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的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
作者: 严书翰摘要:大历史观是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观。本文从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生动体现。第一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二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抓好“三农”工作:从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支持和推动农业生产责任制,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三个维度,即提出并不断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经济社会发展;“三农”;脱贫攻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2-0056-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①。大历史观是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观。有种看法认为,运用大历史观考察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这个提法好,但似乎有些抽象,不好把握。其实,这一点也不抽象。从三个维度,即从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以贯之抓“三农”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接续奋斗,就足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生动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百年奋斗历史中。
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发展战略问题。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从1965年开始,用3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时间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简称“四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这就是毛泽东时期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任务完成得异常艰难。不过,我国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令人自豪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30年,正如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尤其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建设成果堪称辉煌,所经历的坎坷刻骨铭心,所积累的正反两面经验弥足珍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根据时代主题已经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以及新时期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何谓中国特色,它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丢;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照抄。最能体现第一层基本含义的是,这一时期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不断向前推进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波面前岿然挺立,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使中国现代化这条巨轮在疾风暴雨中能把准航向、乘风破浪。最能体现第二层基本含义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它首先是以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总体小康,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农村。当我国农村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新生事物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给予明确支持和大力推广。由于政策对头、人勤天助,不到5年时间我们就初步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未能解决的农村温饱问题。其次是建立起了对外开放的格局。继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开辟了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次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突破,这对于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无论是东西方,还是国内外,占主导的认识都是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画等号,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画等号。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等于”,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些认识上的突破,是推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随后又于1997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完成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夯实了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继续推进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世纪之交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情况以及新世纪的目标任务,把“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分出了两小步:第一,制订了到2010年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十五大指出的“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第二,强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以上就是江泽民时期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其远景目标仍然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遇到了国内外变局的严峻挑战。国际上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在这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在中国这样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们党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推进“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过程中尤其重视21世纪头二十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恵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2003年突然暴发的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胜利,但是这场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胜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状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战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实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中国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了党的十九大,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是凭主观判断,它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因此它必然会有一些代表性的标志和特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和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方面特征加以展开,比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有13亿户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比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202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降至302%等。
在这里尤其要提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场疫情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我们曾一度按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暂停键。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经济社会也获得较快恢复和发展,成为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主要经济体。这些成就足以载入史册。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把第一步的目标确定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一下子提前了15年;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从2035年开始,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我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的继往开来和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