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逻辑与价值意蕴

作者: 许光 王笑妍

作者简介:许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王笑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优化研究”(编号:19BRK034)。

摘要: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深刻、观点深邃的科学逻辑。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要素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百年追求的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通过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战略目标、推进原则与实施举措、重点任务与制度安排三者有机结合,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效回应了新时代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争议,厘清了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共同富裕;科学逻辑;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2-0067-013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回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1版。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建成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把推进共同富裕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宏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 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逻辑主线

穷理必穷其源,凡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形成逻辑可循。迈入新时代,党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民心所向的选择,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话题的孕育、发展和演进,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 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第1版。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共同富裕的概念没有明确表述,但在其理论主张中,却蕴含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实现过程和历史必然的思想要素,为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学术滋养。

首先,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制度进行构想时,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科学论证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发展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以此“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在经典作家描绘的图景中,共产主义社会既在基本的物质层面为共同富裕赋予了精神内涵,又为人的全方位自由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党的二十大也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1版。,这既是对马克思有关生产力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其次,共同富裕的实现历程渐进且漫长。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而共产主义社会自身又是从第一阶段向着高级阶段循序渐进发展的。在指出这种过渡性的同时,马克思也承认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富裕程度上有较大的差距,而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完全消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从一部分人先富的低层次阶段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的高层次阶段的缓慢推进历程,是渐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这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与经典作家的论述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再次,未来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是历史必然。恩格斯认为,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两极分化的现象会愈发严重,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但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免除极度贫困的任何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9页。。这从侧面揭示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经典作家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推演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论断,为未来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必然”提供了科学论证。尽管实现共同富裕是整体可预见的,但在当前阶段我们仍需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第1版。,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对历史趋势的科学把握和审慎判断。

(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要素的历史逻辑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很多对当代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价值。”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第1版。民本理念、大同社会、公平正义、仁爱思想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回溯中华上下五千年,会发现“以民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有关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述存于《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清晰简明地阐释了政权和百姓的关系。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富民是根本,求富是人之所欲”,《论语》则进一步记录了有关庶民、富民、教民的思想。西汉时期,刘安在《淮南子·汜论训》中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侧面反映出民本思想的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一直把“大同”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不懈追求。春秋时期,《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至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列举了社会各行业不遵从大同原则带来的社会后果,提倡建立一个“无邦国,先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再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均贫富”“等富贵”的思想。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从康有为的“去国去家,天下者为天下人共有之天下”康有为:《大同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到孙文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3页。,无不展现了人民大众对于“公有均平”的追求。正是基于对“均贫富”的美好愿景,黄巢、王小波等人发动了农民起义,洪秀全更是主张要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境界,从而将农民起义推到了最高峰。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思想要素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民本性和进步性。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关“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生发于“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小康”社会理念源自“大同社会”的美好构想,“公平正义”观念传承自对“均贫富”理想的追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第1版。回顾凝聚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结晶,不仅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而且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1版。。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百年追求的实践逻辑

回望百年党史,共同富裕体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性,为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效率和公平这两对关系变革的角度进行发展创新,从而很好地推动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破题。

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1955年补充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公有均平条件的共同富裕。这一时期党的相关举措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但也忽略了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也需要一定的现实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对此,毛泽东本人曾做自我批评,“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这也成为下一阶段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关键命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关共同富裕的探索进入新阶段,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破除了“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我们就是吃了‘左’的亏…不管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基于此,他将改革的重心从生产关系转移到生产力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提出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度差距和共同富裕二者间的关系问题。此外,党立足国情部署了“三步走”战略,这是在认识到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阶段性的基础上实施的科学举措,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扩充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党中央聚焦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审时度势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增加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在实践维度深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实施原则和推进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