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研究

作者: 朱银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研究0

摘 要: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从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个方面构建农业和物流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各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两者时空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特征上,2010—2021年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趋势,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关系从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在空间特征上,粮食主产区内各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在时空格局上2010年、2015年、2021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现“北高南低”、“北高南低”、“南北齐平”空间分布;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现“北高南低”、“南北齐平”、“北低南高”空间格局;两者耦合协调度从北到南分别经历了“较低-较高-低”、“较低-较高-较低”、“较低-高-较高”时空格局演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农业;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3.0;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06-0037-09

一、引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农业高质量发展、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1,2]。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稳产保供给、农民增收、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3],而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高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提升农业经济运转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农业强国的推进。与此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物流业的质量和体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供销、邮政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农业和物流业是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系统。202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强调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推动物流服务与规模化种养殖、商贸渠道拓展等互促提升,推动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流通,创新物流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定量分析农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态势,解构农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期为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与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业与农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物流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闫晗等[4]采用系统GMM法、差分GMM法和分位数法实证分析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粮食单产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农业物流对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作用最大。鄢曹政等[5]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物流业集聚不但对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是物流业与农业耦合关联的实证研究,学者们采用多种测算方法研究物流业与农业的协调度。梁雯等[6]运用耦合模型测算了农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程度。曾倩琳等[7]建立灰色T型关联模型测算了农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程永伟等[8]运用投入产出分解技术推导物流业贡献值完耗表测算物流业与农业的融合度。蒋永穆等[9]采用农产品物流业对农业的贡献率衡量农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水平。三是对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增收方面。程莉等[10]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延伸农业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减缓农业人力要素净流出,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少有研究从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2021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比重的78.50%、75.30%,可见,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好坏是能否实现“端好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关键。纵观现有学者主要是以整个中国、某一流域或某个省份为对象研究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少有研究聚焦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因此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以期为粮食主产区农业、物流业以及两者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拉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推力,“拉力”与“推力”之间,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既可以通过畅通城乡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与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5],又可以使农产品快速实现从田野到餐桌,从乡村到城市,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其形成的产销供一体化的物流配送功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高效健康发展[13-14]。另一方面,区域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15],农业高质量的发展对物流业的质量与体量提出了新要求,形成的“拉力”迫使物流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个方面分别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16]、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7-18],见表1、表2。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以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的数据代替物流业的数据[2]。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及相关省份的历年统计年鉴等,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插值法等计算得到。

(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熵权法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体步骤为:

1.数据标准化处理:

3.计算指标信息熵和信息冗余度:

其中m为评价年份个数与评价单元个数的乘积。

信息熵冗余度:dj=1-ej

其中,up代表第p个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数,wpj为第p个系统第j项指标权重,x′pj为第p个系统第j项指标标准值。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结合唐健飞等[18]和张清华等[19]已有研究,本文建立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模型:

其中,u1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u2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C为耦合度。

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在某些样本点处无法反映真实的经济状态,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出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低于平均水平,但耦合度却较高的情况,导致对二者关系判断的失准。因此,使用更为稳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性,具体公式表现为:

其中,D代表耦合协调度,T代表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度,α、β分别代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整体耦合协调度的贡献,考虑到两者同等重要,本文将α、β均设定为0.5。

借鉴相关研究[18],本文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具体见表3。

四、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1.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熵值法测算得到粮食主产区各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如表4、表5所示,并分解出粮食主产区各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中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五个维度的农业与物流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如图2、图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2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267到0.427,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提升。从区域层面上看,各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山东省农业发展质量最高,其均值为0.585,其次为江苏省其均值为0.520,再次为辽宁省,其均值为0.385。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后三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省、江西省、河南省,均值都低于0.251,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具体来看,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在前三位的三个省份其创新发展水平和开放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排名最后两位的湖北省、江西省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开放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可见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河南省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为河南省的绿色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省份较低,可见河南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发展。

2.格局演变分析

本文借助Arcgis10.3软件,使用自然断点法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为3个等级,并通过空间可视化图形进行展示。

通过2010—2021年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图,见图3。可以发现,这些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较大差异,江苏省和山东省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2010、2015、2021年分别呈现“北高南低”、“北高南低”、“南北齐平”空间格局。

2010年,山东省、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一级水平,东北三省、河北省处于二级水平,这几个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好,其中辽宁省得分0.345为区域最高,河北省得分0.254为区域最低;处于三级水平的省区有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四川七省区,综合得分均低于0.220,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15年,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格局呈下降趋势,山东省和江苏省保持一级水平,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保持二级水平,河北省和吉林省退出二级水平行列,其主要原因为创新发展水平不高,对外开放水平也不够突出。位于三级水平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河北和吉林九省区,得分在0.223—0.278之间,农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待提高。总体看来,2015年粮食主产区各省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处于一级水平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处于三级水平地区的综合得分。

2021年,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一级水平区域格局无变动,山东省、江苏省依旧保持一级水平区域。二级水平区域,三级水平区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河北、安徽和湖南三省从三级水平行列进入二级水平行列,这得益于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农业经营方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从二级水平行列退出到三级水平行列,其主要原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创新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水平不够突出。内蒙、吉林、河南、湖北、江西和四川六省,依旧位于三级水平行列,得分在0.332—0.385,相较于2015年有较大的提升,但相较于同一年份的一级行列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各方面都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1.总体趋势分析

从表5可以发现,2010—202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166到0.319,整体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趋势,表明粮食主产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分区域看,各省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江苏省、山东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分值相较于其他粮食主产区省区特别突出,其得分分别为0.483、0.318,这得益于该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优势比较明显。而吉林、黑龙江和江西三省得分比较低,其均值都低于0.131,位于粮食主产区各省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后三位,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究其原因,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科技创新水平、物流外资外贸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拉低了两地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使得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而江西省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值低的原因除了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外,其协调发展水平也拉低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值。可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共享发展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