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意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本期刊发一组笔谈纵论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省域先行探索的实践路径等重大热点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改进权利和机会的配置来实现能力的大体平等;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宝贵资源和担当者,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省域现代化先行,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将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话语创新,对于人类现代化具有普遍性启发;中国式现代化应该被视作不断丰富的现代化概念的新类型,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是人类现代化一种新的普遍性。以期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两个先行;人的现代化;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 D61;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2-0046-021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洪银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已有的现代化理论,或者是指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或者是指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可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借鉴,但更要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出发进行创新。
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所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中。中国人口达14亿多,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8.3%,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约为10亿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整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们之所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已有的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的现代化,是在发展中大国推进的现代化。当然我们也要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重视先行国家现代化的成败、特色、经验和教训,也要明确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国际标准(如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既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更要发挥我们自己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样也会创造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的人类奇迹。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与以资为本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至上。现代化要使全体人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切身感受到。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代化涉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有专门篇章论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现代化生活即高品质生活,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民收入的水平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这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二是消费升级,消费者由追求消费的数量转向消费的质量,即转向中高端消费,更为关注消费的品质、档次、品牌、卫生、健康和安全;三是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具体的现代化景象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描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许多关于后现代化的文献,实际上都在批判这些国家是贫富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富裕一部分人,而是富裕全体人民。收入水平、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法制环境的相对比较,直接影响人民对现代化的评价和认可度。相对比较不仅仅是个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横向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最终目标还是在进程中都不能够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一定是在发展中来实现,体现在共享发展中。在共享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就是包容效率和公平的发展。其路径:一是针对区域、城乡的发展差距,特别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推动后发展地区和农村的现代化跨越;二是针对因分配体制造成的收入差距,特别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制度。完善分配制度的要求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尤其要关注低收入劳动者的富裕问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的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浙江是共同富裕的先行区,这几个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第三,促进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与西方式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相协调,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突出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报告还特别提出,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要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脚点要落脚在企业家的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以文化人;二是要促进人的观念达到现代水准,现代人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行为方式的人,需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障碍,包括: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转向高质量发展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观念等;三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基于“现代工业的基础是革命的”科学判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分工、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应对之策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不断变动的分工需要,当前的数字技术不仅排斥简单劳动,而且排斥技能劳动,不仅会替代某个就业岗位,甚至会替代某个就业行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工人的流动性、分工的变化非常频繁,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就显得更为紧迫更为丰富,所以教育要同技术进步赛跑,这对我们的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现代化要追赶发达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不排斥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文化现代化不完全是追赶发达国家,更不是文化的西化,要体现文化自信。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中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特别重要的内容。一是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问题。健康中国不仅仅涉及到医疗卫生,还涉及到我们的环境和生态。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没有污染的食品都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水平。二是要创新财富观。我们过去讲的财富都是物质财富,现在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新的财富观来推进现代化,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不能为了谋求物质财富而牺牲生态财富。三是能源革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是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更是一场科技和产业的革命。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时代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上四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现实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浙江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面,也有现代化先行省这样一个设计。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共同富裕先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就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在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上一体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树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范例。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思想理论资源和浙江实践本土经验
罗卫东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让人民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能力,共同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推动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发展能力的均等化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相结合。经济学思想发展中关于生产、分配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现代化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浙江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提供了本土经验。我们应当汲取和借鉴经济思想发展中的理论资源,总结传播浙江实践的本土经验,并为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提供研究支持。
一、汲取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学派的经济思想理论资源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马克思最早全面地深入阐述了这个价值观,他提出的人类全面解放的目标超越了其他任何中间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他是最革命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一直延续马克思主义的这项目标,将这项目标作为判断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涉及共同富裕中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学派和英美经济学学派。
马克思认为任何关于人的问题都是制度的问题,他反对马尔萨斯从自然的角度去讨论人口过剩的理论,指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人口过剩。英美经济学派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解在两个世纪中逐步演进。早期亚当·斯密主要从经济成长和财富扩张的角度来理解制度变革,他致力于分析如何打造支持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自由交易体制,解决了增长方式的理论建构问题。针对增长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在充分保证和发挥生产制度自然逻辑的前提下,应当根据人类的价值观和感情来建构分配制度,改进资源的分配和收入的配置,从而提升整体福利。不过,增长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善无法解决人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禀赋差异。对此,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详细讨论了人的能力问题。能力缺失导致了劳动阶级的贫困,能力缺失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分工让劳动阶级的能力片面化,损害他们的健康、让他们变得视野狭隘和急功近利。马歇尔认为经济制度的设计应以人的能力的增长为基础。阿马蒂亚·森继承了马歇尔这一思想,强调经济政策应围绕能力的平等来设计,从人的能力的大体均等化出发整合了自由、机会均等等重要问题。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过程中也面临着人的能力均等化的困境。在提高人民幸福感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路径上,从经济思想史和人类经济生活变迁史的角度看,有必要重新建构政治经济学:一是不但关注经济运行,而且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指导思想来配置资源;二是不能只停留在财富和收入均等这种结果均等的讨论,而是应当讨论权利和机会均等这种属于政治哲学的内容。深入讨论权利和机会的配置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归结到如何再造能力,使得共同体中那些天然差异得到最大程度的缩小,这是共同富裕的最根本问题。
二、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及其本土经验
从本土知识的发展中提炼出普遍性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2002年习近平主政浙江后大力推动浙江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浙江工作提出明确指示,对近些年浙江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主动总结和传播浙江的现代化模式和实践经验是浙江本土的经济学者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事情。值得呼吁的是,学者作为见证者、亲历者乃至参与者,应当广泛深入地利用实践机会和调研条件,自主地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知识。
浙江现代化的主要指导思想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改革创新,走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依靠企业家、信任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践有六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演化和建构有机统一,浙江的内生演化特性非常明显,政府也参与了建构;第二,政府和市场彼此协同;第三,民营和公有相互赋能;第四,內源与外向相互连贯;第五,经济和社会高度协调;第六,效率与公平内在兼顾。浙江实践的基本经验有如下四点:第一是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作用,这是浙江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线,也是浙江的实践经验当中特别值得总结的一条,正是由于这一点,民营和公有经济相互赋能,在民营经济的竞争下浙江的国有企业效率也提高了;第二是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比其他省区,浙江的价格体系的信号比较完整,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扭曲较少;第三是高度重视法制和保持政策稳定,从而保障经济行为主体预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四是高度重视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优化营商环境。浙江本土实践中颇具特色的是企业家队伍的产生与发展壮大。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稀缺要素。浙江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雄厚,在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改革中,一批人跳出农业开拓市场进行草根创业,逐渐发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这种内生的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中,浙江经济高速增长。在大众创业的热潮中出现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市场经济中与政府进行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