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中的革命:山东解放区疫苗防疫工作探析

作者: 张萌

[摘  要]

疫苗防疫工作是山东解放区政府开展疫病防治的重要方式。疫苗防疫工作的开展,与化解解放区严峻的疫情和巩固解放区革命政权密切相关。山东解放区政府主要从制定疫苗防疫政策、宣传疫苗防疫知识、加强疫苗自主研发以及组建疫苗接种队伍等四方面开展疫苗接种工作。随着疫苗防疫工作的深入推进,疫苗接种群体和人数不断扩大,群众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疫苗接种工作的完善增强了群众体质,农业生产得以顺利开展;群众对接种疫苗和解放区政府态度发生转变,进一步树立了解放区政府良好革命形象。山东解放区疫苗防疫工作的推行巩固了革命政权,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扎实基础。

[关键词]解放战争;山东解放区;疫苗防疫;革命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5)01-0055-07

山东解放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而来,1945年,山东解放区管辖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5个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不仅是重要战略枢纽,而且还是揭开全国战略决战序幕的地区之一。然而山东解放区严峻的疫情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阻碍农业生产,对革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开展防疫工作成为解放区巩固革命政权的重要任务之一。疫苗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极大降低疫病发生频率,但目前纵观学界关于解放区疫苗防疫工作的研究,多将其视为疫病防治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尚付之阙如。因此,关于解放区疫苗防疫工作的开展背景及其具体方法仍有进一步爬梳空间。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山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为支撑,探讨山东解放区如何在战时状态下,通过疫苗防疫工作在化解疫情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农业生产、巩固革命政权,以期进一步推动这项研究的继续深化。

一、疫苗防疫必要性:疫病对革命的影响及疫病流行和疫苗接种情况

尽管受战争破坏、群众卫生意识淡薄以及医疗水平低下等因素限制,山东根据地在抗战时期还是开展了疫病防治工作。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影响解放区生产和革命政权巩固。解放区内疫病种类繁多,疫病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特征,且群众患病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特点。此时,解放区虽已有之前开展疫苗防疫工作的基础,但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仍存在诸多阻碍。

(一)疫情对农业和社会的消极影响。疫情是威胁群众身体健康,从而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影响革命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1944年,胶东行署在《关于开展卫生工作指示》中提出:“老百姓得病,听天由命的还是居多数,也有许多英勇作战负伤的民兵英雄不能及时得到救获与治疗,这对我们积蓄力量都是有影响的。”1945年11月,毛泽东指出:“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12月,毛泽东再次强调:“减租和生产两大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将最后地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各地切不可疏忽。”然而在山东解放区,严峻的疫情严重阻碍农业生产。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成立。10月,省主席黎玉指出:“尤其是传染病的流行,更增加了群众的痛苦和死亡,影响着群众的生产效能和经济的损失。”1946年9月,黎玉再次强调:“此严重灾疫若不积极设法防治,则对人民之生命安全与发展生产将受到极大损失,对于支援前线,亦甚有影响。”由此可见,当时疫情不仅已威胁群众生命健康,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支前工作,这对夺取战争胜利和革命政权巩固都极为不利。

一方面,农业是山东解放区的重要产业,由于疫情发生时间与农耕时间几乎一致,群众高患病率的特点会造成劳动力紧缺,妨碍农业生产。例如滨海区“因流感、麻疹病的混合流行,西朱磨一庄,春耕整个晚了半个月”;诸城县某村回归热患者“死亡虽不甚大,但大批青年病倒,生产受严重影响……儿童大批患病或死亡,还会影响母亲的生产情绪”;历城县“病灾严重的村庄已停止了支前和生产”。可见,疫情导致劳动力匮乏,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农业收入是山东解放区经济的重要来源,疫情会进一步加剧解放区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前线战场不能及时得到补给,不利于战争胜利。另一方面,疫情对群众内心造成极大伤害,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使群众内心更加恐慌和畏惧,不利于社会稳定,如滨海区“传染极盛时,群众十分悲观”。鲁西南地区群众反映,“死了都没人埋,尸体都放在地里,没人埋,都烂了,地里都是骨头架子”。面对疫情肆虐,群众不免产生失望悲观情绪,这对各级政府来说,显然既不利于团结群众,又不利于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疫情特征和群众患病特点。通过分析档案资料可以发现,山东解放区疫病种类多样,既存在季节性传染病也存在慢性传染病。解放区常年规律的季节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白喉、百日咳、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炎、流行性感冒、天花等;在慢性传染病方面,胶东区有黑热病、麻风病、结核病等,鲁南区有黑热病、疟疾等,渤海区以疟疾最为严重,其余为结核、蛔虫等。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不同地区群众患慢性传染病情况有所差异,呈现明显的地区性特征。

季节性和地区性是解放区疫情的基本特征,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则是解放区群众患病的显著特点。山东解放区疫情常有肆虐,疫情流行时弥漫各区。据1946年秋7、8、9三个月的部分病情统计,掖县、掖南县4个区共有霍乱患者1870余人(占人口2.5%),死亡270余人(占患者15%);滨北区各县共有回归热患者3万余人(占人口2%,严重地区20%—30%),死亡300余人(占患者1%)。1948年解放区内各县患病人数均在万人左右,且往往是一人患病全家病倒。如莒南县专龙山区仙姑村,即有回归热患者19户,患者81名;潍南县南柳区大上庄村,孙成昌全家12人全部病倒;莱西南河套区张官寨村共有380户村民,其中有160户患有回归热,患病户数占总户数的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解放区患病人数众多,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这与疫病传染性强的特点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囿于解放区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群众患病后未得到及时救治,因此死亡率较高。

(三)疫苗及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疫苗是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兵燹之灾导致山东解放区医疗资源紧缺,疫苗数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疫苗接种率低。另一方面,受民间传统观念的影响,民众对疫苗的认识存在诸多局限,且多对疫苗接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是导致疫苗接种率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近代以降,山东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战争不断。抗日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山东人民却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其中“法西斯的破坏,伪军的骚扰,使物资遭受到空前的损失……疾病蔓延”。战争导致社会资源消耗殆尽。1946年,全山东解放区医院仅有X光机1台、显微镜5台。不仅如此,解放区外科器械亦同样稀少,多数不适合继续使用,以致医生在手术前“不得不把他们的刀子磨一磨”。解放区最基础的医疗设施尚且紧缺,疫苗等治疗物资更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当时,疫苗一方面源于上级政府调拨,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从其他地区购买。然而,在战时敌军封锁下,疫苗通过这两方面渠道难以安全、准时抵达各解放区,疫苗数量仍然无法满足人民需求。1946年,临沂区调动全区政府卫生机关、医院、地方私人医药者、卫生合作社宣传疫苗接种工作,拟于1946年2月至5月接种牛痘20万人,6月至8月接种伤寒霍乱疫苗30万人(主要以人口稠密之区),而此时临沂区人口有11,353,094人,拟接种疫苗人数仅占总人数2.6%。这仅是拟开展时的数据,而在实际接种过程中,实际接种人数则远低于数据预估水平,较低的疫苗接种率难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疫苗防疫效果不佳。

同时,群众长期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对疫情缺乏足够认识。首先,群众普遍认为患病即是神灵的惩罚,在疫情发生之后,习惯求神拜佛,往往“不远数百里,往返徒劳贻害病者”,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而且还会扩大感染人群,以致疫情蔓延。其次,由于对接种疫苗缺乏足够了解,部分群众认为接种疫苗会影响生育,受传统孝道观念影响,许多群众不愿接种疫苗。最后,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接种疫苗耽误农时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群众也不愿主动接种疫苗。总之,解放区群众的落后思想观念均会影响疫苗防疫工作的开展,导致疫苗接种率低下。因此,开展疫苗防疫工作,首先要开展宣传教育,破除群众传统思想束缚,转变群众观念。

二、防疫保护:疫苗防疫工作的开展

接种疫苗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方式,根据党中央指示,山东解放区政府通过制定疫苗防疫政策、宣传疫苗防疫知识、自主研发疫苗以及组建疫苗接种队伍等方式开展疫苗防疫工作。

(一)制定疫苗防疫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巩固解放区政权,山东省政府颁布《关于公共卫生的指示》,要求各地区开展群众性防疫工作,有计划组织领导传染病抢救和管理,在群众中普遍接种牛痘等疫苗。指示将解放区防疫工作的重心放在疫苗接种工作上。1946年5月,山东省卫生总局在防疫工作指示中提出:“每至夏季即进行疫苗注射,收效不小,今后在可能办到的条件下,应尽量办到,最好采用混合疫苗”,再次强调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接种疫苗也逐渐成为解放区一项重要防疫政策。

为深入推进疫苗防疫工作,山东解放区政府对疫苗接种人数和接种时间亦有相关政策。例如《关于建立各级卫生组织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机关学校和流行区接种同城镇、乡村接种一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各专署医院规定接种人数,且在春节种痘,进一步完善了疫苗接种工作,推动了疫苗防疫工作的有序进行。1949年,为防止霍乱、痢疾流行,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出所有部门应普遍接种疫苗。这次通知还详细规定了疫苗接种方式,要求采用皮内注射;卫生人员在接种前要详细询问群众身体状况;接种时严格消毒。此时,疫苗防疫工作愈加规范,疫苗接种工作逐渐正规化。

针对部分卫生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解放区政府先后颁发《开办民兵卫生员训练通知》《关于设立卫生队与集中学习通知》等文件,倡导在解放区开展社会卫生运动,开设卫生人员训练班,提高卫生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此外,还着力改善卫生人员基本生活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山东解放区还根据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和职务划分津贴等级,并将待遇向技术人员倾斜。其中,非技术卫生行政干部不领受,有特殊技术者可享受特殊待遇,通过凸显技术水平在领受待遇中的重要地位,卫生人员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激励。

综上所述,山东解放区政府通过颁布指示、通知、规定等方式,明确疫苗防疫工作的方向,疫苗防疫工作逐步科学化。

(二)宣传疫苗防疫知识。破除群众落后封建思想,转变卫生观念在疫苗防疫工作中至关重要。山东解放区政府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充分动员群众,开展了行之有效的防疫宣传工作。

为开展疫苗防疫宣传工作,山东解放区有的地区的卫生局采取了拉洋片、漫画、话剧、扭秧歌等方式,在菏泽还利用药社设卫生展览棚,宣传卫生常识。胶东区平时在大小黑板报上通过“五老二小调”介绍接种疫苗的益处,在集会时利用播音筒进行宣传。不仅如此,报纸也是宣传防疫常识、倡导接种疫苗的重要方式。如1945年《大众日报》刊登《春季传染病的预防要点》,《群力报》发表《治疹子的方法》。1947年7月,《群力报》赞扬南黄区接种牛痘3318人的优异成绩。1948年4月,《大众日报》也报道了疫苗接种工作取得的进展。在宣传内容方面,一方面是破除群众落后封建思想,卫生工作人员通过反迷信、反巫医,揭露路医骗人事实,宣传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例如乳山县群众认为吃七样面的饺子、串黑豆、贴黄牛、贴黄猫等方式可以预防传染病。对此,卫生人员向群众宣讲只有平时注意卫生,灭蛆灭苍蝇,接种疫苗等,才是科学的防疫方式。昆嵛白鹿区在种痘时,卫生人员先是动员男士装腿病,女士装“臌”病,结果巫婆信口说,“腿痛”是被水牛蛇咬了;女的肚子大,是被田鸡戏着了。很快装病者当众揭穿巫婆欺骗伎俩,这种方式取得很好效果,多数群众再不相信巫婆。另一方面是转变群众卫生观念。首先,通过政策宣传来转变群众对防疫的偏见,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疫病,因此上级政府免费为群众接种;其次,在宣传工作过程中,介绍接种疫苗的好处,消除群众顾虑,呼吁群众积极接种疫苗;最后,普及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办法,鼓励开展卫生运动。如在具体防疫经验上,提倡平时用猫眼草、平杨柳、火蓼子等填在厕所里。这既能灭菌又能积肥,可以减少苍蝇的繁殖,进而有效减少传染病发生。经过宣传教育,群众落后的封建观念逐渐被破除,卫生防疫意识逐渐增强,开始主动接种疫苗,疫苗防疫工作得以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