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作者: 代玉启 杨瑞

摘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善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彰显着从政党为主到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由自发探索到自觉追求、从局部主动到全局主动、从借鉴摸索到独立自主的本质特征,蕴含着坚持党的领导与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辩证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协同推进的基本经验。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应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认清历史方位、推进“两个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党的建设,带领广大人民共同书写生生不息的壮丽史诗。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思想共识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5-0083-0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先后两次提到“历史主动精神”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以及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等重要场合上也都提及这一重要概念。“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使命的引领、理论规律的遵循、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对复杂多样的形势作出精确判断,进而精准施策,勇于开辟未来的精神品质”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总结我们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成功经验,对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把握重大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壮阔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天辟地的雄心壮志

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使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扭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境遇,无数仁人志士尝试通过建立全新的政党和促进人民思想觉醒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探索建立全新的政党,是近代中国局势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许多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先进政党的领导最终陷于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抛弃前期革命斗争的封建主义性质,终结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创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新格局。但是,辛亥革命后未能建立起适合中国实际的政党,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仍然没有改变。“正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救国救民先进分子苦闷彷徨之际”高正礼:《中国共产党“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百年历程和经验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5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基础上,于1921年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彻底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没有先进政党领导的历史困境。经过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激发人民主体意识,推动人民思想觉醒。正是依靠人民、激发民众的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合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团结人民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全体人民的奋勇抵抗中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通过肩挑背负、小车推送将大量物资运往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帮助。正是因为赢得了民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依靠广大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长期革命战争的影响,国内经济萧瑟凋敝;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乱象严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面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危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重建国民经济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落脚点。

政权的巩固发展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1950年美军悍然入侵朝鲜和台湾海峡,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造成极大威胁,中国共产党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有力的战前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终结帝国主义的非正义图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此后,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面孤立和封锁。在这样紧张激烈的国际形势中,为了给我国发展赢得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建立和发展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恢复重建国民经济、开启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全新课题。当时,一大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或进行土地改革,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为此,在总结党以往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党在全国执政后的新形势的基础上,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制定土地改革新政策,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清除国民党集团在大陆遗留的反革命势力,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惩治党内存在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问题,在肃清工商业市场乱象中保障经济正常运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较短时间走完旧中国一百多年未能走完的道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翻天覆地的创新意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初步胜利后,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在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和人民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抉择和时代回应。

一方面,完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契机,冲破长期盛行的“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完成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客观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

另一方面,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设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作出新的安排部署,形成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诸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式开启“第二个百年”的历史征程。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考验,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迫在眉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妥善应对国内国际各类风险挑战,国家各方面实力显著提升。在脱贫攻坚方面,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理念,改革以往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变“大水漫灌式”扶贫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始终坚持“六个精准”具体要求和“五个一批”扶贫工程。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历史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合力,在现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党和国家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成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才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特征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反映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重视、对危机挑战自觉应对、对理论和道路不断创新的积极状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奋力开辟未来的宝贵品质。

(一)从政党为主到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结合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不仅在于能充分激发党内的创造力,还在于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源自广大党员。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熏陶中率先实现思想觉醒。此后,一大批渴望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正是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党员队伍,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真心支持和衷心拥护。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善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张如心:《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他说:“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发扬“人民主体观”。邓小平同志强调:“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只有更好地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才能胜利完成这些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32页。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激发民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民众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开辟未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