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视域下大党独有难题的学理分析
作者: 郑寰
作者简介:郑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大党独有难题的学理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ZX202320005)。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大党独有难题,既与许多世界大党有着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身党情的中国特色。要从学理层面深入理解大党独有难题,本质上是对大型政党治理和建设问题的独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其核心是对政党规模问题进行组织分析。从组织学来看,大党和小党存在明显的组织和行为差异。大型政党普遍面临着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平衡党内权力关系、激励党员集体行动、治理组织复杂性等独有难题。中国学者要科学地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机理、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需要进一步深入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共通性和特殊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关键词:大党独有难题;政党组织理论;政党规模;党员数量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3-0073-015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五十几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党员的世界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好、治理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新时代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党情发展变化,进一步要求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一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与理论阐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和管理大党有着长期的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们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现在是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的时期,党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对大党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理论创新,深入思考大党建设和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页。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在2023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他指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52-354页。解决好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治理一个大党的特殊难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这一认知是基于新时代党情变化发展的深刻总结。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达到9671.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共有493.6万个。如何管理好这样一个世界大党,在管党治党上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特点、内在要求和发展变化,对大党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清醒的认知。
关于大党独有难题的既有研究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同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发展之处。比如,有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把“大党独有难题”等同于“中国共产党这一大党的特有难题”,没有突出世界大党面临难题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再比如,多数研究对大党和小党的运作机理的本质差异认识不足,没有解释好何为“大党独有”,把大党的独有难题等同于所有政党面临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深入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共通性”和“独有性”,学界需要深入具体分析以下问题:一要清楚地定义“大”的内涵。解释清楚何为大党?从政党规模的角度对大型政党的共同特征进行界定。二要聚焦规模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讨论为什么是大的特点才带来这些特定难题?难题的生成机理是什么?具体有什么主要表现?三要解释为什么这种难题是大党“独有”的?通过大党与中党、小党的比较呈现其“独自性”。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其他大党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只有超越特殊性的叙事,才能充分阐释清楚何为大党独有难题?为此,需要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进行学理分析,才能清晰地阐释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机理、主要特征和解决之道。
二、政党规模有何影响?政党组织理论的分析
从学理上分析大党独有难题,本质是对大型政党建设和治理面临的难题进行深入阐释,其核心涉及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的分析。随着20世纪以来现代政党组织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世界大党。不少理论家注意到政党规模的重要性,对大党治理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一)政党规模的争论
要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前提,涉及到何为大党?目前,学界对如何界定大党存在不同的观点,本质上涉及对政党规模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其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看,主要是以党员的数量来界定政党的大小。据相关统计和研究,全世界党员人数超过1000万名的政党共有10个,超过100万名的政党共有近40个。笔者核对了主要政党的网站数据。部分政党的数据未更新至2022年,该数据还存在缺陷。从广义来看,也有学者采取选民支持数和议会席位数量、政党选票数量、党员占人口的数量占比、政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界定何为大党。为了在研究中限定不同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可比较性,本文倾向于从党员数量和组织规模的层面来定义政党大小。大型政党的基本特点就是党员数量多、组织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
(二)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的组织分析
政党组织理论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政党。这一理论传统认为组织分析必须在其他分析视角之前。无论是何种政党,无论政党回应何种诉求,它们首先是组织。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周建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XVII。与许多政党研究文献聚焦于政党制度、选举和投票的研究取向相比。政党组织理论认为,只有回到政党内部组织开展研究,才能真正理解政党的行为。然而,不幸的是,在组织和管理学的文献中,真正从组织角度研究政党的文献并不多见。一些学者呼吁,组织学者应该更加重视研究政党,对政党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在政党研究文献中,政党组织理论的发展较为缓慢。国际学界普遍认为,自米歇尔斯以来,政党组织理论并没有明显变化。一些组织管理学的研究者认为,组织学者对于政治组织的关注中,有一种组织被忽视了。那就是政党。
政党组织理论的相关分析认为,组织的变化取决于组织规模上发生的变化,规模会对政党的发展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四个代表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讨论(见表1)。系统整理和比较对政党规模的相关讨论,对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党独有难题富有启示意义。
第一种代表性学说是列宁主义的组织理论。列宁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党实践出发,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针对党的扩大问题,他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一系列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拓展了对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的理解。第二种代表性学说是罗伯特·米歇尔斯的精英主义组织理论。米歇尔斯分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组织运作,系统讨论组织规模大小与党内权力的关系,对规模增长对政党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权力监督等一系列举措,拓展了对政党规模和组织结构关系的理解。第三种代表性学说是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他的理论对大集团和小集团不同的运行逻辑进行了讨论,对大集团组织下个人合作困境和“搭便车”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建议。集体行动的理论被许多学者应用于分析政党问题,拓展了对政党规模与个体行为关系的理解。第四种代表性学说是复杂性组织理论。复杂性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规模产生的复杂性问题,对系统复杂性的识别及其治理进行了讨论。帕尼比昂科等人对规模和复杂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组织复杂性与党内权力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拓展了对政党规模和复杂性治理的理解。由于理论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提出的解决策略亦不尽相同。
这些理论传统的共同点在于,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进行了有力的解释,特别是分析了大规模组织面临的治理困境,对规模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并且,这些理论都对大党和小党的组织差异和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凸显了大党问题的独有性。以下,笔者将对每个代表性学说对大党问题的分析进行理论梳理,对每个理论在分析大党独有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和解决策略进行综述。
三、大型政党面临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大党建设问题进行过许多深入分析,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从组织角度对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
(一)列宁对大党难题的分析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对党扩大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苏联共产党自1898年建党,1917年十月革命夺权。在列宁领导下,苏共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在十月革命后短短两年时间,苏联共产党党员数量迅速从二十余万发展到超过六十万,对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挑战。列宁对此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党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
从生成机理来看,列宁对政党规模问题的分析主要聚焦于对党员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的思考。列宁看来,大党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数量增加后党员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如果数量过大,但不能保证品质,就会影响到质量。在党员队伍扩大后,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大党需要解决的难题。列宁深入思考党员队伍扩大带来的危险,反对盲目扩大党员队伍规模。他强调:“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从具体表现来看,随着党的扩大,党员数量的增多,会给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危险。一是党内的培养、训练和组织的难题。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说:“我们党员现在达到的巨大数字(同前几次代表大会)相比,使人有些担心,而且这里存在着很现实的危险:我们党在迅速发展,而我们教育这些党员去完成党的当前任务这项工作却不能随时跟上。”《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二是党员的甄别难题。随着党变成了公开的党和执政党,就会有“坏分子在攀附我们的党”,一些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给党员发展带来了难题。三是党的队伍和团结统一的难题。随着党的扩大,十月革命后俄共党内出现了派别活动的苗头,产生了几个具有各自的纲领、力求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派并规定内部纪律的集团。对此,列宁强调:“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容允许的……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在破解之道上,列宁着重强调通过清党、整党、严格党的纪律等方式来提升党的纯洁性。他反对盲目地扩大党,认为我们的任务与其说是扩大党,不如说是加强内部工作,即提高我们全党。《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列宁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他认为:“在党这样扩大以后,我们应当关一下门,应当特别小心。……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工人的政党,一个不让混入的分子有立足之地的政党。……党的大门只容其中能够经受极严格考验的人进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必须严把党的大门,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二是严格铁的纪律,保证党员忠诚。他认为:“这支拥有60万人的大军应当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要在两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恐怕是不可能的。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三是建立考察和检验党员的制度。列宁提出,要采取动员人们上前线的办法,来清洗党内那些一心想从执政党党员的地位“捞取”好处,而不愿肩负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的重担的人。为此,俄共提出的口号是:让最先应征上前线的人加入我们的党;不能作战的人入党,则应在原岗位上证明他懂得什么是工人政党。《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四要把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方法作为建设的一种方法。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成为一所学校。我们应当在贯彻每一个措施的过程中把工人和其他阶级中最可靠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五是重新登记党员。列宁提出:“我们并不害怕把不十分可靠的人开除出去。”《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要“把这种‘混进党里来的人’驱除出去,只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为此,俄共(布)中央曾多次对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经过重新登记,1919年俄(布)九大后的党员人数减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