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协作与工业调整: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历程与动因

作者: 刘盼红 陈琳

[摘  要]

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沪闽经济协作的延续,是沪闽双方的共同需要。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11家轻纺工业项目的建设,推动了福建工业结构的完善。上海工厂迁闽不仅有当地提供的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基本社会经济条件,而且有利于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工厂的长远发展。从经济协作与工作调整的视角对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作专门探讨,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目前的三线建设研究。

[关键词]经济协作;三线建设;福建小三线;上海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4-0063-07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三线建设战略,沿海城市大批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技术和人员搬迁至内地。三线搬迁计划分四类:大三线搬迁计划;为建设大区后方而搬迁的地方项目;各省、市、自治区搬往自己后方的地方项目;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搬迁项目。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前三类,诸如周明长关于东北支援大三线地区四川的研究,张志军等关于上海支援华东地区大后方江西的研究,徐有威等关于上海支援小三线的研究。但对于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搬迁项目鲜少问津。

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三线搬迁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个案。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建省委将闽西、闽北地区设为小三线区域。1965年6月,福建省计委与上海市经委联合向华东局计委等提出,从上海迁出11个厂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经同意,上海11家轻纺工业企业被列入1966年福建小三线迁厂计划。上海计委副主任就此在国家建委召开的迁厂会议上请示,得到的结果是“因系省、市支援关系,已表示口头同意,不再下文”。本文通过仔细爬梳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双方需求等,揭示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三线搬迁项目何以开展,以期补充和丰富三线建设研究。

一、沪闽经济协作的历史进程

上海向福建小三线大规模迁厂,是历史上沪闽经济往来的延续。沪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由来已久,早在近代以前,沪闽两地便开展以粮、棉、丝、烟草、糖、木材、纸张等为主要品类的帆船贸易。鸦片战争后,上海替代广州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沪闽之间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两地长期的贸易交流,为福建小三线建设时期上海迁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沪闽贸易往来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但福建省地处海防前线,海上交通遭到封锁,尚不具备建设现代工业的条件。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福建贯彻国家精神,制订省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加快工业生产建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综合考虑水源、能源、地质、安全等因素,选择在三明县建立省重工业基地,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三明建委)。三明建委领导班子讨论认为必须配套一批轻纺工业和服务设施,解决工人生活保障问题。这为上海支援福建工业埋下伏笔。

1959年初,三明建委改制为三明人民公社。次年,中央批准将三明人民公社改建为三明市。在三明第一份城市规划中,体现了配套建设轻纺工业及其区位分布的内容,即计划将三明市建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钢铁、机械及化工联合基地,主要分布在列西、列东、富兴堡及荆东。其中,列西工业区包括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机械厂、化工厂、热电厂、变电所、水厂、水泥厂等,列东工业区包括水电设备厂、冶金矿山机械厂、纺织厂等,服务性工业安排在富兴堡及荆东。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提出“全国一盘棋”战略,要求上海、天津、辽宁等沿海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立足全国,支援中小城市地方工业发展。为落实这一战略,中央在全国实施协作区工作模式,将全国按区域划分为7个协作地区。其中,华东协作区早在1957年已经成立,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西六省一市组成,中央要求上海以协作区为平台,发挥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优势,尽可能给予其他地区支持。1958年7月20日,上海局召开上海与福建各省经济协作会议。会议同意在上海局领导下成立经济协作委员会,研究地方经济协作问题,组织物资交流和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和交流工作经验等。

根据经济协作会议精神,上海与福建之间展开广泛的经济协作。据不完全统计,1959—1960年间,双方共达成经济协作8次。1960年上海与福建又开展经济协作3次。三明被设为重工业基地后,生产任务较重,劳动力尤其是技术人员严重紧缺。仅1958年春节前后,包括福建在内的华东省份要求上海调配技术工人达6073人。1960年,《福建省上海市协作协议书》签订,明确上海市为福建省加工汽轮发电机、蒸汽机等各类工业设备,为三明钢铁厂生产轧机、平炉、焦炉等设备。上海从上钢三厂、上钢五厂、机修总厂等单位抽调大批骨干和技术力量,参加三明钢铁厂筹建和投产工作。

随着地方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支援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各省纷纷向上海提出以“连人带马”整体搬迁模式,整建制支援部分工厂。按照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明首份城市规划的目标要求,1958年11月,福建省工业厅向上海市提出“根据福建实际需要和资源情况,迁移大批中小型工厂至我省”的要求,具体希望上海迁出部分纺织、轻工食品、机电、化学等行业工厂68家。福建的请求受到上海方面高度重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陈丕显,于1960年4月代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赴福建考察工作。陈丕显1960年福建一行成为沪闽双方领导人达成迁厂协议的契机。据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梁灵光回忆,他提出希望上海将部分里弄小厂支援福建,陈丕显表示:“要什么厂,任你们挑。不过,要考虑福建的资源条件。否则,你们就会背包袱。”

在国家力量主导和地方领导人推动下,自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共有两批上海工厂迁闽。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但木材加工业相对落后。1959年,上海计划外迁上海锯木厂、普陀锯木厂、三星糖果厂至福建。1960-1961年,上海迁入福建的工厂22家。其中轻工业系统6家,分别是裕成昌丝绸厂、鼎顺染绸厂、长宁印刷厂、傅振兴锁厂、奇美衬衣厂、永久皮鞋厂;机械系统7家,分别是金星玻璃厂、明艺玻璃厂、五金螺丝加工组、中国金属制品厂、王和兴拉链厂、丽明电瓷厂和天光徳记汽灯厂;化工系统3家,分别为茂雄化工厂、大达橡胶厂和淮海制药厂;交通系统两家,分别是兴华橡胶厂和协丰橡胶厂;出版系统两家,分别为大同印刷厂和新联照相制板厂;邮电系统和燃料系统各一家,分别是星火有线电器厂和合成兴铁工厂。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沪闽经济协作初步解决了福建工业建设中的门类配套问题。迁建项目以轻工业为主,辅之以小型化工业、机械工业、燃料工业等,总体规模不大,职工人数最多者仅252人。厂址主要设在福州、三明地区。这一时期的沪闽经济协作为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创造了条件,使得后者在项目认定、厂址选择、职工动员和工厂迁建等方面皆有迹可循。

二、福建具备发展上海迁闽轻纺

工业的优势条件

闽西、闽北被设为福建小三线区域后,轻纺工业作为国防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被提上日程。福建也具备发展轻纺工业的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

(一)小三线建设的需要。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尽管上海对福建轻纺工业给予支援,但因受“大跃进”等因素影响,福建不少工厂停工待料,1962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仅达1892.3万元,为1959年的42.21%。从1963年起,福建纺织工业经过3年调整渐趋正常,但现代纺织工业仍不成规模,全省仅厦门纺织厂一家,其余均为实行半机械化生产的小型工厂。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军事上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民兵建设、巩固海防等工作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至三线建设前后,福建国防工业和重化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当地民众日常穿衣吃饭仍旧无法满足需要。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计划。根据毛泽东提出在沿海各省建立后方基地的要求,福建省委将闽西、闽北地区设为小三线区域,创建一批军工项目,这就急需再迁入一批轻纺工业作为配套。1965年6月,上海11家轻纺工业企业被列入1966年福建小三线迁厂计划。

上海共迁入福建小三线11家工厂,包括全迁厂和分迁厂两种类型。纺织系统中的立丰印染厂、经昌染织二厂、华光被单厂、勤余针织厂、锦新丝织厂,以及轻工系统中的曙光锁厂、泰昌胶合板厂、永昌五金厂均属于全迁厂,静安棉纺织印染厂迁出纺部车间和织部车间,印染车间不动,上海农药厂迁出敌百虫车间,桃浦化工厂迁出樟脑车间。迁出后分别更名为三明印染厂、龙岩色织厂、龙岩被单厂、南平针织厂、邵武丝绸厂、福建无线电厂、三明胶合板厂、三明无线电元件厂、三明纺织厂、三明农药厂乐果车间、建阳化工厂合成樟脑车间。迁厂涉及职工约3891人,家属约5709人。

(二)福建区位优势。除小三线建设需要迁入一批轻纺工业外,福建具有发展轻纺工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上海迁厂的重要前提。一是多山多林,可满足部分轻工业对木材的需求。福建是重点集体林区,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中,福建占28个,分布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二是具备发展轻纺工业的水源和能源条件。福建西北部处于闽江中上游流域、九龙江上游流域、汀江流域及霍童溪、古田流域,水系发达,便于工厂用水和污水排放。受福建地形特点影响,河流汇流速度快,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1951年,古田水电站一级电站动工,至1973年4个梯级电站先后建成投产,该水电站距离三明150多公里,可满足三明梅列地区用电。三是多山间丘陵,能为上海小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向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39%,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29%。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位居前列。上海工厂搬到福建后,可以征地扩大规模,发展生产。

从各厂选址情况也能反观福建发展轻纺工业的优势所在。

首先,以城市为依托,集中分布在三明市内。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工厂多以城市为依托,设于市区、城镇或近郊。三明是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的重点城市,迁入的上海工厂有5家分布在三明和南平城区,分别是静安棉纺织厂、立丰印染厂、上海农药厂、泰昌胶合板厂与曙光锁厂,2家分布在龙岩市溪南镇,其余4家分别分布在三明市、建阳县、邵武县和政和县的近郊。例如永昌五金厂虽处在三明市郊台江,但该地距离所在城镇仅4公里。即使1971年再次搬迁到泰宁县王石坑,其距离县城也只有5公里,且有公路连通。

以城市为依托,一则便于利用城市已有工业基础,二则靠近市场。“大跃进”时期,三明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新建了一批重化工业,钢铁厂、化工厂、化肥厂、重型机器厂等迅速投资建成,同时配套建设一批热电厂、水厂、机修厂、焦化厂以及铁路、桥梁等交通运输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三明水、电、道路等市政建设。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上海就曾将一批轻工企业迁入三明,使其已具备可充分利用的生产生活条件。

其次,沿鹰厦铁路布局,交通便利。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工厂中,有8家分布在邵武、三明、龙岩等鹰厦铁路沿线城市,分别是锦新丝织厂、静安棉纺织厂、立丰印染厂、永昌五金厂、泰昌胶合板厂、上海农药厂、经昌染织二厂与华光被单厂,其余几家虽不在铁路沿线,但也有较为便利的公路与鹰厦线相连接。位于三明的5家工厂,距火车站仅5公里。三明重型机器厂已建有铁路专用线过江桥梁,这5家工厂仅需与三明重型机器厂接通2公里的交通线,即可与鹰厦铁路相联结。锦新丝织厂定于邵武市沿山公社鹤林坪,该地有公路直达。勤余织造厂安排在南平市政和县安丰桥附近,该地交通便利,南出安丰大沟与南武公路相接,北进茫荡山,即闻名的“三千八百坎”古道。据原勤余织造厂党总支书记王儒聪之子王健回忆,当时父亲将厂址定在南平,是因为这里有直达上海的火车。这些工厂在选址时都遵循取交通之便的原则,沿铁路或公路布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