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研究

作者: 王慧敏

电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研究0

摘要:电商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条件改善,显著地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民增收也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3-2019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电商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剖析地区差异性。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得出结论:电商的发展可以显著的促进农民增收,且对东部地区的增收效果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影响机制来看,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对该效应产生了显著地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在电商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同时农民返乡就业的中介变量也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本文最后会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提高电商的发展水平、完善信息技术等数字基础设施等角度提出促使农民增收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电商发展;农民增收;调节效应;中介效应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E-commerce Development on Increasing Farmers'Income

Wang Hu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has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conomic conditio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also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farmers' income. Based on 31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3 to 2019,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ed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development on farmers' income and analyzed regional differences.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the income increase effect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act mechanism,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er capita planting area of crops hav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is effect; As a regulatory variab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regulatory effect between e-commerce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incom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of farmers' returning home employment also significantly promoted farmers' incom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mmerce,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digital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Regulation effect; Intermediary effect

一、引言

农民增收作为“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直是国家、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万元,同比增长8.8%,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27.61%。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促进农业生产稳定,促使农民增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鉴于此,如何消除制约农民收入的障碍,探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具有幸福感,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简称电商)发展被认为是农民克服产销矛盾问题,突破市场不对称、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新动能[1]。电商主要是指具有电子商务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设备制造等四个部分[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落地,我国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增长,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6.93万亿,较2013年增长了近3倍;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销售额高达18.9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81%。此外,我国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8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0.6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5.98%;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0.7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9.02%,可见网络消费金额和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电商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渠道,为农民生产决策、对接市场提供了新型交易平台,为农民生产、销售、就业与创业带来新的契机,促进农民增收。但目前我国电商发展仍然面临覆盖面窄,渗透率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扩大电子商务的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因此,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那么,如何解释电商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电商发展促使农民增收的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以及电商发展对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是否会产生异质性影响呢?回答以上问题,有利于分析电商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关系,剖析促进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影响因素,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二、文献综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地深入人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国内许多学者就农民增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从已有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3]、国家补贴政策[4-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层面,以及经营主体的个体行为特征、决策意愿[7-8]等微观层面。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迅速地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得到极大地提升,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农民收入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电商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具有异质性,往往趋向于加大居民收入差距。刘晓倩和韩青[9]通过使用CFPS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得出电商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但教育程度和性别等因素也加大了农户收入的不公平。曾亿武等[10]通过对江苏沭阳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PSM方法,认为由于存在物质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异质性,导致电子商务加大了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以上学者持有这样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电商发展通过大数据信息提升了农户搜集产品价格信息的能力,大大减少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但是其促进农户增收的实际效果可能被高估了[11]。二是由于电商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价格定价规范化和系统化,对消费者更有利,而非是农户[12],此外电商平台也会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地位攫取大量农户的利润,减少生产者剩余[13],导致电商发展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效应不显著。三是由于各地区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城乡居民之间使用电商的程度、频率及居民接受度存在差异,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电商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户的福利。绝大多数学者聚焦于电商促进农户增收理论基础、影响机制、渠道效应等角度,并且借助于构建PSM、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空间计量模型等不同的计量模型检验电商对农户增收的效应。杨柠泽和周静[14]基于2015年CGSS微观调研数据,采用PSM方法,分析得出互联网的使用从受教育年限和年龄两个角度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曾亿武等[15]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熵均衡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运用实地调研数据,认为电商的发展既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又缩小了农户间的收入差异。马彪等[16]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认为农产品电商发展通过自建品牌和完善认证追溯系统两个途径,显著促进家庭农场的收入提高。唐跃桓等[17]运用2011-2017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通过ICT基础建设、人力资本等因素显著促进农民增收。李琪等[18-19]选取浙江省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电商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

以上学者针对电商的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并且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上述学者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以上研究仅仅研究了电商与农民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未能剖析出电商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并且通过怎样的渠道来影响农民收入;二是已有文献要么聚焦于电商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或特定产品领域,要么聚焦于部分电商集聚的“淘宝村”的案例和模式研究,对于更具一般意义、更大范围样本的研究关注不够。三是上述研究忽视了电商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基于上述不足,本文基于我国2013-2019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电商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剖析地区差异性。同时对该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使得实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以期更好地了解电商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以及机制分析,为政府制定相关合理可行的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三、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3.1电商发展和农民增收

电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削弱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及时获取准确的产销信息。随着电商平台的逐渐兴起,电商发展使得买卖双方的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和完全[20]。农民借助电商发展,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开展以销定产的农业活动。二是减少买卖双方交易成本,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汇集了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充分发挥其整合、汇总、分类等功能,迅速建立产销对接的市场,大大减少了产销双方的产品信息搜寻、匹配和信任成本,加速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速度,促进农民增收[21]。三是去除产销中间环节,提高农民利润率。电商发展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改变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弱小势力地位,排除传统中间商利用信息优势和垄断地位攫取生产者剩余,使得农民可以直接对接消费市场,避免中间商低买高卖的行为,提高农民的生产利润率[22]。四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业。由于电商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如后台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刺激农民就业;同时也增加了如快递行业、物流运输、仓储保鲜、包装等用工岗位的需求,为大量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促使农民增收[23]。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境下,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3.2电商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中介效应

在研究电商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效应的理论机制中,许多学者聚焦于电商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能通过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首先由于电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均相对更了解彼此的需求,减少了因摩擦性失业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其次,电商的普及,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例如后台管理人员,刺激农民就业,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如快递行业、物流运输、仓储保鲜、包装等用工岗位的需求,为大量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最后,由于外出务工的预期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从事土地生产,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基于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城镇地区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预期收入是农民外出务工的拉力,而农村地区较差的工作机会、发展空间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是促使农民外出的推力。这一拉力和推力的相互增强的促进作用,致使大量农民流出农村,流入城镇。但随着电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吸引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此外,由于城乡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工面临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农民工返乡。电商的发展为这些反向的农民工提供较理想工作岗位、较优渥的工作条件和较高额的工资收入,促使返乡农民再次就业,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间接促使农民增收。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