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建工作高效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李楠 孟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2]高校附属医院不仅要承担起临床教学的职责,更要肩负起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精神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研究高校附属医院党建育人工作规律,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提升高校附属医院党建育人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

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文以为例开展研究,调查对象涵盖该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硕博研究生、住规培三个阶段的党员群体,共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100% 。调查显示,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学生党员整体性评价持续向好。从调查情况看,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员群体的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学习和科研成绩好、群众好评度高、能够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纪律性和服务意识较强。他们最主要的入党动机是政治信仰和追求,占比约为 95% .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等其他因素比例较低,占比约为 1% ,说明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和责任使命感较强。在个人追求中,“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占比高达 93%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紧随其后,占比 86% 。此外,“获得优异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以及“掌握扎实的临床基础”也备受重视,分别占比 82% 和 77% 。“稳定的薪资和社会地位”约为 62% ;“与师长、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约为 53% 。这反映了学生党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大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二)学生党建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

升。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核心在于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一,学生党支部建制完善。目前高校附属医院分别设有本科生、研究生及住规培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医院定期组织支部书记等学生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务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其二,积极推进党建程序规范。注重抓好台账记录、“三会一课”、发展党员程序规范和特色支部创建等重点项目,聚焦党建规范化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其三,树立特色党建品牌。本科生党支部旨在培养职业精神,特设名师讲坛,邀请十多位医学名师亲临交流,引导党员树立正向职业发展观念。研究生党支部凸显科研专长,创办分享会,邀请支部科研精英传授经验,有力推动学生职业素养、业务技能与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

(三)学生党建序贯式培养模式渐趋完善。医院树立“一盘棋”思想,对接医学院本部,实现基础学习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打通党员在前后期培养的壁垒。一方面,前后期联动,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注重党员发展质量,分别通过二级党校和三级党校举办培训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辅导员责任制。采取“辅导员端口前移”机制,使前后期辅导员密切联系,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等,予以重点关注,保证前后期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党建 + 专业”育人模式不断创新。依托附属医院雄厚的临床师资优势,通过搭建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联动平台,创建师生党支部共建机制,将党性教育、思想引领、专业教育三者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其一,将党建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科创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品牌项目,选拔医术高超、医德崇高的党员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借助传帮带机制强化思想引领。其二,将党建教育嵌入学生科研与实习教学中。在学生临床实习中,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并重,通过“临床思政”等形式,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培育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格。这种“党建+专业”的育人新模式,为服务医学生学业进步、品德提升、素质养成提供了助力。

二、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

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其成长环境、角色定位及思想特征相较于理论学习阶段更为多元复杂,这对高校附属医院的学生党建工作构成了新的挑战。

(一)学生党员在被培养过程中对党组织及其工作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党建工作主要是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传达上级精神,分别约占 48% 、 33% ;另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发展党员,这反映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工作的目标定位存在刻板印象,未能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内涵。此外,约有 96% 的学生党员认为党建和思政教育对坚定政治信仰的作用较大,但仍有约4%的学生党员认为作用有限,说明这部分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建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生党员党建数智化形式运用不足。“00后”学生党员具有思想多元、个性独立、追求自由与创新等群体特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新的惊喜,需求较为多变。数字化的成长环境也导致“00后”学生党员对党建教育有较高的数智化期待。约 74% 的学生党员认为数字化、智慧化的学习形式更有助于提升党建育人效果,这与智慧党建系统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学习空间和个性化服务相一致。而目前浸润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运用比较少,缺少感受度、体验感。约 15% 的学生党员认为医院党建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反映了当前智慧党建在实现党建数据横向打通、破除数据壁垒方面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

(三)住规培党员归口管理不统一,教学与党建归口分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住规培”)是毕业后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医院曾存在的实际情况,住规培学员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由医院统筹负责,在党建工作方面,分别设内科、外科、妇产、麻醉等轮转基地党支部,其中内、外科轮转基地党支部由医院教学党总支管理,但妇产、麻醉轮转基地党支部归属相应学科建立的党总支,导致妇产、麻醉等学科的住规培党员教育与日常教学管理归口分离。

三、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ds20250314.pd原版全文

学生党建工作的高效发展路径

为更好地满足医学生的实际培养需求,应发挥党建赋能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堂的作用,积极探索本科、研究生、住规培党员的一体化培养新举措。

(一)坚持党建引领医学教研,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党建工作与医学教育有机融合,以党建工作激活育人活力,从人才培养角度进一步提升高校附属医院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应从制度层面强化两大联动机制:一是加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的联动,二是促进临床型专业党员与科研型专业党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支部联动共建等形式,在临床带教、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选拔优秀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科技创新大赛及毕业论文,可畅通师生交流,促进科研发展。加强临床与科研党员联系,促进资源互鉴、成果共享,挖掘合作点,提升科研水平。

(二)推进党建赋能“四大课堂”,集聚铸魂育人新动能。实施“仁生思政课堂”育人计划,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思政、实践、网络、文化四大课堂建设内容。强化“思政课堂”主阵地。邀请党史、医学、法律、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音乐党课》深受学生党员欢迎。用好“实践课堂”练兵场。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医疗特色实践育人活动,组建队伍参加“博导三下乡”暑期社会义诊、市民科普集市、社区科普宣教等。拓展“网络课堂”云平台。结合“国家安全日”加强网络安全和相关法规教育,利用校园微信平台加强宣传引导,发布师生情、榜样的力量、优秀毕业生等积极向上的内容。挖掘“文化课堂”新内涵。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躬亲实践,“学长面对面”交流会着重在关键时期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持;“临床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寓教于乐;“医心向党,唱响仁声”红歌赛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三)探索党建领航“一站式”学生党员社区,打造管理育人新场域。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员培养类型多样、多院区分布、科室分散,应实现不同阶段党员的标准化、集中化、精细化培养,特别是要强化住规培党员与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加强住规培党支部建设,逐步将住规培党支部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其归口统一。另一方面,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党员社区建设,尽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分散于不同院区或科室,但他们大多居住于学生园区。以党建领航打造“一站式”学生党员社区,首先,形成党员骨干进社区机制。从师生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同志担任社区联络员、驻楼辅导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其次,在学生园区设立党团活动角和读书室,提供党的理论书籍,便于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会、党课和党史学习等活动。最后,全力构建社区党建品牌文化,将党员服务、学业指导、医德培育、人文熏陶、职业引导融入社区治理,打造“一站式”党员社区党建品牌,如“科研进支部”科研分享会,让创新求实的学术精神在学生社区生根发芽。

当前,高校附属医院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只有加强党建引领,针对不同阶段的党员群体精准赋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医院育人成效。

本文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高校附属医院深化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研究”(2024ZX158)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楠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讲师;孟煜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兆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ds202503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