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互动效应研究

作者: 程艳 贺亮

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互动效应研究0

摘要:基于中国200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内生关系和空间交互溢出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地区产业同构水平提升,流通成本呈现U型变动趋势,流通成本对产业同构存在正向的反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产业同构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和正向空间交互效应,流通成本的变动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和负向空间交互特征。基于降本增效导向和省际空间尺度的分析得出三点启示:第一,中央政府应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道,引导流通活动在合意性范围形成循环累积、自我锁定和集聚效应;第二,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硬”基础设施并不断健全市场制度“软”基础设施,在降低制度性成本的同时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第三,流通企业应同步拓展线下和线上流通渠道,在物理距离既定的情况下依靠互联网和科技实现传统流通渠道的成本压缩。

关键词:产业同构;流通成本;空间溢出效应;空间交互效应;空间联立方程

中图分类号:F7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4-0095-013

一、引言

产业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形成的某种共同发展倾向。现有关于产业同构的研究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整体或局部地区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以及合理与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将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市场分割等诸多弊端①②;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产业同构会敦促本地市场调整空间布局,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形成产业集群Liang Z., Xu L.,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Dynamic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 1988-2001”,Review of Urban &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Vol.16,No.3(2004),pp.231-244.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1期。谢浩、张明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研究——基于产业中类制造业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4期。。二是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多从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地区行政垄断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财政分税制度Alwyn Young,“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5, No.4(2000), pp.1091-1135.、官员晋升激励制度Yingyi Qian,Gérar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No.5(1998), pp.1143-1162.、人均收入和地区生产率Klaus Gugler,Michael Pfaffermayrf,“Convergence i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German Economic Review, vol.94, No.5(2004), pp.61-79.等角度展开探讨。三是产业同构的测度缺乏一致认可的标准计算方法,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构重合度指数、行业分工指数、区位熵和结构差异度指数等。

由于产业同构发展阶段的不同,笼统地对区域间产业同构的好坏作价值判断似乎并不客观。有学者提出产业同构应该包含“合意”与“非合意”的部分,即合理、正常的趋同与不合理、非正常的趋同王书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两种价值判断及其界定标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4期。。“合意性”产业同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意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分工深化,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降低外部性交易成本;而伴随“非合意性”效应产生的市场分割,将严重阻碍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造成大量生产能力放空和资源极度浪费的同时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还会制约流通成本降低。无论是合意性还是非合意性效应,在不同维度上都谈及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单向影响,但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流通成本变动对产业同构的主动作用和二者的空间相关性。事实上,学术界早有如马克思流通论谢莉娟、王晓东:《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流通先导产业论郭国荣:《流通先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流通基础产业论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流通战略产业论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6期。等强调流通产业主动性的理论,但由于西方经济学抽象和淡化了流通过程,加之流通成本研究范式的不完善和测度方法的不统一,导致流通理论始终游离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之外程艳、贺亮:《内生交易费用与流通成本的变动——兼论互联网平台交易费用内生性路径》,《治理研究》,2021年第2期。。

基于此,本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交互效应、空间溢出和空间交互效应,其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基于降本增效导向和省际空间尺度,系统分析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可能存在的双向影响和地区交互机制,克服现有研究仅考察单向关系和研究忽视空间互动关联的不足;二是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捕捉省际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关系及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助力流通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构建共生互利、协调共享的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变动的影响机制

产业同构的价值判断包含合意与非合意的部分。顺应区域分工规律的合意性同构可等价视作产业集聚,非集聚向集聚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和供求关联需辅之更高水准的流通供给能力“流通供给能力”是在“流通能力”和“物流供给能力”等关键词中引申出来的概念,能够较好地描述流通产业的商品组织功能(程艳等,2016)。通常情况下,流通供给能力的提升会引致流通成本降低,反之流通成本增加。,合意性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逻辑可描述为“产业集聚—流通供给能力—流通成本”;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将导致资源配置扭曲、贸易壁垒高筑和市场条块分割,区域间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成本骤增,影响路径为“非合意性同构—市场分割—流通成本”。本节将沿着非集聚→产业集聚→产业同构的发展阶段审视市场和政府作用下合意与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路径。

路径一:合意性产业同构→流通供给能力→流通成本

合意性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可描述为图1的情况。I0是一组等流通能力曲线(i0、i0’和i1)的包络线,右移描述流通组织效率和供给能力提升,AB的斜率为流通供给能力和流通成本的价格之比。初始稳态均衡点为等流通能力曲线i0与AB的切点,此时流通能力为Y0,流通成本X0,E0是非集聚状态下流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

“替代效应”:初始均衡为产业集聚演变初期,流通商来不及对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仅能应用等流通能力曲线i0’组织流通活动。新的均衡E1(X1,Y1)虽能提高流通组织能力和降低流通成本,但仍未实现流通效用最大化,这将诱导流通企业追加投资,加速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出现。“收入效应”:当存在足够的反应时间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流通企业必将通过资本运作或调整产业组织形式等手段提升商品组织能力获取更多流通利润,此时流通可能性曲线I0向右移动变为I1,流通约束线由AB转变为AC。I1与AC的切点为集聚状态下流通效用最大化点E2(X2,Y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同向变化,意味着从对称均衡稳态向产业集聚转变的过程,无论是集聚状态下的次优均衡E1还是最优均衡E2,都增加了流通产业对商品组织能力的需求,并在提升流通能力和流通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路径二: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市场分割→流通成本

非合意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将基于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展开论述付强:《产业结构趋同与地区行政垄断》,《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假设存在区域A、B和各自比较优势行业X、Y,两地选择比较优势行业可获得最大收益a和b(行业利税率Y高于X,b>a),否则将获得低于最大收益的c,初始占优策略(X,Y),比较优势发展矩阵如表1。

第一阶段: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由于行业利税率的差异,初始占优均衡(X,Y)将导致两地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差距(TAa)出现新的纳什均衡(Y,Y),产业政策调整矩阵见表2。此时A地比较优势行业由X转变为Y,两地产业同构雏形初现,表现为合意性效应。

第二阶段:A地政企博弈。较长时期看,第一阶段博弈的结果是A地Y行业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幅。缺乏竞争力的A地企业唯有采取价格战、资源战才能扭转劣势地位,其结果大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不仅不利于预期利税,还会提高失业率,政企博弈矩阵见表3(e、f、g、h、i、j均为正,-i>-g;-j>-h)。不难发现,纳什均衡(生存,保护)的均衡收益(e,f)优于(破产,不保护)的收益(-i,-j),政企博弈的结果一定是(生存,保护)。此时A地政府和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将联合起来抢占市场,行政垄断逐步转变为地方保护,原有市场竞争被破坏,产业同构趋势进一步增强,市场分割的格局初步形成,迫使博弈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地方政府博弈。政企博弈的结果是A地封锁市场,B地企业面临域外市场封锁和域内市场被侵占的两难局面,企业收益率降低,政府税收收入减少,由此引发两地政府就开放市场(不保护)还是封锁市场(保护)的三阶段博弈,博弈矩阵见表4(m、n、s、t、u、v、x、y均为正,n

上述分析明确了非合意产业同构与市场分割的现实因果关联。市场分割一方面会阻碍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导致省际商贸流通活动的频率和范围缩减,从而流通产业的收益降低;另一方面市场条块分布引致的制度壁垒高筑无形中拉长区域间商品流通的制度和贸易距离,从而省际流通成本大幅增加刘瑞、戴伟、李震:《降低流通成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上海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综上提出假设H1:流通成本伴随产业同构水平的提升呈U型变动趋势。

(二)流通成本变动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机制

区际流通成本是理解经济活动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考虑一个跨区域贸易模型:经济体中存在A、B两地均生产X和Y产品,X和Y分别为A、B的比较优势产品,易知边际成本MCXAMCYB。假定两种产品的贸易量均为n,区际流通成本T=sn2,s是反映地区间贸易障碍的参数,市场分割程度越大,s值越大。由两地总需求函数QX=qXA+qXB;QY=qYA+qYB,可得逆需求函数PX=α-(qXA+qXB)和PY=α-(qYA+qYB)。为简化处理,成本函数仅考虑生产成本而不考虑本地流通成本,则两地利润函数可描述为:

ΠA=ΠXA+ΠYA=(PX-MCXA)×(qXA+n)+(PY-MCYA)×(qYA-n)-T(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