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启示

作者: 陈彩琴

宋庆龄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启示0

[摘  要]

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和卓越思想家,具有丰富的统战思想和统战实践。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发起创办和参加了众多团体组织。这些团体组织不仅是她实践自己思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她传承孙中山革命事业、联系海内外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些团体组织和活动经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涉及地域广,规格层次高、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包容性强等特点。其中凝聚着宝贵的统战工作经验,对今天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宋庆龄;团体组织;统一战线;特点;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5)01-0073-12

中国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更新,社团这一群众组织逐渐兴起,因其具有服务成员利益需求、维护社会和生产秩序、促进社会协调和沟通等社会管理功能,兼具团结人心凝聚共识、服从社会和国家利益等统战功能,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因素。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为践行和实现自己的革命思想,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充分利用自己杰出的政治智慧、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威望,发起创办和参加了许多团体组织。这些团体组织,不仅是她传承孙中山革命事业、实践自己思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她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联系海内外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统战思想和统战实践经验。现存这方面的史料很多,学界对其中一些重要团体也有深入的研究,但聚焦该主题并给以完整系统的专述还不多,仍有进一步梳理和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宋庆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发起创办和参加的各类团体组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相向而行、密切合作,发起创办和参加了很多团体组织,成为这个时期不同类型的统一战线的探索者、倡导者、践行者和维护者,树立起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创办和参加的团体组织。宋庆龄的团体组建活动,从一开始就起点很高,并且具有开拓性。可追溯到1921年六七月间,她为支持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在广州总统府发起成立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自任会长,何香凝任总干事。该会下设劝捐部、演剧部和卖物部,社会影响很大。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创建的社会团体,也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第一次慰问义师的组织。10月18日,应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代表请求,她同意担任该会名誉总裁。随后至1922年5月,她多次率领红十字会成员到桂林、韶关前线慰问,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这些初期的团体创建活动,为她其后创建众多的社团组织积累了经验。

值此前后,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时期,她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秘书,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形成的全过程,深刻领悟到孙中山晚年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思想精髓。这也为其后她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行、紧密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基础。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独立走上革命政治舞台中心,逐渐展现出坚定成熟的政治家形象和卓越领导才能。在大革命时期,她除了参加大量政务活动外,还发起创办和参加了4个团体,体现出她对民主革命联合战线的充分支持、运用和发展。

一是发起成立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她密切关注并给以大力支持。6月9日,她和于右任、徐谦、沈仪彬等在上海发起组织该会,救济五卅运动中大批失业工人,得到海内外热烈响应。同日,她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谈话,高度肯定五卅运动的伟大意义与爱国精神。

二是参加国民党党立红十字会。1926年1月22日,在国民党党立红十字会在广州筹建时,她和何香凝等以该会会长名义发出通告,呼吁募集开办经费。9月29日,宋庆龄被该会聘为征募部部长。

三是参加中国济难会。该会由恽代英、杨贤江、沈雁冰等中国共产党人联合进步人士发起创建,1925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从属于国际赤色济难总会的全国性革命救助团体,以“救济一切解放运动之被难者,并发扬世界被压迫民众团结精神”为宗旨。为更好开展会务工作,1926年12月23日,该会聘请宋庆龄、徐谦、于右任、蔡元培等16人为名誉董事。1929年12月,改名为中国革命互济会。

四是成立北伐伤兵救护会。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伤病员迅速增多,缺衣少药,救护困难。1927年5月27日,宋庆龄与何香凝等在武汉发起成立北伐伤兵救护会(筹建时名为北伐红十字会)。周恩来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言。宋庆龄为委员长并兼财政委员。宋庆龄亲自联络各方人士,组织义卖、募捐晚会、妇女救护班,为伤病员提供救护保障,给中外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办和参加的团体组织。从大革命失败至全民族抗战爆发这10年间,无论宋庆龄身在何处、环境如何艰难,她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救国爱民的思想始终不变。她的崇高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革命行为给无数在黑暗困境中奋斗的革命人士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她领导创建和参加团体组织有14个(见表1),表现出她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紧密的合作趋势,为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这14个团体组织,主要分为4类。

1.世界反帝反法西斯团体。宋庆龄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她就在国际反帝反战的和平组织中崭露头角、展现风采。1927年,她和世界著名人士爱因斯坦、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等发起成立世界反帝大同盟。12月10日,反帝大同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成立大会,她被推选为名誉主席。翌年8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反帝大同盟大会上,她再次被选为名誉主席。世界反帝大同盟在中国各地成立分支机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1932年春,罗曼·罗兰、巴比塞等在世界反帝大同盟的基础上筹建世界反战委员会。8月,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大会宣布正式成立永久委员会——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宋庆龄当选委员。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1933年8月20日,国际反战委员会和反法西斯委员会在巴黎通过联合的决议,成立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罗曼·罗兰为名誉总裁,巴比塞为主席,宋庆龄为副主席。

为筹备世界反战委员会远东会议(简称远东反战大会),中共中央上海局与宋庆龄组成筹备委员会。历经各种艰难挫折,1933年9月30日,由宋庆龄主持的远东反战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在会上她作题为《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演说,阐明全世界结成反帝反战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会议成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分会,选举宋庆龄为主席。1936年8月,宋庆龄委托中共党员、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党团书记钱俊瑞代她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扩大会。该会高度赞扬宋庆龄对国际反法西斯和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据有关记载,宋庆龄这一时期还参加了两个国际革命机构。1928年5月5日,德国国家公安监察委员会的公文中提到“孙宋庆龄夫人是国际工人救援组织的中央委员,她在中国的国民运动中站在共产党一边,并与莫斯科的共产党人士保持密切的关系。”1930年,她在国际保卫革命者委员会中央机构任职,该组织募集资金为被捕的革命者提供保护援助。

2.救护慰劳团体。1931年9月,宋庆龄刚从欧洲游学回上海定居不久,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又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2年1月30日,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她多次亲赴前线慰问。为救护广大伤病员,她与何香凝、杨杏佛等积极奔走,3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内创办一所有300多张病床的国民伤兵医院。宋庆龄任理事并主持该院事务,经费向各界募捐。她为医院奔走呼吁,“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奔走,常忙得连午餐都顾不上吃”。

1933年初,山海关失守,热河沦陷,长城抗战失败。宋庆龄曾计划北上组织妇女救护队救护伤兵,后因事务繁忙改派杨杏佛慰问伤兵。1月13日,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等在北平发起成立妇女救护慰劳联合会,“公推宋庆龄为委员长,当场募捐共计数万元”,支援抗战。

3.进步民主团体。大革命失败后,无数革命志士和进步群众惨遭逮捕杀害。其中包括1931年6月被逮捕的共产国际远东局情报人员牛兰夫妇。宋庆龄全力投入营救行动。1932年7月11日,她与杨杏佛、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等中外知名人士,成立牛兰夫妇营救委员会,宋庆龄任主席,史沫特莱任书记。

在营救牛兰夫妇的基础上,宋庆龄团结社会各界进步人士,1932年12月发起成立具有统战性质的民主进步团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不久上海、北平分会先后成立。宋庆龄“每日处理中国民权同盟之会务”,领导保盟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民主革命活动,因而招致国民党当局的忌恨,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盟被迫停止活动。

4.抗日救亡团体。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团结宋庆龄及广大中间爱国力量,共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3月8日,由上海工人、学生、知识界、商人团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30多个群众团体,联合成立国民御侮自救会,宋庆龄出席成立大会,当选为主席。她在大会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国抗战的全面主张。这是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的第一个群众性革命团体,不久后被查封。

1934年5月,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简称武卫会)筹委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不久,武卫会总会成立后,发布《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为对日作战宣言》《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设立分会,产生很大影响。武卫会虽不断遭到破坏,宋庆龄也一直受到威胁恫吓,但“她却一直以武卫会主席的身份支持和赞助中共武卫会党团所领导的抗日反蒋斗争”,“武卫会的全体会员,也都以宋庆龄为武卫会总会的主席而自豪”。

1935年,中国共产党正式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宋庆龄积极响应,努力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上海妇女界、文化界、教育界、职业界等纷纷成立救国会团体。为统一领导救国会运动,1936年1月28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何香凝等30人被推选为理事。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等40余人被选为执行委员。宋庆龄全力推动救国会运动,莫利爱路29号寓所曾作为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内部联络的总部。救国会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有战斗力的进步团体。

(三)在全民族抗战中创办和参加的团体组织。在全民族抗战八年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宋庆龄从上海,先后移居香港、重庆。无论身处何处,她都努力将国内统战和国际统战相结合,为抗战胜利作出独特贡献。这一时期她相继发起创建和参加的24个团体组织,在各个革命阶段中数量最多,充分体现了她的巨大影响力和重要贡献。

1.在上海创办和参加的团体。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7月18日,宋庆龄、蔡元培等于半年前发起筹备的鲁迅纪念委员会正式成立,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许寿裳、马相伯、胡愈之等70余人为委员。该委员会在出版《鲁迅全集》、传承鲁迅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宋庆龄发起成立妇女抗战团体。7月22日,她和何香凝在原上海妇女界救国会基础上,联络妇女界名流,率先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何香凝为主席,她任理事。为维护抗战大局,该会在8月4日加入刚成立几天的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为其上海分会。妇慰会上海分会在引领上海广大妇女踊跃支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救亡协会。10月28日,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将原有的救国文化团体改组为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宋庆龄大力支持并任理事。她积极响应该会的抗战援战的各项事宜。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为募集国民政府发行的5亿元救国公债。8月23日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会长宋子文,邀请宋庆龄等担任常务理事。宋庆龄、何香凝率领的妇慰会上海分会给以大力支持,从9月1日至10月1日认购2千万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