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

作者: 陈丽君 李言 傅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0

摘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改善创新生态。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四个面向”背景下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要义。从国内外创新高地生态系统的共性要素来看,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要素耦合的制度环境、与外部的开放协同是当前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效应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必然选择。换言之,集聚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再是政府行为抑或是单一政策的问题,而是多主体协同、人才及其关联创新要素的共生演化,本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和多元要素耦合、多元制度供给以及区域生态子系统间突破地理空间的深度互动等在内的生态系统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人才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各环节中进行配置与链接,受到所在集群(组织)、要素间制度安排、多个生态子系统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因此,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了要素层、制度层和空间层三个层次的内容。

关键词:人才创新活力;人才生态系统;创新驱动;创新生态系统;党管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4-0039-01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指出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但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蔚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人才与技术实行封锁。面对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内涵式增长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成为我国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其关键在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李朴民:《持续强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年第5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下,我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人才资本虽实现了快速积累,但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长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以致于人才资源数量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人才效能优势。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领域的人才创新活力激发不足,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学术界、企业界桥梁不畅,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智力成果参与分配程度不高、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不足、人才评价中的“五唯”仍需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尚不足,人才体制机制需进一步改革;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创新要素富足的城市或区域对其他地区的辐射溢出效应不明显,相互依赖共生的创新共同体尚未完全建立。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这些深层次问题,靠单一队伍建设、单一平台搭建、单一政策助推、单一高地打造都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指明了人才创新活力的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生态工程。为此,我们亟需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回答如何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回顾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eyTansley,A.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 Ecology, vol.16, no.3(July 1935), pp.284-307.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Lindman,R.L., “The Trophic-Dynamic Aspect of Ecology”, Ecology, vol.23, no.4(October 1942), pp.399-418.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单位Whittaker,R.H., “Vegetation of the Siskiyou Mountains, Oregon and California”, Ecological Monographs, vol.30, no.4(June 1960), pp.279-332.。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自然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经济领域,相继发展了组织生态系统Hannan,M.T.and Freeman,J.H.,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2, no.5(March 1977), pp.267-272.、企业生态系统Moore,J.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1, no.3(May-June 1993), pp.75-86.和商业生态系统Moore,J.F.,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 Boston: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6.、创新生态系统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 Washington DC: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人力资源生态系统颜爱民、刘媛:《人力资源生态位概念界定及因子测算》,《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年第2期。及人才生态系统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等不同概念。

(一)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缘起于美国硅谷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硅谷的持续创新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这一核心概念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2004年的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为标志,创新范式从传统线性创新范式10、交互耦合创新范式20,迈入创新生态系统范式30阶段,实现了从“线性”跨越到“非线性”、从“封闭”迈向“协同”、从“独立”到“系统”的衍变李其玮、顾新、赵长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一个层次分析框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创新生态系统最早被认为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同义词,由占据不同生态位但彼此相连的企业组合而成,一个生态位会伴随着其他生态位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Iansiti,M.and Levien,R.,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82, no.3(March2004), pp.68-81.;在PCAST于2008年发表的《创新生态中的大学与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报告中,创新生态系统被阐释为包括了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一系列行动者PCAST,University-Private Sector Research Partnerships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Washington DC: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分为研究、应用和开发三大群落Estrin,J.,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 McGrew Hill, New York,2006.。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个体、组织、区域环境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互动和要素流动刘雪芹、张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0期。,能够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商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柳卸林、丁雪辰、高雨辰:《从创新生态系统看中国如何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年第3期。。创新主体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组织,而有意识地与相关组织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整体,实现系统协同合作Li,Y.R., “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 Technovation, vol.29, no.5(May 2009), pp.379-386.和共生演化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可以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推动了从静态结构性角度分析要素构成与资源配置的问题,转变为强调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分析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和国际边界的逐步消减,区域成为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区域创新中心的崛起,使得全球竞争态势从国家层面转向了区域层面。在对128号公路地区Saxenian,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巴登-符腾堡、莱茵-阿尔卑斯的研究中,区域创新系统受到了学界的持续关注,区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参与者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标志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6期。。黄鲁成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界定为在特定经济区域内, 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创新机构和组织等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物质条件等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科研管理》,2000年第2期。。一个区域想要生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毗邻研究型大学、优越的生活生态系统、开放的市场体系等原始要素,借助于物理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等内生动力,以及创新文化的激励机制、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中介机构的服务机制、用户需求的导向机制等外生动力詹志华、王豪儒:《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3期。,通过区域空间的重构和与构成要素的机制来共同促进张敏、段进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合理性逻辑与实现路径》,《管理现代化》,2018年第1期。。

(二)人才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

在人才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前提下,人才生态系统作为人才管理与生态学领域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重视。人才生态系统研究的肇始可以追溯到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提出的“人类生态学”概念Park,R.E.,and Burgess,E.W.,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随后,Deolalikar等将这一概念引入企业层面Deolalikar,A.B.,Hasan,R., Khan,H., and Quibria,M.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Facts, Issues, and Policy,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9.,提出了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主要研究了客体区域中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中国学者将人才从人力资源范畴中独立出来,提出了“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进行了初步论述。人才生态系统指人才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沈邦仪:《关于人才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人才开发》,2003年第12期。,是在一定时空中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王通讯:《关于人力资本的十个问题》,《现代人才》,2005年第1期。,包括了人才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等萧鸣政、戴锡生主编:《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704-709页。,其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知识、经济增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