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阐释
作者: 杨沫江[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在山区农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山区发展,关于推动山区农民共同富裕曾提出“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对于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山区共同富裕;农民;浙江;乡村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3-0009-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答好的一份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历史答卷。而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是实现全民共富的薄弱环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山区发展,时刻关切山区民众所盼所需,围绕促进山区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语言朴素但意蕴深刻、表述精炼但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比如,他当时提出的“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就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哲理性和指引性。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着力打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全方位安全保障网,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对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山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提出及深邃思考
21世纪初,浙江在率先完成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与市民之间、不同地区农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如何推动改变相对落后地区农民的生活面貌,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长期基层工作实践中,习近平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厚植了对农民的真挚情感,累积了解决农民问题的丰富经验。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到地方调研,习近平关注最多、了解最深、解决最及时的始终是农民问题。2002年12月,习近平到金华市考察调研,强调要鼓励农民进城,推动农民非农化。他认为,将来会有更多农民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因此,城市要放开准入条件,方便农民进城,同时,千万不要急着收回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不要急着拆农民在农村的房子,要让进城的农民留有返乡的退路。他着重指出,要仔细研究引导农民进城的办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习近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思考。2005年,他曾撰文指出,要从“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老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等8个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同时积极推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倡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来去自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镇待不住,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要通过制度保障,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保持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重要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二、“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理论内涵
“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发展观。
(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当过农民,和农民一起干过活、吃过苦、流过汗,对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感同身受,对改变农民的命运念兹在兹。“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始终站在保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让农民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可进可退、可来可去,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经常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三农”工作始终,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在推动山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把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他们发展山区、改变山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条件,也造成区域间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山区,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敏锐观察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推动山区农民跳出山区发展山区的发展思路。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山区农民要想增收,就必须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山区二三产业本身又不发达,无法为山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山区农民只能外出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二三产业就业实现增收,或者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山区开拓新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让山区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这样,山区农民既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解决了劳动力欠缺和投资等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体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山区农民之所以长期难以发家致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山区农民几乎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从而在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发展路径上存在明显差距。“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城市要为农民进城工作居住提供全面服务,让农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市民,与城市居民实现感情融合、生活融和、思想融通;同时,还要带动城市经济要素走向农村,与农村的土地、资源、文化、劳动力实现融合,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山区农民具有“来去自由”的选择权。
(四)蕴含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探索目标。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作出了许多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愿景和对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憧憬。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共同富裕少了山区农民,那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基本社会保障,让山区农民时时事事瞻前顾后,那也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同富裕,如果社会布满鸿沟险壑,让山区农民每每进退失据,同样不是共同富裕。
三、“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实践伟力
“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一重要论述以深刻的理论内涵对推进山区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届浙江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一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高质量推进山区共同富裕。
(一)构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现象,也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推动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全面提升农民素养,同时完善制度设计,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历届浙江省委通过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通过规范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维护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等,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通过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等,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农民工民主政治权利、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融入社会。以农民工重要流入地义乌市为例,义乌市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同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断推进公租房提档扩面,提升农民工住房保障水平。农民工群体逐渐被所在城市认可、接纳,过上了正常的市民生活,与城市居民实现人格平等、和谐共处、共生共荣。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他每年都召开“山海协作”工作现场会,不断完善“山海协作”的路径和方法。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中,既有工业项目合作,也有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合作,合作领域在一二三产全面展开,推动山区农民向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同时促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转移辐射,探索出一条“山”与“海”双向互动、合作共赢、造血帮扶的山区共同富裕之路。历届浙江省委接续迭代升级“山海协作”工程,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帮助山区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大幅增进农民收益。“山海协作”工程成效明显,各山区县(市、区)获得了项目、资金和人才,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问题在浙江率先得到解决。通过“山海协作”形式,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还抱团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异地开发、整体“消薄”。截至2021年底,浙江共建设“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园区40余个,其中30余个“消薄飞地”带动山区26县2500多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大幅增收。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态势,为农民进退之间营造良好的条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2004年,在习近平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由此拉开了城乡协调发展大幕。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推动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打通城乡一体化关键环节。城乡一体化战略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整体发展新格局,使浙江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浙江率先开启由镇到城的体制改革,首创小城市培育试点。2015年,浙江创造性提出建设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2019年8月,苍南县龙港镇改镇建市(县级),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也显著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全民养老医保时代。2022年,浙江城乡收入比1.90,连续10年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