二是量身定制,打造村官培养精品课程。学院成立村官和高素质农民培养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对村干部和高素质农民现状、胜任力、学习提升意愿等进行调研,针对需求和短板制定了十四个村官培训专业知识模块,就培训模式、具体形式、课程设置等重点内容做了科学合理安排,做到靶向精准、有的放矢。其次根据村干部工作和产业需求调整课程,从提升学员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农业农村专业技能、农业农村经营管理能力、包括新媒体电商直播、创新创业等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员的实际时间安排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编排课程。三是多维联动,构建混合立体教学模式。根据村干部和高素质农民的成长规律及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每个专班至少配备两位骨干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直播+录播”“送教上门”“实地调研”等教学方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线上部分利用网络平台(如MOOCs、在线直播、录播课程)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员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线上内容涵盖基础理论、最新政策解读、国内外成功案例分享等。线下部分组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强化师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战等方式深化理解,同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理论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系统、科学,覆盖农业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田间教学、农业企业参观等形式,让学员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在直播+录播灵活学习方面,直播教学定期安排专家直播授课,提供即时互动机会,解答学员疑问,增强学习时效性和针对性;录播资源将直播内容及其他优质教学资源录制成视频,供学员随时回顾,满足不同学习节奏的需求。在送教上门与实地调研方面,针对偏远地区或特殊群体,组织教师团队前往当地进行教学,减少地域限制,扩大教育覆盖范围;鼓励并组织学员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研项目,收集第一手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在多维度促进自主学习与交流方面,学分制度上设计合理的学分体系,既包括课程学习也包括实践参与、小组讨论、项目报告等,全面评价学员的学习成果;互动平台建立线上学习社群,鼓励学员间分享学习心得、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定期组织学员分享会,针对同类问题汇总最佳实践案例,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习进度跟踪系统,定期收集学员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习效果。四是弹性学分,探索三高融合培养模式。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人社部门的高技能职业证书培训”“农业部门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教育部门的高职学历提升”三高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把人社部门的高技能职业培训、农业部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理人培训中适合农民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融入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高职培育方案中来。将职业技能证书、新型农民证书(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等通过认证方式,赋予学分。
其中,学院2020-2021年注册录取各地村官已顺利毕业,很多学员在就读期间成绩突出,获得国家级荣誉。“学历提升”这一办学举措,圆了不少村干部的大学梦,提高了村两委干部的学历水平。
(二)搭建平台,着眼长远,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教育长效机制
针对高职扩招学生与高素质农民培训结束后与学校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学院建立了“3+N”“1+N”长效支撑机制,即“村‘两委’干部或高素质农民在校学习三年或一次培训,毕业后或培训结束后学校组建相关团队长期跟踪服务支撑其在产业、党建等各方面的需求”。一是以生为本,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微信、学习通等软件组建班级群,班主任革新了传统模式,将“管理职能”转化为“服务角色”,深入考量农村干部与高素质农民的岗位特性及其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提供全面且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助力学员在工作中克服挑战,激发他们的归属感与上进心。与此同时,依据乡镇为单位,创立了学习小组、兴趣社团及互助团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借助彼此协助与相互启发的方式,共同探索与解决问题。二是固本强基,搭建乡村振兴人才继续教育平台。学院建成了广东科贸农业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并与深圳市天天学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涉农信息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配备专业稳定的学习客服团队和农技顾问团队,及时处理跟进学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及生产方面的问题,维持学员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支撑下,学员充分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其中,获得县级以上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领域的先进个人共计401人,获得县级以上优秀干部称号共计437人,占总人数的81%,获得县级以上优秀党员称号共计326人,占党员总人数81%,获得县级以上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共计62人,占支部书记总人数的65%。学员积极探索适合于当地乡村振兴新模式,带领村集体不断发展壮大。学员带领村民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先后打造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文化与旅游特色村”“广东‘乡村振兴大擂台’五强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殊荣。
(三)政校联动,兴业富村,人才串珠成链赋能百千万工程
学院以学员为纽带,积极对接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以学院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农技服务“轻骑兵”为支撑,在服务学员所在村庄需求的同时,积极对接县、镇需求,串珠成链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协同发展,学员为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学院与清远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乡村新闻官学院,与海丰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在两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对接地方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乡土人才振兴。学院先后定点服务海丰、普宁、怀集、阳春、吴川、连山、信宜、揭西、榕城、五华等县的镇、村,立足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发挥学校农村科技服务团队优势,校地融合,改革赋能,三产融合,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的实际的“两山”转换通道,尤其是民族地区资源和红色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二是全领域帮扶,学员为链服支撑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以学员为链,服务支撑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学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统筹全校力量,在农村干部培训、政策宣讲、农村党建、基层治理、法律服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牧水产技术(园林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专家)、新型经营组织培育、农村财务管理(管理学院与会计学院)、数字农业、数字农村(信息学院)、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检测、标准规程(食品生物学院)、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营销、品牌打造、电商直播(商贸学院)、茶叶全产业链、地方食品标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民宿(餐旅学院)、产品包装、村容村貌整治(艺术设计学院)等全方位进行帮扶,真正扎根镇村的各个角落。
(四)校地共建,夯实基础,走实乡村振兴人才育训最后一里路
学校坚持“把农民教育办在基地、把技能培训办在田间、把贴心服务送到农民身边”,在职业教育平台搭建、渠道搭建等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田间教学、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等培训,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成为“领头人”。一是下沉教育培训。开展专家送教上门、科技小院到村、科技人员服务到田等工作。以信宜市为例,2024年学校相关专家先后83次赴信宜就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研、现场教学、技术服务等工作,如针对撂荒地问题,举办返乡兴乡青年粮油产业培训专班,目前信宜市内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达到村均300亩以上;二是打造农民田间学校。指导申报并推荐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加强标准化能力建设及规范化融合运维,推动县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成为县域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三是协同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用,积极承担各类农民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新技术。2024年,学校先后参与驻镇帮扶699人次,服务带动农户12890(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145个,推广新技术89个,为当地引进项目47个、举办培训97场、培训农户或技术人员3840人次(线上培训28万人次)、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203万元。
三、启示与建议
广东省共有19793个村委会、6816个居委会。以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与高素质农民培训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更有助于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
(一)加大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征、毕业生去向更适于人才下县下乡,村“两委”干部和高素质农民因扎根在农业农村主战场,“育一人兴一业富一村”,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中可发挥积极力量。建议省教育厅在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方面给予支持,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一批村两委干部,使村两委干部在学历提升方面有进一步的学习机会;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培训方面向涉农职业院校给予更多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