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健康风险与韧性治理
作者: 李树茁 王晓璇 郭锦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规模大、增速快、水平高、差异大和结构稳的显著特点。老年群体健康问题凸显,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治理议题,传统治理模式效果欠佳,需要引入韧性治理以快速、积极和高效地应对风险冲击和挑战。中国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是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加深和老年群体健康问题显现双重叠加下产生的,以老年人健康问题为核心,给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高度不确定性、损失性和复杂性的多维风险,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全人群全周期性等特点。为此,老龄社会健康风险的韧性治理需要以老年群体韧性实现的动态过程为核心,以全人群全周期、动态调适和分类管理为原则性理念,以过程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基本结构,以预防、减轻和化解健康风险及其后果为根本目标,化危为机。未来,中国在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治理上还需要坚持全球视野和跨学科视角,为健康老龄化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关键词:老龄社会;健康风险;韧性治理;长寿红利;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4)02-0017-018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回顾
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追寻,人口老龄化是其集成表现。①伴随现代社会转型和人口加速转变,人口老龄化陆续在不同国家显现,具有不断演化和长期持续存在的基本特点。人口老龄化首先表现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随着其程度持续加深,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亟需以制度创新应对健康风险的冲击和挑战。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是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加深和健康问题凸显双重叠加下产生的,以老年人健康问题为核心,给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高度不确定性、损失性和复杂性的多维风险。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人口,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7亿,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7亿,占比15.4%。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新阶段,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1月17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7_1946624.html。这是中国首次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均达到老龄社会标准(20%和14%)。迫切需要开展对老龄社会健康风险及其治理的系统研究,把握人口转变窗口期,实现由规模型向质量型和长寿型的转变。原新、范文清:《新人口机会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①胡湛、彭希哲、吴玉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健康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资源,杨菊华:《新形势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行政管理改革》,2023年第9期。老年人口健康与否是决定老龄化是机遇还是挑战的关键因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出台一系列老龄政策。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更是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提出全方位要求和举措,规划强调“把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发展和维护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内在能力”国务院公报:《“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22年2月7日,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92863.htm。。由此可见,加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提升老年人内在能力不但是新时期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释放老年人口“健康长寿红利”,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老年人力资本。翟振武、金光照:《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挑战与应对》,《人口研究》,2023年第2期。老年人口蕴含强大的生产与消费潜力、丰富的人力资源禀赋和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亦有利于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杨菊华:《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在此要求下,提高对新时期中国老龄社会健康风险的认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体系,实现对健康风险的快速、积极和有效应对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该问题的理论探讨还不够系统深入,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及其效果也相对不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变态势和存在问题的宏观描述。学者们普遍意识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形态已经完成了由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向老龄型转变的过程。原新、金牛:《中国老龄社会:形态演变、问题特征与治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Z1期。并且,由于中国老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且在短时间内不可逆转,因此既要及时调整老年人定义和分类依据,准确解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彭希哲:《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年龄结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还必须充分研判老龄社会新形态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动态认识人口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陆杰华、刘芹:《中国老龄社会新形态的特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基于“七普”数据的解读》,《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5期。二是将人口老龄化放置于国家战略体系中,探讨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学者们认为应该顺应和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律,确保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和参与,在“前瞻性”政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和多部门协作,构建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下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张熠:《人口负增长时代积极应对老龄化政策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三是对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总的来说,国内老年健康研究日渐丰富但多为针对单一具体健康问题的微观研究,或是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描述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未来演变趋势。相关研究主题涵盖了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慢性病、失能失智、心理健康等。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多从个体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安排等)或社会经济特征(保险、医疗服务、社会经济地位等)出发。向运华、王晓慧:《国内老年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但是,目前关于健康风险及其治理的研究较少,对健康风险的关注多停留在大气污染等环境暴露、吸烟/过量饮酒等有害行为,健康风险治理也多通过环境污染治理或提倡个体健康行为实现,少有从风险视角出发对健康风险的综合治理。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老年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健康问题在老年人群中日益凸显,影响范围亦扩散升级,给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高度不确定性。现阶段对老龄社会健康问题的关注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情境分析和全面梳理,对老龄社会健康风险的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系统梳理老龄社会健康风险的表现及其特征,探索有效的风险治理模式既有理论研究上的必要性,也有政策实践上的迫切性。本文将首先聚焦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后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并论证老龄社会将面临以超大规模老年人口为核心的健康问题和风险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可获取的最新数据和相关研究,总结并描述老龄社会健康问题,分析老龄社会健康风险的生成逻辑,归纳健康风险的内容、特点和后果;其次,尝试将韧性治理引入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治理中,构建并阐释老龄社会健康风险韧性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政策意涵;最后,展望老龄社会健康风险治理的未来路向。
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健康风险
(一)老龄社会下人口老龄化的新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更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老龄化是少子化和长寿化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变动内嵌于社会转型和人口转型中,尤其是与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人口大规模流动、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等多因素交织,是相对复杂的人口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一些亟待关注的显著特征。
首先,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超大规模”和“超高水平”的显著特点。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逼近3亿,早于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预测的时间(图1a)。并且根据联合国的预测结果,一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维持以亿量级规模增长的趋势,2049年老年人口将超过5亿。在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口将呈现稳中有降但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变动趋势,并始终保持在4亿左右的高位水平。就相对占比而言,中国于2023年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0%,并将在2035年突破30%进入超老龄社会。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化将达到40%的超高水平并维持至本世纪末,届时总人口的半数都将由老年人口构成。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超快速度”和“超稳结构”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势不可挡,其长期趋势将伴随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整个过程。综合图1信息可知,从发展速度看,中国老年人口由3亿增加至4亿仅需8年(2025—2033年),老年人口占比完成第二个10%增长也仅需11年(2024—2035年)。简而言之,中国在未来11年(2024—2035年)将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由老龄社会向超老龄社会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时间上的急剧压缩显著增加了老龄社会风险的强度、广度和深度,以及预防、缓解和应对风险的难度。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持续增长和高位稳定的重要特征。“超稳结构”集中表现为2050年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平稳,其中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占比大致相当,剩下两成左右是年轻人口。分年龄段看,老年人口负增长远迟于其他年龄人口,特别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成为截至本世纪末唯一不下降的人口群,并长期维持在超过1亿人的高水平(图1b)。
最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分年龄组、分城乡和分区域的“超级差异”。第一,图1c显示了老年人口按照低、中、高龄划分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无论从相对占比还是绝对数量,中国人口老龄化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年龄结构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具体来看,第一阶段(2040年之前)人口老龄化以低龄老人为主,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比相对较低(20%以内);第二阶段(2040—2060年)人口老龄化表现为低、中龄老人平分秋色,但高龄老人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加;第三阶段(2060年以后)高龄老人的数量和占比开始超过低、中龄老人,并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完成以高龄老人为主体的转变过程。可以推测,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中国老龄化各发展阶段的进程将加快。第二,图1d基于七普数据展示了分城乡和省份的老龄化水平。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2020年除新疆、西藏和青海三省外,其余省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均呈现农村远高于城市的特点,重庆、辽宁和江苏三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甚至已经突破30%,农村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另一方面,省际和区域间老龄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超前老化。2020年仅有西藏还未达到人口老龄化标准,10个省份率先进入老龄社会阶段,其中东三省和上海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3%。若考虑城乡,则有23个省份的农村地区率先进入老龄社会。
综上,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在数量、比重、结构等多方面均发生数量级标志的快速变动,形塑了中国老龄社会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特性、风险性和多样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尽管中国不是老龄化程度最深(日本)和速度最快(韩国)的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同时具备规模大、水平高和速度快的特点,尤其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持续加速增长;风险性体现在超大规模老年人口及其健康问题将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由此导致一系列风险后果;多样性体现在老龄社会将产生以健康为核心的多元化社会需求,以社会保障、照料服务、老少结合等为内容的多样化社会发展政策需求,以及省份、区域和城乡差异对因地制宜、精准高效治理体系的需求。
(二)老龄社会健康问题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和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老龄社会健康问题更多出现在老年群体中,并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增长高度相关的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老龄社会健康问题以老年群体为主体,但从代际视角和生命历程视角看,老龄社会健康问题还将涉及全年龄人口和家庭、社区、社会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照料者、老年病的年轻化、健康资源和服务资源供不应求等。
首先,慢病发生率快速上升,慢病共病受器官和机能的相互影响,慢性病老年患者容易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这种情况称为慢病共病或多重慢性病(Multimorbidity)。成为社会主要疾病负担。过去三十年,中国完成了从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疾病(NCD)的流行病学转变。李建新、夏翠翠:《中国老年人口疾病转型:传统与现代》,《人口与发展》,2019年第4期。《“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约2亿),其中三分之一老人至少患有两种慢性病,2020年死于慢性病的老年人约占死亡老年人总数的94%。赵晓航:《连锁风险中脆弱群体何以纾困——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例》,《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7期。老年慢病具有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特点,而且会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或病情管理不当加重功能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失能失智,大幅压缩健康残余寿命。李正禹、武继磊、李佳佳等:《慢性病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影响的队列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年第1期。慢病老人(特别是慢病共病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维度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王雪辉:《中国慢性病老年群体脆弱性评价及特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在家庭层面,慢病老人将增加家庭医疗支出、影响照料者职业收入,增加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刘二鹏、张奇林、冯艳:《慢性病的老年贫困风险: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保险研究》,2020年第11期。在国家层面,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仅2005年至2015年之间慢性病就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人民网:《中国慢病负担日益沉重 防治需创新形式多方协作破局》,2018年2月5日,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205/c14739-29806770.html。如果不加以有效应对,未来慢性病将对中国总体经济产生持续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