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看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作者: 胡承槐摘要: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富裕社会状态以及通向这一状态的路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必须指出,如果看不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富裕与我国共同富裕的本质区别,就极易将共同富裕与普遍富裕混为一谈,满足于将“反贫困、反不均”导向普遍富裕(包括手段和结果状态),进而不知不觉地在意识形态上犯“右”的错误;反之,如果看不到两者的共通之处,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视其为一种绝对的排异排斥关系,则极易犯“左”的错误,阻碍反贫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能看到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又能看到两者包含着差异性的共通之处,才是完整的合乎事实本来面目的合理认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力量在总体上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将通过政治的(人民国家)、经济的(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力量)方式或支配或节制或约束或影响资本(包括公有的、私有的)的行为方式,进而摒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局限性,超越普遍富裕的局限性,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将实现共同富裕,还只是从可能性上讲的,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还必须在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永不停顿地构建、孕育、发展人民性,以充盈的人民性为基础、为导向构建和发展共同富裕社会状态。
关键词:共同富裕;普遍富裕;人民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B03;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1-0016-010
共同富裕是当下理论界探讨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大致说来,这个话题可在三个层面来进行讨论:一是从将共同富裕单纯看作社会财富分配结果的视角来展开讨论,当下的讨论大多还停留于这个层面;二是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来讨论,它要求我们在讨论共同富裕这一话题时不仅要看财富分配的现状,还需深入到社会生产全过程,不仅要看到财富分配处于社会生产过程的结尾阶段,还要看到财富分配本身是社会生产的内在要素,看到财富分配结构是生产要素分配结构的转换关系;三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的视角来展开关于共同富裕话题的讨论,这是一种视野更开阔、问题更为深入的宏大叙事,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进程(规律)、全部社会(国家、民族)结构、制度变迁等根本性问题。当我们直观地来看待共同富裕这一问题时,似乎只要在第一个层面把问题基本理清楚了,就可以直接付诸行动了。这在局部来说或许是可行的,但就宏观全局来说,如果我们在第二、第三个层面没有把问题的逻辑关系理顺、搞清楚,那么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就不能得到真正彻底解决。因此,关于共同富裕话题的讨论,我们必须将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综合起来,站在一个总体性的高度上来加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①之所以“等不得”,一是因为,国内客观形势表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已相当紧迫,且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二是因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当它们已达普遍富裕时,我们必须以新的方式迎头赶上,并予以超越。所谓“急不得”,是指走向共同富裕是个巨大的、十分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指望通过一两个或几个社会行动在明后天就实现共同富裕是绝对不现实的。换言之,为了走向共同富裕,我们不仅要有实践性的试验性探索,更要有理论上深入而充分的讨论、探索,从而将宏观上全面的总体把握转化为顶层设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扎实有力、科学合理地迈出通向共同富裕社会状态的每一步。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阶级分析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进一步分析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含义与基本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必然性,分析探讨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可能路径。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与走向:普遍富裕的自然必然性、局限性
第一,与自然经济形态相比较,商品(市场)经济形态最直观的表征是把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的两个环节即生产和消费扩展成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把自然经济形态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交换和分配这两个偶然因素纳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把生产过程变成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且互为前提(结果)、互为内在要素、互相规定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二,商品经济形态把自然经济形态下为了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生产目的,转变成为客观上为了满足别人的消费需求、主观上获取交换价值的生产目的。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转变,为克服自然经济形态下个别生产者需求及生产有限性的限制,进而把生产转变成为社会性的生产,把他人乃至全社会所有人的需求都变成生产者的潜在市场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进而把生产通过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变成为可以无限增长的可能性领域,把生产变成一个可以让财富无限增长的领域。
第三,透过商品经济形态上述两大表征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欧洲封建社会缝隙中自然生长起来的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生产过程就其本身来说是交换价值(货币、资本)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当这种经济形态成为整个社会全部生产过程的主导生产方式时,欧洲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在等价交换(平等)、自由买卖(自由)的表象之下,在工资铁律的表象之下,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象之下,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转化成产业资本的利润及其再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和地租、利息等。在这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条件下,按其本性来说,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工人阶级的劳动所得始终被控制在劳动力商品再生产所费成本的水平轴上下,而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需要的剩余财富则被有产阶级所瓜分,于是,贫困起初是绝对贫困后来是相对贫困与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财富积累一同增长。
第四,历史本身所包含的辩证法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内在地蕴含着自我否定的革命性因素:其一,从资本及其相互竞争方面来说,尽管剩余价值及其剩余价值率是整个资本家阶级的来源并标志着剥削程度的高低,但是对个别资本家来说,当整个社会的市场容量和剩余价值率确定的情况下,其所得利润率的多少、高低则取决于他的资本的有机构成,所有的个别资本都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竭尽所能提高自己的资本有机构成,并尽最大可能招雇或培训更多的优秀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甚至直接开办或资助各类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其二,从劳动及工人阶级主体方面来说,尽管工人阶级内部为了就业及获得更好岗位所展开的竞争会压低整体工资水平,但当工人阶级被组织起来并与资产阶级开展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一系列有限的经济目标的斗争时,资产阶级往往为了整个资本的社会体系不至于破裂而被迫作出让步,满足工人有限的经济要求,并把获取利润、增殖自身的着力点转向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和海外收入(资本输出、全球化)。概而言之,阶级斗争不论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资产阶级内部抑或工人阶级内部的竞争,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缓慢地逐步走向普遍富裕,首先是摆脱绝对贫困状态,继而是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从可能性讲)获得更多的享受资料(财富)和自由发展的时间。
第五,概括以上所述,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历史发展进程是存在将整个社会导入普遍富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当然这里的普遍性富裕或者说所有人的富裕,依然是在私有制下的富裕,是相对于自然经济条件下普遍贫困的状态,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初期资本的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增殖手段,工人阶级时常陷于绝对贫困状态而言的富裕,它并不意味着公有制和财富均平,也就是说,在这种普遍富裕的社会状态内部,它并不排斥少数人的极富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支配、垄断,并不排斥少数极富者与普罗大众之间财富占有比例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理论观点,尽管并没有为马克思所明言,但却蕴含在《资本论》中。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这一节中指出,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工人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①在工人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的条件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尽管这时“劳动时间”依然还“作为财富的尺度”,“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②在这里,马克思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工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增长剩余劳动时间提供了可能性,而当工人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具体的现实路径是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时,将可能实现使所有人都走向富裕,但是,必须申明,当工人阶级还只能部分地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剩余劳动时,所谓所有人的富裕依然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扬弃,是对资本占有工人全部剩余劳动状况的局部改善。
顺带指出,有些学者将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一语,解释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解释为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表述,在笔者看来是不准确的,从整篇文章的上下文来看,从“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有“尽管”这一个限制词来看,从财富这个概念“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解释来看,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所有人的富裕”,依然没有摆脱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历史条件的限制,依然还属于商品经济自然历史范围之内,尽管它已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对商品经济(以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和资本(以增殖自身为唯一目的)的扬弃。概而言之,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社会是存在走向“所有人的富裕”即普遍富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是存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以自由时间为尺度的社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但商品经济形态下的普遍富裕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言说的“共同富裕”,尽管它们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大家都富裕”,却包含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和历史内涵。
第六,必须指出的是,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下,社会走向普遍富裕状态,不仅需要国内工人阶级展开为增加工资、缩短工作目的的自觉斗争,需要资产阶级在这些领域的局部退让,而且需要外部国际条件,即对海外资本输出的大量增长及利润的回流(这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国内阶级斗争中作出退让的重要原因)。从历史上来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欧洲福利制度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工人的生活境况开始普遍得到改善,但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相较于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时缓和许多。这绝不是偶然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外资本输出及利润回流的大幅增长,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的大幅增长(如从中国获得大量的战争赔款),以至于列宁惊呼欧洲(主要指英国)工人贵族化了。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社会状态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二、比较视角下共同富裕的基本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普遍富裕的本质
摆脱贫困,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贯穿始终的历史性追求。通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富裕或贫困是一个量化比较概念,①由于整个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进程的缓慢,数千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财富增长(如土地供给的约束)与人口增长(人均占有财富的可能性及计算)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导向“马尔萨斯陷阱”,所以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历史时期,人们对反贫困的注意力始终主要贯注于反不均和“均贫富”上,“不反贫,只反不均”成为道德的主基调。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历史阶段,尤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历史阶段之后,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人类生产力有了质的变化,且不断提高,这就为人类摆脱“马尔萨斯陷阱”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性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大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类反贫困方式相应地也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由“不反贫,只反不均”转向“只反贫,不反不均”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基调———当然工人阶级自从登上历史舞台后,给统治阶级以强大的政治压力,并迫使资产阶级时不时地作出让步,进而在“反不均”方面也取得局部性的相应进展,从而将发达国家导向普遍富裕的社会状态,毫无疑问,这是巨大的社会历史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这一普遍富裕社会状态以及通向这一状态的路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首先,从普遍富裕社会状况存在形态方面来说,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达到普遍富裕状态,但其内部财富差距极大,少数财团掌握和支配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不仅低收入阶层生活窘迫,即便中产阶级的地位也不稳定,一有大的社会波动便很难避免陷入窘迫之中(如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更不要说在这普遍富裕的背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依然没有摆脱雇佣劳动的地位。其次,从通向这一社会状态的路径来说,其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富裕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一切围绕资本增值,并以个人奋斗、市场竞争为动力而实现的,这种方式下的普遍富裕,往往以巨大的外部不经济为代价;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以“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为代价的;其三,即便在现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成为资本赚取利润的主要手段的状况下,财富差距不断扩大仍然是基本趋势,因此,中下层群众的被剥夺感始终是盘踞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其四,发达国家的普遍富裕自始至终都是建立在国际掠夺国际剥削的基础上的,离开国际掠夺和剥削,发达国家的普遍富裕则难以为继。故而,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普遍富裕状态,告诉世人去贫困是可能的,是可实现的,西方的经验是可借鉴也是值得借鉴的;另一方面,西方的经验又是不值得完全照搬照抄的,同时又是无法完全照搬照抄的,而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在普遍富裕的实现路径之外,新辟一条共同富裕的反贫困实现路径,实现财富分布的共同富裕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