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作者: 陈希颜 陈立旭

作者简介:陈希颜,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立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授、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进一步深入发掘运用历史文化的时代意蕴与特色研究”(编号:22BWT0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当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共同内涵。虽然各国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但实现现代化路径则是多样的,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并非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后发、并联、人口规模巨大等独特的基本国情,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注定了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特色;西方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6-0023-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①这就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共同性,也有基于自身独特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特殊性或中国特色。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以及“后发”“并联”“人口规模巨大”等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当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现代化的共同内涵、普遍性特征。因此,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就必须从分析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或共同特征、共同内涵开始。艾恺(Guy S.Alitto)认为,现代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联接,而巧合在一个时间点上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唐长庚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罗兹曼(Gilbert Rozman)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5页。。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把现代化界定为“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版,第58-59页。。他还阐明了现代化的一些共同内涵和要素: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版,第58-59页。。这些都阐明,现代化既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深远的从传统社会向先进社会变革的过程,又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诸领域呈现的先进状态;既包括物质、结构和观念等方面静态的“现代”状态,又包括动态的“化”的发展过程。

一些社会学家侧重从人们心理、意识与价值观念上变化的维度分析和考察“现代性”、现代化的内涵。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把现代化视为理性世界代替神性世界的“祛魅”过程、“解密”过程、“启蒙”过程,强调理性化(Rationalization)是现代性的基本特点。他认为新教动摇和废除天主教唯有通过圣事、教会等方式才能使信徒获得拯救的观念和规定并对之进行理性化、世俗化的改造,就是一种以“理性”取代“神性”的“祛魅”“解密”“启蒙”过程。韦伯说,“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版,第29页。。现代化使理性主义开始在人脑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精密的理性计算人们即可掌控一切。虽然理性化不代表进步却意味着人生与世界终极意义的消失,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从统一到二元对立,上帝的秘密被“祛魅”、被“解密”、被“公开”。“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版,第29页。正因如此,经历理性化后的世界,就呈现出了持续的“进步”状态或现代化状态,“文明人的个人生活已被嵌入‘进步’和‘无限’之中,就这种生活内在固有的意义而言,它不可能有个终结,因为进步征途上的文明人,总是有更进一步的可能”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版,第29页。。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则从人的现代化维度分析“现代性”、现代化的内涵,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描绘了现代人格的特征。他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一旦置身于现代化的工业和其他现代环境中,就会基本顺应这种环境,经历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性转变,产生出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成为现代的个人。人的现代化既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目标之一。英格尔斯强调,现代化并非代表着传统文明的终结,而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延伸和创造性转化,“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

涂尔干(Emile Durkheim)、列维(Claude Levi-Strauss)与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则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变迁等角度分析现代化内涵。他们一致认为工业化是推进现代化、社会整体结构变迁的强大力量。列维根据动力的来源及一个社会成员所使用的工具性质来区分相对现代化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社会,强调相对现代化社会主要使用非生物性能源和非人体性工具,而相对非现代化社会则相反。他认为,伴随现代化进程,“相对地现代化了的社会之间的结构一致性的程度也随之增加,无论这些发生变化的社会原来的基础存在多大的差异”,他预测各国最终将“趋向于某种不可能再高的高度现代化”转引自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页。。帕森斯则传承了斯宾塞、涂尔干的观点并沿用社会学的“两段法”,强调社会分化导致了社会内部子系统不平衡,从而引起社会变革。他把社会分化程度、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专门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准,把社会整体适应力提高的过程视为现代化的过程。吉登斯也认为,虽然涂尔干很少提及“工业社会”一词,“但他提出的许多论述却实际代表了我的立场”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廖仁义译,唐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他还从现代社会“断裂论”角度分析现代化的特征,强调社会发展的“断裂性”“非连续性”。他说,“现代性的社会断裂”,就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3.;在外延方面,“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正在改变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4.。

上述表明,不同国家现代化呈现出了共同特征,并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思想观念等诸多领域。现代化是一系列领域的革新,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革命性的大规模变化,是遍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根本性、持续性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物质、结构、观念的转型。通过广泛的现代化变革,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从自然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矇昧步入理性,从封闭步入开放,并创造了繁荣发达的现代文明。

这就表明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特征或共同特征、共同内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24页。与世界其他经历现代化的国家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生活与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行为、思维观念以及推动本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整合等一系列变化,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也呈现了各国现代化具有的共同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页。,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又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具有的共同特征、共同内涵。

二、现代化的特殊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回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方面西方各国率先迈入现代化进程,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领先全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并在18、19世纪形成先发优势,呈现了现代化的“先进”状态。另一方面,虽然现代化始于西方,西方现代化也最早显示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美现代化模式具有全球普适性,并不意味着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全人类唯一的道路。

诚然,西方是全球现代化的先行者。从唯物史观视野看,西欧现代化最早体现为封建主义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变。由英国开端随后向西方扩散的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生产结构等领域的变革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孕育、发展的过程。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整体架构和鲜明底色,它以资本为内在逻辑和驱动力,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根基,主导、改变生产方式并推动社会发展。“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普适性、普世价值,是全世界各国都可以仿效甚至照抄照搬的模板。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所呈现的,只是后者未来的社会景象。任何国家都不能抗拒西方式现代化模板、现代化道路,否则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代价。欧洲中心论奠基者黑格尔,就认为西方式道路具有世界普遍性,“这个形式上绝对的原则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最后阶段,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页。。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相信现代化终将导致“地球和人类的欧洲化”命运。帕森斯认为,现代型社会仅有“一个源头”,导致西方变成“现代”的发展过程具有“普世性”的意义。社会分化必然导致社会内部整合度的不断提高,而西方式民主制则代表了这种社会内部整合的最高程度。同时,他也认为美国是社会分化、社会内部整合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世界各国终将归趋于西方式现代化,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归趋于美国式现代化。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他所谓的“历史”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而西方民主制度则是“历史发展的终点”,即全球现代化的最终形态,并且具有普适性价值,“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不过是“先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演。福山说:“历史终结并不是说生老病死这一自然循环会终结,也不是说重大事件不会发生了或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报纸从此销声匿迹了,确切地讲,它是指构成历史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代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乔治·拉伦(Jorge larrain)认为,相较于他者的弱势文化身份,欧洲文明属于强势文化身份,西方国家往往视其他文化身份为非目的理性观的他者,正是因为“落后的”“不开化的”他者存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欧洲才感到有义务把自己看作一个“解放者”,并在殖民侵略中实现自身现代化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由于现代化先发于西方,所以众多学者自然而然地以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参照系和样板,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往往就是以英国、欧洲、美国的现代化经验为基础和背景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现代化被等同于英国化、欧洲化和美国化或西化。“‘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回流论’,无异相信西欧的经验不只是现代性的第一个个案,而且也是现代性普世化的‘典范’(Paradigm)。”《金耀基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