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效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陈松洲 陈腾鹏 王迪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是新时代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乡村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和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主体利益、市场需求、农业多功能和制度创新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其产生的效应表现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减少交易不确定性、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等。分析了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要素资源保障、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等。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新制度经济学;动因;效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
一、引言
自201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历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三产融合作出了部署。农村三产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乡村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必经之路,它推动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与此同时,农村三产融合迅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就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化,姜长云[2]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定义为农村三次产业通过融合渗透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进行整合、优化、重组,调整产业布局。马晓河[3]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农村全域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使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手段。赵霞等[4]则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以第一产业为依托,整合农业的产销及其他服务业,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荆勤忠、王永锋[5]则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融合农业的生产和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是农民增加收益;立足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界对农村三产融合尚未能作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含义是:农村三产融合是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交易成本(费用),交易成本(费用)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交易主考虑到而损耗掉的成本[7]。交易成本(费用)最早是科斯在1937年提出的,它包括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寻找客户的费用,交易磋商、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履约的费用等等。这些也是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必然面对的需要规范的内容,要协调化解农民在三产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制度来明确界定产业融合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本文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阐述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和效应,分析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必须通过其理论基础——产业融合来考察。借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原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主要从技术、企业、市场和政府等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知识和创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创新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分化和重组提供了重要支撑。现代技术创新使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技术渗透或扩散成为可能。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表现为生产出全新的产品或者提供新型的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农村
三产融合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应用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既提高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水平,又提升现代农业与精深加工、纺织服装等第二产业融合的程度。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大量涌现的淘宝村,也是农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借贷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6]。
(二)主体利益是内在源动力
过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且价格低廉,因此,农民增收困难。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20年来,大量第二、第三产业布局于城市并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大量的人、财、物等要素流向产业群,相应地,农村的人、财、物力、资金等资源缺乏,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三留守”、大量土地闲置、空心村等一系列问题,大量的贫困人口使我国脱贫之路举步维艰。而农村三产融合可以使农民通过按股分红、按交易额返利等方式改变过去农民在利益分配中的被动局面。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三产融合中去,才能实现永久的脱贫。一旦农民及其它相关主体参与到农村三产融合中来,他们为了获得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之间会自觉开展合作,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出更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逐利心理动机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在源动力[4]。
(三)市场需求是外在牵引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刺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提供新服务,催生了产业融合。农村三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同样产生了融合现象,人们要求农业生产从单纯地提供初级产品向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精深工业转变[4]。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日益理智化,许多城市居民为了缓解快速生活压力在节假日选择充满传统乡土气息、可以释放自我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等,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接待旅客数量不断增加,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可以说,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外在牵引力[6]。
(四)农业多功能性是推动力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初期,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成分,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进行政策扶持。农业通过自身的自然生产和人为的干预生产,逐渐具备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性[8]。在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上述的各项农业功能将整体地、持续地作用于市场交易,提高了诸如生态、文化等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转的农业功能,从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6]。
(五)制度创新是外部保障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考察,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亟需相应的制度供给,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有赖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就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因此,制度创新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外部保障[6]。具体表现在: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改革管理体制等手段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产业融合初期,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和保护产业融合的发展。例如,政府加大对生产要素方面的投资,有利于催生高级生产要素;政府加大科技计划支持力度和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采取奖励措施,有利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进而调节相关行业参与本行业竞争的难易,从而影响三产融合的进程。另一方面,面对农村三产融合带来的产业边界模糊、企业竞争加剧、新业态涌现等现象,相关企业必须切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革新落后的企业组织制度,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利于技术创新与新业态形成的企业组织形式[9]。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效应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设计就是为了减少相互交往的不确定性,而制度变迁的原因主要是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即节约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这些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7]。而农村三产融合可以减少各产业之间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与制度发挥作用的本质是一致的。
(一)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
最早对交易费用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科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交易的内涵并分析了制度及其运行。交易费用包括交易准备阶段的费用(如搜集和处理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广告宣传的费用)和交易活动进行时所发生的费用(如交易磋商、订约和履约的费用)。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耗费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的经济绩效难以提高[10]。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将更好地整合产业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延长和拓宽农村产业链,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三产融合产业制度的推行,农民可以从单一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过渡到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这将大大节省交易费用,极大提高了经济绩效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9]。
(二)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实现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11]。例如,某位农民在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时,假定可以选择种植水稻,也可以选择种植小麦,也许种植水稻的收成要好于种植小麦,也可能相反;又如,果农在选择种植水果品种上,假定可以选择种植草莓,也可以选择种植火龙果,也许种植草莓的收成要好于种植火龙果,也可能相反。这样,农民在选择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表现为农民大多数年份的选择结果与期望的目标相反,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民随大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大量种植该农作物的结果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偏低,即所谓“谷贱伤农”。农村三产融合的推行,改变了过去农村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可以采取订单式的农业生产,让农民的选择有的放矢,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9]。
(三)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从新制度经济学看,可以从农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三产融合的形成和深化。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施的经济政策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不得不通过牺牲农村来支持城市发展,这种发展战略保障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但同时形成了二元制经济体制,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加速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筑以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网络。而企业网络将逐步成为城乡要素资源流动的主要载体,加速城乡资源流动与重组,既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又有利于加强城乡间贸易活动、提高区域经济效率,进而有效解决城乡二元制的弊端,形成新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2]。
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参与主体涌现出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企业,其形成轨迹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前景广阔、前途光明,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基本要素供给不足,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有限
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仍然相对低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原来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多样化,满足当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此,乡村农业生产需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进而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及供给水平[13]。但事实上,以上三方面还是难以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在于农业产业的基础要素供给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详见表1。
此外,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发现,农村三产融合对于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有限。主要表现在: 其一,农业产业未能与乡土文化产品有效融合,仍然处于为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初级阶段;其二,处于纵向融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粗放型企业,农村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其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同质性强,且它们大都处于粗放阶段,缺乏创新创意强的精品项目;其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农业基础服务薄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