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与驱利:数字化对脸的控制与社会冲击
作者: 谢新水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5406(2025)03-00113-014
一、引言
脸的数字化控制是指在平台的支持下数字技术对脸进行量化表征、颜值调整、评估、检测、鉴别和合成,并使之融人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2018年五四青年节之前,一款名为《我的前世青年照》的P图游戏H5上线,仅仅28小时,参与人数便过亿。①数字化的脸融入了平台之中,不仅成为数字世界的游戏,还不断赋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超过9500万个直播账号活跃在以抖音、快手、陌陌等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上,它们创造了超过1900亿元的市场营收。美颜促使直播成为新经济业态。从脸的发展史看,脸的数字化控制是社会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带来了脸的历史大变局。机器与美丽的问题如同机器与思考的问题一样有吸引力。数智时代的人们正在面对数字技术控制脸这一新风险与压力,学术界开始研究这种大变局背后的原因、方式并探索其社会影响。
哲学层面文献关注美颜与女性的关系,揭示了数字美颜时代女性的技术化身体具有主体间的社交共享属性,凝结着编织身份象征和社会关系的意图,承载着女性对身体的隔阂和质疑。②文学层面的文献在关注数字美颜和数字滤镜时,大多停留在社会个体感知范式、自我表征、窥视欲、自恋等个体情感方面③,揭示的是数字美颜关于身体的新型美学主张及其影响和塑造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④。社会治理层面的文献批判性地指出,无论是“滤镜”还是“美颜”都可视为一种扭曲的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行动;将脸的数字化控制视为算法审美观规训或美学实践。在数字技术领域,人脸工程学对人脸的识别、表情识别和人脸合成等问题界定得非常清晰。人脸的识别是指分析待识别的人脸图像,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与数据库中已知的人脸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决策或认知信息的一种技术;表情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人脸的表情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利用人类所具有的情感信息方面的先验知识让计算机进行联想、思考并推理人的情绪。人脸的合成则可以分为基于模型的人脸合成与基于图像库的人脸合成。③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思考为什么数字化能实现对脸的控制、如何控制以及数字化对脸的控制所带来的社会冲击。
人类之所以成为极其爱惜脸面的动物乃是因为人脸具有情感性、反馈性和可识别性,更加重要的是脸还具有合法的裸露权。在日常生活之中,脸是人们相互凝视和交换信息的重要场域,是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界面。虽然人类进化了漫长的历史,但至今无法自由地调整、改变和控制脸色。世事皆难,面色更不易伪装,故而,《论语·为政》有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从历史视野看,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人们对脸的应用是多样化的,但对脸的控制却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绘画技术、雕塑技术、摄影技术或影视技术都只能呈现脸、特写脸但无法控制脸。要深人理解数字技术对脸的控制这一新的“技术一社会”现象则需要系统性地揭示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人脸控制为什么是跨时代难题?二是数字化为什么能够实现对脸的控制?三是数字技术控制脸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四是脸的数字化控制带来了哪些冲击甚至危机?
二、作为跨时代难题的人脸控制
之所以说人脸的控制是一个跨时代难题,在于认识人脸和控制人脸都具有复杂性。脸的重要性在于头是身体的真正的关键之处,身体的其他部分仅仅只担任“触须”的职责,从而使人类具有生命,而生命自身是存在于脑中的;脸的复杂性在于脸如同“深渊”①。“深渊”是对脸的复杂性形象且恰当的描述。利希滕尔滕格在《草稿本》中指出,世界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脸。②利希滕尔滕格的观点有几个重要的核心词汇,主要包括表面、玩味、值得。如果深入考察其观点中的核心词,就能更好地理解人脸控制这一跨时代难题;如果仔细“玩味”其观点后所蕴含的深厚意象,则有利于深入理解人脸控制的复杂性。
(一)人脸:难以捉摸的表面
在社会知识系统中,表面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透过社会发展史、社会技术史、社会治理史、社会个体交往以及生活实践经验史,可以体悟到,利希滕尔滕格的判断深奥且意味深长。在大多数民族语言中,表面与表示外部、外观等外在特征有深刻联系,从起源看,表面一词可追溯到拉丁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在拉丁语中,表面意为上方,特别用来指液体或固体表层。在希腊语中,表面意为面孔或外观。在阿拉伯语中,表面意为显示或显然的。表面也是我们熟悉的数学概念,求解面积是初等数学中的基础问题,以此我们得以锻炼思维并深入理解自然物或人造物构成的确定性、宽广性与无限性。在组织生活中,如果一些人对工作、方针政策执行不到位,也被批评为表面化或形式主义。总体而言,要理解表面的含义最好是将其置于上下文语境及逻辑关系之中。
如果将我们的视野置于自然界则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值得欣赏的表面。大海是大自然中最值得欣赏、变化莫测且充满死亡诱惑的表面。在这个表面之下,隐藏着一个丰富且有风险的世界即“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是践行弱肉强食食物链法则的自然秩序世界,但这无损于大海的生态繁荣,或许这个世界就是海底世界中的“理想社会”。所有的“人造物”大体都有方形或者圆形构成的表面。我们天天需要使用的床、衣柜、餐柜、凳子、桌子,乃至于所有建筑物的墙面、窗户、门框、地板、路面、操场跑道等,大都如此。这些“人造物”的表面大多是方形、圆形或者方圆结合的。方圆是人类所建构的“人造物”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关系、社会事态、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特征。作为表面的脸与自然同源,也有方圆的特征。
根据我们的经验:脸不只是一个表面而是一个情感生动、有立体感的界面。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比,脸的独有特征是一种自己显现的、令我眩目的充溢现象。①从脸的整体看,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额头等元素构成了一张整体的可裸露的脸。每个人脸上的器官都是立体的,每个人的眼睛、嘴巴和鼻子等器官都千姿百态。此外,脸的五官的排列组合也具有多样性,就算双胞胎或多胞胎也难有一张雷同的脸。自然数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可无限扩张的符号。当我们统计差异性很强的脸时,虽然不同形态下的脸凭借无限的自然数而得到无限扩张,但是将现实世界的人脸视为表面实质上是思维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的思维轻易抹平了全球70多亿人脸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然而,将脸界定为表面于科学研究而言则更方便。通过“表面”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形成对脸的统一认识,有利于推进脸的数字化进程。当然,脸不只是一个表面,每个人的脸都可以视为无法捉摸的“深渊”,“数字脸”既是复杂的数字面具,更是“数字深渊”和“美丽陷阱”,依然难以捉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zdb20250308.pd原版全文
(二)人脸:值得玩味的表面
在茫茫人海中,形态丰富的人脸确实值得玩味,人脸后面的“海底世界”更值得分析和应用。在利希滕尔滕格的观点中,“值得”是指价值判断。从经济层面分析,“值得”指价格和价值相当。从社会价值来分析,“值得”是指这样去做、去行动、去为之奋斗、去建构等,是对一种好的结果的判断②。在个体层面,作为价值判断的“值得”可以用来肯定、表扬或称颂某类特性。在汉语中,“玩味”是一个复合词,包含“玩”和“味”。其中,“玩”具有特定含义,包括研讨、反复体会、玩耍与消遣、观享和玩享以及应付等③;“味”作为名词原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也指意味、趣味、情趣等④。基于身体体验的“味”可以引申为理解、感受事物等。从词意看,“玩味”可理解为品味、品鉴,主要是采用视听、味觉等器官去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究、感受事物的意义,去感受对象的意涵。在态度层面,值得“玩味”的脸是一个中性判断。如果我们视“玩味”行为具有非严肃性、趣味性与丰富性,那么,“玩味”作为行为模式也体现了轻松与愉悦的生活性。从行为属性上看,具有“玩味”的脸既包含好奇探究的心态,又有欣赏和品鉴的意趣,这种意趣不只是感性的满足,更体现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高雅的思索、探究和表达。
利希滕尔滕格将脸视为“值得”玩味的表面,表明了人脸内涵、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丰富性,这是脸融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在数字文化中,“玩”越发表现出一些俗意或者邪意,所暗示的是欺世的态度或玩世不恭的松懈,或者说是死寂之前的喧嚣放肆。从现实生活可以感知,脸的玩味或值得玩味的脸暗含着多方面的含义,或指对人脸轻松探究之后的情感外溢,或指一种非主流情感。值得玩味的脸会让人百感交集,但我们很难控制它。数字化实现了对脸的控制后所提出的新问题是:“数字脸”在生理、美学、社会和经济意义上更值得玩味吗?是脸的值得玩味让数字化控制脸成为了可能?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人脸:既遮蔽又展现的“面具”
古希腊语中,“pros-opon”一词既表示脸,也表示面具①,其深意今天依然令人回味与醒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交往中的脸组成了一个无穷集的函数,构成了脸的历史状态和存在状态。于所有人而言,作为脸的拥有者,我们究其一生都在锤炼自己那张日益变得衰老的脸。在我们短暂而有限的人生中,一些老成者对脸色的控制收放自如,另一些人究其一生对脸的控制都一无所成。简单而言,前者被称为老成,后者被称为率真。老成的脸其实就是面具,但细想起来,纯粹率真的脸也是一种毫无掩饰且脆弱的面具。1935 年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发表的《面与假面》指出了在书信、口信、电话、背影乃至于思念等非面对面交往场景中人脸的重要性,揭示了面具的“遮盖”表演给观众带来的巨大的美的享受。②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种“遮蔽效应”的产生除了因为选择与排弃乃是与生俱来之天然属性外,还与审美取向、价值判断的偏离与漂移相关。③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人们既想极力解开脸的表情密码,又喜欢欣赏被“遮盖”的脸?
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存在,由人类构成的社会及其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也必然是复杂性的。社会个体要适应复杂的社会就需要使用两种类型的脸一—展现的脸与遮盖的脸。这两种类型的脸存在很大距离,但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距离”被人脸复杂的、多样化的表情所填满。有研究者基于脸的展现性与遮蔽性提出了“门”与“墙”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脸扮演了双重角色——人脸如同一扇门,向我们展现了他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人脸又如一道墙,向我们遮蔽了他人另外一部分心理活动。人类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都有赖于人脸的这种微妙平衡机制。④脸的“展现”是社会交往的必然,脸的“遮蔽”则让脸成为“社会面具”或“人格面具”。脸既遮蔽又展现的神秘性对于脸的控制而言就体现为复杂性。脸的这一复杂性特征让“深渊”一样的脸难以被控制。
总之,脸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神秘的、非常值得玩味的表面,但脸一直是变幻的面具,它可以被看见但很难被看懂。阿甘本指出:凡是在某种东西达到暴露的水平又试图控制自身免于被暴露的地方就有脸的存在。①基于人的社会性,所有的脸必然体现出社会性并将其复杂性融人到社会的复杂性流动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脸的历史最终被证明是一部社会史,它被强加在脸上,并通过后者得以反映”。②在技术意义上,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无论是人脸画像、雕塑、照片、视频还是印刷在人民币上的头像都是利用视觉原理来达到复杂的目的。对于这一问题,政治学很少涉及。虽然所有脸的媒介或者载体都呈现了脸的美丽、威严、尊敬、神秘或神圣,但所有的形式都无法从根本触动脸这个实体,都没有实现对脸的“解密”,更没有实现对脸的控制。所以,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所有技术对人脸的控制都是局部的甚至于说是失败的。
三、数字化为何能实现对脸的控制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所有创新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强大影响并改变、改造甚至于控制人的行为模式。进入数智时代后,如何拥有和利用高颜值的脸,既是社会个体数字化生存的问题,也是数字平台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数字化生存才能顺利实现,数字资本才能持续发展。概而言之,人的爱美本能及其趋利性是数字化能顺利实现对脸的控制的内因,而数字资本对社会个体数字化生存的压迫是其外因。结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大体能理解数字化为何实现了对脸的控制。
其一,美的稀缺与爱美本能。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有生物都表现出同样的特征,即崇拜美和力量。在社会交往中,脸作为人体中裸露的关键部分,是展现美的关键场域;美丽的脸能激发对视的快乐,能吸引旁观者的注意力,可以推动异性相互吸引,有利于人类自私基因的遗传。自然科学证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美貌本能的推崇,社会个体一旦具有对称、肤色均匀的脸,就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③然而,人作为自然之造物即自然孕育的生命体,并不能满足天然拥有一张高颜值的脸的幸运,众多的人都只有普通的脸,而美丽且自然的脸只是稀罕物,所以,化妆品、头饰、华丽时尚的服装成为成功人士的必需品。天然裸露的脸是重要交往媒介,也是促进社会个体交往,提升个体吸引力的重要形式和力量。列维纳斯指出:“欲望才是尺度。那由欲望度量的过度者,正是面容。”④在漫长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人类积累了对美的诸多认识,这些认识已成为人类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在数字化生存中,高颜值的脸是吸引注意力和获得流量的关键要素。数字化之所以能实现对脸的控制是因为它们利用了人类本能,其重要缘由是人性,是人性对美的渴望为数字技术对脸的控制提供了机会。步人数智时代后,数字技术不可避免要形成解密脸的强大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zdb202503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