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指引浙江乡村精彩蝶变的 主要历程与路径举措

作者: 杨沫江

[摘  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了解“千万工程”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探求“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对于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千万工程”;浙江;农村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2-0059-06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推动浙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浙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的主要历程与经验启示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扎实起笔,

“千万工程”的提出与实施

自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当时的农村,可以说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3.4万个村庄,只有4000个村人居环境较好,其余3万个村环境较差。对此,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一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2003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启动实施“千万工程”,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建立健全“千万工程”工作机制。“千万工程”是一项创新性工程,需要完善的工作机制。习近平制定了“千万工程”的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推进办法等,强调“只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个部门,把工程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此,浙江建立健全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这项工程负领导责任,重点抓好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政策协调落实、工作班子落实。省委每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会,省委书记出席并讲话。省委及各地党委都成立了“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推进这项工程。在部门协同上,农办、发改、财政、国土、建设部门等作为牵头和制定政策部门,做好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工作;组织、宣传、政法、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作为具体实施和配套部门,把先锋工程、文明村、民主法制村建设以及农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水、万里绿色通道、生态富民家园计划、万村文化阵地、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等工程与“千万工程”紧密结合。省、市、县(市、区)、乡镇、村(居)各负其责、五级联动,在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上落实到位。

(二)做强做优“千万工程”村庄规划。习近平强调:“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和管理城镇建设的基本手段。”规划制定是否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着“千万工程”的前途与命运。为此,省农办、省建设厅、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配套,与交通、水利、电力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村庄地形地貌相融合。各地因地制宜,依托地情,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坚持充分发挥专业设计人员作用,广泛听取县乡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坚持充分考虑乡村特色,体现山区、丘陵、平原、城郊、水乡、海岛的特点,贯穿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划理念,力求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区域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特色民居和历史文化遗迹,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到2004年底,全省应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77个县(市、区)都编制完善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或完成了编制方案。到2005年底,50%左右的村庄完成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编制。同时,规划贵在坚持、重在执行,习近平要求“各地一旦依法通过了规划,就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抓实抓紧“千万工程”贯彻成效。“千万工程”的实施是增进农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必须真抓实干,抓紧、抓细、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浙江坚持循序渐进抓“千万工程”。2003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提出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明确列入第一批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县(市、区),每年要对10%左右的行政村进行整治,同时建设3—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列入第二、第三批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县(市、区),每年要对2%—5%的行政村进行整治,同时建设1—2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坚持试点先行抓“千万工程”。各地选择了一批集体经济强、领导班子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采取“拆迁新建型、合并组建型、移民迁建型、保护复建型、整理改建型”等不同形式,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村庄整治建设。坚持加大投入抓“千万工程”。各级政府把村庄整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3年,萧山、余杭、慈溪、余姚、绍兴、诸暨、上虞、义乌、东阳、乐清等县(市、区)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均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萧山、余杭、慈溪、义乌超过1亿元。坚持加强基层基础抓“千万工程”。省委推动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为农村基层注入新鲜力量,在“千万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汇力聚能抓“千万工程”。各地党委政府是“千万工程”的领导者、发动者和指挥者,农民群众是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上下联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和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建设氛围,“千万工程”仅实施一年后,就带动社会各方投资建设资金约170亿元。坚持总结经验抓“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是一项继承前人又突破发展的工程,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千万工程”启动以后,习近平每年到市县农村调查研究,都把“千万工程”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在“千万工程”实施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千万工程”被浙江农民群众称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老百姓最收益的一件实事”。

二、持续深化,

“千万工程”的继承与发展

浙江省委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不断迭代深化,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创造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一)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实施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2008年初,安吉县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同年底,该县的187个行政村和所有规划保留点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省委总结安吉经验,决定全省推广建设美丽乡村。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进一步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谋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9月,省委、省政府在安吉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总体部署,研究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12月,出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对全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详细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对“千万工程”的深化和提升,是推动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优美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农民的基础工程。

各地将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宁波市积极推进市域“美丽乡村”建设,以“百千工程”为总抓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农村幸福美丽新家园。湖州市提出“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总目标,推动农村面貌大幅改善。绍兴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金华市广泛开展“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村等基层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衢州市依托良好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积极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风景线、精品村和美丽庭院“五美联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转型升级。浙江还大力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全省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为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基本原则及工作举措,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浙江乡村面貌发生全方位历史性变化,实现美丽生态新蝶变,催生美丽经济新产业,还探索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塑造了文明和谐新风尚。2018年9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随后,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三)吹响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新号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化“千万工程”。2019年11月,浙江召开全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暨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提出要围绕全域美丽总目标,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活力乡村”“兴旺乡村”“秀美乡村”“智治乡村”“淳美乡村”“甜美乡村”。同年,制定出台《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设置生态优良、村庄宜居、经济发展、服务配套、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6个方面100项指标,并发布《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认定办法(试行)》,为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方向和明确要求。

各地结合地域特色,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把“最美县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打造亮丽风景线。温州市统筹“美丽村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经济”创建工作。嘉兴市持续加快农村全面发展,优化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舟山市结合旅游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真正从“美丽海岛”建设中得到实惠。台州市联合周边市成立“沿边村”乡村旅游发展联盟,推动264个陆上市县交界村、34个海岛村“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丽水市大力开展环境整洁优美、养生特色明显、服务能力较强、乡风文明和谐的养生乡村建设。

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深化和升华,不仅改变了浙江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深刻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截至2022年,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建成全域美丽大花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浙江乡村已呈现全新气象,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三、总结提炼,

“千万工程”的理念与路径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绘制了清晰蓝图,指明方向、路径、方法,并将它作为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优美环境的“生态工程”、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以及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综合性“系统工程”来谋划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