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老年女性的多重发展困境及其治理选择
作者: 王雪辉 杜鹏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重视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发展并对老年人发展、促进生育和完善儿童福利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将人口治理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
本期“人口治理”专题由此推出三篇作品。《中国高龄老年女性的多重发展困境及其治理选择》全面剖析了高龄老年女性在个体、家庭及社会层面遭遇的多重发展困境,亟需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改善其生活质量。《隔代照料对中国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强调了隔代照料对提升育龄女性再生育决策的重要性,有必要将隔代照料纳入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以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福利体系完善》指出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在价值取向、保障内容和政策目标上存在明显不足,需分阶段迈向普惠型体系,从生存型福利向发展型福利拓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学术主持人:胡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龄老年女性群体正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和困境。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的数据,研究全面剖析了高龄老年女性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所遭遇的多重发展困境。可以发现,在个体层面,高龄老年女性普遍面临教育不平等与认知能力衰退、身体亚健康与自理能力限制、孤独感与心态消极等挑战;在家庭层面,她们往往遭遇晚年丧偶、独居空巢、经济自主性较低和照料资源不足等困境;在社会层面,医疗保障不充分、养老保障不完善、长期护理保障缺失等问题则更为突出。高龄老年女性是老龄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关注对象,针对她们的多重发展困境,亟需构建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综合治理策略框架,明确精准识别、科学评估和积极应对的治理路径,全面推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高龄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关键词:高龄老年女性;多重发展困境;老龄社会;治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D669.6; 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4)05-0053-017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年女性的不利处境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7亿,占比为15.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总人口的38%。【杜鹏、李龙:《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在人口快速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高龄化和高龄老年人口女性化是两个突出特征。“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为3580.1万人,比2010年增加1481.1万人;女性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为2054.4万人,比男性高龄老年人口多528.7万人,在高龄老年人口中的比重比男性高14.8个百分点。【闫萍、王娟芬:《中国女性高龄老年人口的特征差异及变动趋势——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高龄老年女性存在着明显的基数大、占比高问题,这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更加严峻。随着中国正式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门槛,高龄老年女性的多重发展困境逐渐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这些困境涵盖了经济、健康、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成为制约我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人口转变,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女性化,这些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庭转变如少子化、流动化和空巢化进一步加剧了高龄老年女性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缺乏子女照料和支持、社会隔离和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人类疾病谱的转变带来高龄老年女性慢性病的高发、带病生存期和失能失智期延长等严峻挑战,对高龄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福祉构成严重威胁。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中充分考虑高龄老年女性的特殊需求和面临挑战,确保她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提升她们的晚年福祉和生活质量。
二、文献回顾:老龄社会转型中的高龄女性发展困境
有研究预测,2041年至2055年间,中国高龄老人规模将达到高峰,年均净增约400万人。【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期。】伴随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高龄老年女性呈现出显著的人口学特点,特别是在性别比例的分布上,女性所占的比重正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学者基于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指出,2020年我国高龄老年女性人口占高龄老年人口的近六成,这一比例仍在上升,突显了“老龄化女性化”现象。【闫萍、王娟芬:《中国女性高龄老年人口的特征差异及变动趋势——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这一特征不仅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性别差异,也突显了高龄老年女性在社会结构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高龄老年女性的发展困境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研究表明,高龄老年女性所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涉及经济、健康、社会支持、教育和家庭结构等多个层面。经济方面,养老制度设计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城乡差异以及生命历程中的困境累积,导致老年女性经济上的弱势,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高龄老年女性。【翁飞潇、吴宏洛:《基于老年女性养老需求的福利供给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健康方面,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性,且高龄老年女性失能情况较男性更为严重,随时间推移,这种性别差异有递增趋势。【张文娟、付敏:《201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有研究发现,有30%~42.9%的高龄老年女性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14.4%~55.5%的高龄老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受限。【Escourrou E., Durrieu F., Chicoulaa B.,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al, Physical,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Oldest Old Encountered in Primary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Family Practice, vol. 21, no.1(March 2020), pp.58-58. 】高龄老年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更多挑战,Mangipudi等人(2020)的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高龄老年女性更易受到抑郁症、高血压、肥胖和残疾等问题的困扰。【Mangipudi S., Cosco T. and Harper 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lder Women in Sub-Saharan Africa”,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Oxford, England), vol.42, no.2(May 2020), pp.294-303.】社会暴力问题也是影响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Meyer等人(2019)的研究显示,老年女性遭受的暴力不仅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Meyer S. R., Lasater M. E. and Garcia-Moreno C., “Violence Against Older Women: A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litative Literature”, BMJ Open, vol.9, no.5(May 2019), pp. e028809-e028809.】社会支持方面,由于社会联系缺失和社交网络不足,大量高龄老年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寂寞情绪。【张馨月、郑芳、陈长香:《高龄老年女性老年人寂寞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第15期。】教育程度偏低也限制了老年女性获取社会支持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宋全成、文庆英:《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1期。】
面对高龄老年女性所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与挑战,学者们提出诸多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完善老年福利制度,确保老年女性获得必要的制度性支持,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共同分担责任,形成综合的护理保障体系。【肖颖、朱勤:《终身收支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再分配效应——基于性别和参保类型的考察》,《保险研究》,2024年第1期。】强调家庭成员和医疗工作者应加强对老年女性的关怀,以提升家庭支持的质量。建议重点强化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覆盖面。【陈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女性的养老问题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17期。】提倡对中高龄老年女性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以激发她们的生活热情,改善她们的心理状态。建议全面满足老年女性在福利方面的需求,减少生命历程中的困境积累,制定性别敏感的老龄公共政策,确立促进性别平等的基本原则。【陆杰华、张宇昕:《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中国老龄公共政策评估探究》,《河北学刊》,2023年第6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稳定的婚姻亦是高龄女性应对困境的有效举措,如Vorst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拥有稳定的婚姻关系对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均有显著正面效应。【Van Der Vorst A., et al., “Limitation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People Aged 75 and Ove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PloS One,vol.11, no.10(October 2016), pp. e0165127-e0165127.】Tay等人(2011)的研究着重指出慢性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发现高龄老年女性通过重塑对身体的控制和对健康理念的新定义,能够展现出更加主动和乐观的应对策略。
综上,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龄老年女性在老龄社会结构中显示出较为脆弱的地位。国内研究突出了高龄老年女性在经济自立、健康维护、社会支持、教育资源获取以及家庭结构适应等方面所遭遇的挑战。国外文献则提供了关于认知障碍、身体功能限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见解,同时指出了社会暴力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下文高龄老年女性多重发展困境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第三部分将从宏观层面分析高龄老年女性在不同生活维度上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和变化趋势,第四部分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和具体路径。
三、高龄老年女性多重发展困境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高龄老年女性正遭遇多方面的生活和福祉挑战。本部分将基于群体视角,从个体、家庭和社会层面集中探讨该群体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经济安全、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多重发展困境。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一项自1998年起实施、针对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群体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项目,该调查项目通过有目的的抽样方法确保了对高龄老年人口的精确描绘。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收集的数据,本部分旨在探究20年间高龄老年人性别差异的演变情况。在具体开展分析时,我们排除了年龄数据可信度较低的106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曾毅:《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2)及相关政策研究综述(上)》,《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1期。】经过筛选,最终纳入1998年、2008年和2018年的有效样本量分别为8805人、11923人和10146人。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了加权处理的方法,并对性别和年龄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准确地揭示高龄老年人在各项指标上的性别差异,同时能够提高数据的代表性,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全国高龄群体的实际情况。】以此展示中国高龄老年女性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所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并对比三个年份的数据,揭示其变化趋势和潜在的社会影响。
(一)个体层面
1.教育不平等与认知衰退
高龄老年女性在教育获取方面遭遇的不平等对她们的认知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上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文化因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普遍少于男性,这导致了文盲率在高龄老年女性中居高不下(见图1)。2018年的数据显示,80-84岁年龄段的女性文盲率仍显著高于男性,这种教育上的不平等限制了她们获取健康信息、参与社会活动和享受基本权利的能力,【刘彩梅、张恩慧、董及美:《社会网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老年开放大学学员为例》,《远程教育杂志》,2023年第6期。】这些都是维持认知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自然衰退成为高龄老年女性必须面对的现实(见图2)。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高龄老年女性更难以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这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能力。一般而言,教育可以提供智力刺激和心理激励,而教育不平等可能导致高龄女性群体缺乏这种激励,从而影响认知功能的维持和衰退。【郭丹丹:《教育不平等的发生机制和转换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6期。】教育不平等对高龄老年女性认知能力衰退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均等。教育水平往往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关,教育不平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不平等,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服务获取,从而间接影响认知健康。【Wang J.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10-year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Vol.47,(June 2024)pp.101085-101085.】此外,教育不平等可能导致部分高龄老年女性长期处于压力和不利的生活条件下,这种压力和心理健康支持的缺失可能加速认知能力的衰退。因此,教育不平等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影响认知能力,而且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循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高龄老年女性在一生中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挑战,这些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又加剧认知能力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