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组织、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三重渠道刍议
作者: 李乖 李天江[摘 要]
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在独特地缘位置、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主要借助由进步书籍、报刊组成的文本化传播渠道,工会、学校、社团为主的组织化传播渠道和以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典型代表的实践化传播渠道进行。三重传播渠道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进程,为之后东北革命运动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其所体现出的样态特征和历史经验,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东北地区;传播渠道;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5-0020-0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始终得到学界的相当关注。从时间维度看,现有关乎该领域的成果大多将“早期”限定在1919—1931年前后,即五四运动至九一八事变这段时期。从空间维度看,当前研究存在两个面向,一是从整体性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历程;二是聚焦于特定地区探微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城市、省份的区域传播史。
中国东北在独特的地缘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事实上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区域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踱步”进入中国视域的重要一环。虽然,现有研究对传播主体、内容、成效及意义启示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尚未与其重要性同频。本文尝试将传播的起始时间前溯至19世纪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渠道作以归类,再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民众与马克思主义初次接触的历史细节,以期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落地生根,并逐步对当地社会思想发展施以影响的历史脉络。
一、进步书籍、报刊等文本化传播渠道
近代以降,书籍、报刊等文本形式不啻为在大众间宣传、普及思想学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现代西学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借助这种渠道,开启了在遥远东方白山黑水间登场的序幕。
(一)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与巴黎公社事迹初介东北。早在19世纪70年代,晚清外交官员张德彝(字在初)所著的《随使法国记》(又称《三述奇》)就已将无产阶级革命的“蛛丝马迹”传入中国东北。1871年3月作为英文翻译的张德彝随使团出使法国,并亲历了巴黎公社运动。回国后他将出使经历整理成书,书中称巴黎国民自卫队(红旗为其标志)为“红头”“红头党”。并对革命行动记述道:“申初,又由楼下解叛勇一千二百余人……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妇女有百余名,虽被赭衣,而气象轩昂,无一毫婀娜态。”张德彝描述巴黎的起义队伍战斗力十分强悍,深受人民欢迎,所到之处,都能引来高声喝彩。
1872年张德彝在铁岭探亲之际,于银冈书院秘密刊印书稿。银冈书院作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书院,1909年发展为铁岭县立示范中学校,是引领东北文化教育,培育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原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张大庸曾撰文回忆,他的一位祖辈于1911年在铁岭师范读书时就见过《三述奇》一书。1912年,铁岭设立通俗图书馆,银冈书院藏书转入馆中保存并向公众开放,《三述奇》潜在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又因铁岭是东北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尤其19世纪60年代辽河航运兴起后,水运和邮政的发展使讯息流通更加快捷,《三述奇》的影响愈加广泛。甲午战后,时任礼部光禄司主事毛慈望致上海时务报馆总经理汪康年的信中道:“张在初《述奇》《再述奇》《三述奇》……私衷企慕之至,亟欲购置一册”,足见该书流传甚广。
张德彝偶然的返乡之旅,将万里之外法国所发生的无产阶级反抗压迫、建立专政的巴黎公社运动初介到中国东北,可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东北地区传播的前奏。
(二)自俄国、关内而来的域外进步读物传入东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放松对东北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封禁政策,至1905年全面向关内开放。辛亥革命后,关外移民持续增长,加之中东铁路和京奉铁路相继通车,东北地区对内实现了全境的横穿与纵贯,对外经大连、满洲里、绥芬河三个口岸,实现了国际间的陆海、陆陆联运。
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开始涌进域外的现代性报刊、书籍等读物,其中不乏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步书报。从地理方向看,这些刊物一是通过铁路由苏俄进入东北,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列宁事略》《社会主义讨论集》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读物。二是源自南方关内诸省。成规模传入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23年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10月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哈尔滨独立组”成立,此后中共在东北各地的党团组织开始转运和接收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文件。1923年,哈尔滨团支部收到了《团刊》《团的二大决议案》《国庆日宣言》等文件和宣传资料。1926年,团北满地委书记杨韦坚经中东铁路将《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杂志带回东北。1928年,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廖如愿在营口建立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转运站,至翌年末被迫暂停,共转运书籍报刊上百册。
毫无疑问,域外进步读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新思想在东北地区知识分子、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但要指出,东北当局对流入书报施行严格管控和审查,如1925年8月东省特警处查获由海参崴寄往绥芬河的《工人之路》报后,在其所呈报告中不无担心地写道:“关系实属重要,自非严加查禁,并监视工人勿任阅读,不足以绝来源而杜乱萌。”因而,这些域外读物虽在东北各地多有流传,但在绝对体量和影响上,实难与东北诞生的本土刊物等量齐观。
(三)东北域内本土报刊的初现与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前后,东北地区初现了一批颇具进步性质的现代性本土报刊,依据不同受众群体,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俄文与中文两类。
俄文报刊基本分布在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区域,受众主要是在此工作的俄国铁路职员及其家属,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17年4月由哈尔滨工人苏维埃创办的俄文《劳动之声》报,这是哈尔滨出版的第一份“红党报纸”,后因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工人反抗压迫而引发当局关注,在当年12月被迫停刊。1920年2月,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创办《前进报》,该报多宣传民主革命、工人斗争的思想,1921年被当局以言辞过激的罪名,勒令停刊。于1925年创刊的《回声报》,“为俄政府在东三省之机关报……宣传共产,不遗余力”。此类俄文报刊,因其目标读者范围有限,并未在中国民众间造成较大影响。
东北本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文报刊集中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其主创或是进步人士、青年学生,或是早期赴东北开辟工作的中共党员。这些刊物集世情报道、政论说理、时事论战为一体,展现出较为强烈的斗争风格。如1918—1928年,傅立鱼在大连主持出版的《泰东日报》就曾不间断刊登有关十月革命过程经验、主要人物等话题的文章。1918年8月刊发的《世局酝酿时代与未来之发展》一文,认为世界“必发生一种极大之变动,为社会之革命。故俄国革命,即欧洲大革命突发之动机也”。1919年11月起,连载纪实长文《六个月间的李宁》,详述列宁的人物形象、思想主张和行为风格。1921年11月,在中共成立仅四个月后,便刊发《马克斯主义的底色》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张。20世纪20年代《泰东日报》的日均发行量在1万份左右,其影响广播东北全域。1923年2月《新文化》杂志在大连创办发行,孙中山为其亲笔题词“宣传文化”。《新文化》月刊不仅连续刊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译文,还常发表李大钊、恽代英等中共人士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作。1919年5月创办的《毓文周刊》是吉林省城出现的第一份校刊,因创刊日与校庆日、马克思诞辰日重合,故每逢此时举办的大型活动都被进步师生认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利时机。1923年春,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进入《哈尔滨晨光》报社,以该报为舆论阵地抨击军阀政府反动统治,开展革命宣传。再如《满洲通讯》《东北早报》《哈尔滨日报》《满洲工人》等,虽然不少刊物在当局的绞杀下难以长期维系,但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先进分子、革命群众中的传播,推动东北民众反压迫、反侵略意识的觉醒仍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工会、学校、社团等组织化传播渠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开启了早期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向工业化、城镇化的初级阶段迈进。在这期间,工人协会、新式学校、进步社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类重要渠道。
(一)工人协会与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19世纪80年代,东北陆续建设起旅顺军港、吉林机器制造局、漠河金矿等近代工业产业,直接刺激了现代工人阶级的产生。
1898年沙俄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先后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招募了近30万工人,从俄国国内招募20余万工人。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势力窃据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并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负责管理南满铁路以及附属经济单元,意图进一步实施掠夺。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东北地区现代工业取得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工人队伍持续壮大。
1905年,俄国爆发的民主革命对中东铁路的俄国工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年11月,在华的社会民主工党人依托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成立了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其成员舒米雅茨基曾回忆,“我们不仅是偶然地……而是有计划地在中国劳工群体中开展工作,提高工人们的觉悟,使中国工人成为反抗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力量”。1918年10月,在该组织的号召下,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中国工人建立起第一个工会组织——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之后“三十六棚”日益成为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1921年11月,中共北京地委派遣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人运动状况,宣传阶级革命,并推动工会组织建立工作。1925年1月,根据中共四大会议精神,吴丽实、马新吾以做工为掩护,深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中宣传革命思想、散发革命刊物,同时协助工人创立“东铁青年协进会”,并于1926年初成立“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在日本侵略势力控制下的南满,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组织成立工会的必要性。1923年4月,大连沙河口铁路工厂工人傅景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等人发起筹建“沙河口华人工学会”,当年12月“满铁沙河口工厂华人工学会”成立,后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至1926年会员达4000余人。工学会通过组织夜校、俱乐部、出版刊物等形式,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广为流传在沙河口工人群体中的一首歌曲唱道:“我们工人创造世界人类食住衣,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齐心协力巩固我团体。”工人协会的兴起,为广大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体认,即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形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体中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直接的组织形态。
(二)新式学校对青年学生的革命启蒙。伴随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文教事业也步入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据1916年的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数据记载,东北地区学生总数计30万人,教师1万余人。也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的东北已经存在一个基数可观的知识分子群体。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但这种革命性并非无条件天然地存在于他们身上,因此新式学校的革命启蒙就显得尤为重要。
1918年,邓洁民在哈尔滨创办私立东华学校,陆续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知识分子担任教职。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张昭德,五四时期著名青年领袖、中共早期活动家马骏都曾在此任教。进步教师们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召开演讲会、辩论会,并经常将新文化运动、俄国革命的相关情况介绍给全校师生,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