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初期青年学生政治学习运动研究
作者: 李天星[摘 要]
上海解放后的数月内,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纠正自身的落后思想,以便更好地投身新社会的建设,在市学联、市青年团等组织的领导下,上海青年学生掀起一场政治学习运动。他们以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党的政策与时事政治、青年运动与建团文件为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学习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心得,解答疑惑;同时还积极阅读《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党团报纸,了解时事与政策,并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与工农群众结合,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和提升自己。这场政治学习运动帮助上海青年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实现了用革命理论来改造和武装头脑。
[关键词]解放初期;上海;青年运动;学生运动;政治学习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3-0021-07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解放城市的接管和重建工作,离不开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在解放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其青年运动的中心是青年学生。此青年学生是指以大学为主体,兼及中学的在校学生群体。进入新社会的上海青年学生认识到,“思想意识的改造是一切的根本,武装头脑是新人民的第一步工作”。他们努力纠正落后思想,立志投身建设新上海和新中国,并在各种青年组织的领导下掀起一场政治学习运动: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读报听讲座及参加政治运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对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党的政策与时事政治、青年运动与建团文件的学习,进一步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改造思想,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坚定地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上海青年学生在解放之初(1949年6—9月)的政治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这既是他们跟随政权新旧更迭“由旧转新”的关键,同时也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更为系统的政治学习奠定了基础。对这一转型期和奠基期的研究与考察,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上海青年学生在获得“新生”后的思想动态与精神面貌。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有专门的探讨,本文拟以当时的报刊和档案为主要史料作初步梳理和分析。
一、政治学习的动因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党的工作中心逐渐从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重点。解放后的上海青年学生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以期通过政治学习克服自身存在的落后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投身新上海、新中国的建设中。
(一)传承上海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上海青年学生始终发扬中国青年的斗争精神,英勇地站在革命的最前列。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更是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第二条战线”的作用,不仅配合解放军军事上的进攻,还从政治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与谎言。此间,各校进步的教职员、工友,也都和学生紧密携手、共同战斗,这一页历史是非常光辉的。上海解放前夕,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上海青年学生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纷纷加入人民保安队和人民宣传队,尽力确保把上海完整地交到解放军手中。总体来说,在解放战争期间开展的上海学生运动,“是一部争独立、争民主、争生存、争真正和平的斗争史,也就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史,上海青年学生在历次剧烈的斗争中表现了无比英勇和自我牺牲的战士气概”。
解放之初的上海,社会环境复杂,斗争形势紧张,但青年学生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之中,“为斗争而学习”。在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青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青年团)和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市学联)的号召和组织下,广大上海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通过政治学习改造自己,并把学习作为团结广大同学的重要手段,以夺取更大的、彻底的胜利。
(二)克服落后思想的现实需要。新生人民政权建立后,通过“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是十分必要的。上海青年学生在解放后便意识到需要尽快加强学习,以“抛弃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消除主观客观的矛盾,而和工农兵结合,确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尽快实现思想改造。如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自治会在告同学书中所言,希望同学们“根除我们的剥削思想,抛掉小资产的污秽包裹(自私、自大、享受……),努力学习,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租界所在地,各方势力盘根交错。“过去,帝国主义把上海作为它们侵略中国的重点,而国民党匪帮,也把上海作为造谣、恐怖、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国民党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长期在上海实行白色恐怖,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论。抗战胜利后,上海青年中除了部分先进分子对中国共产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美帝的反动本质缺少亲身感受,在思想上对国民党政府有一种正统观念,对美帝有幻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更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界的控制,通过学校当局向进步师生施压,并在“三青团”的组织下进行渗透,“导致上海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很落后”。
上海解放后的环境虽然“已经使同学们的政治觉悟提高一步”,青年学生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认识时代,认识革命”。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对于帝国主义尤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侵略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外人在华所办学校、“价廉物美”的货物倾销等都有“极大的错觉”。由此可见,为克服自身的落后思想、纠正错误认识而开展政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青年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民主革命的先锋,同时也是新社会建设的主力。1949年4月,任弼时在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用最后的努力来实现解放目标的同时,“又要用更大的努力开始来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1949年6月,在解放后上海市学联第一次临时代表会议上,学联主席张渝民更是结合斗争形势的变化,对上海学生运动的阶段性任务提出了要求:“过去学联的斗争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要求自由,要求解放。今天在新形势下面临了新的任务,我们必加紧学习,充实、改造自己,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为人民服务。”
不过,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建设新中国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敌人试图寻找到的破绽,“帝国主义者嘲笑我们说,中国离开了他们就不能生存,反动派则日夜盼望我们经济垮台”。面对这种挑衅,必须以实际行动给予最有力的回击。所以,通过政治学习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群众结合,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自然成为解放初期上海青年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1949年6月暑假即将来临之际,全国学生联合会向广大青年学生发出号召:“希望青年学生能够更近一步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强学习,树立与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观点,培养自己成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有用人才!”这在上海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上海市学联、上海市青年团等纷纷发出号召,以“在假期中提高自己”为口号组织青年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政治学习。
二、政治学习的内容
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来看,在短时间内让青年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革命理论是不现实的,只能在初步学习中有所侧重。对此,上海市青年团、上海市学联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学习运动曾提出指导意见,强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唯物史观、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青年运动的一般理论。上海各大中学校青年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更加有组织地开展对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党的政策与时事政治以及青年运动与建团文件的学习。
(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若要通过政治学习以“建立为劳动人民服务观点,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则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学习的首选。在对马列主义的相关概念还十分模糊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史是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开始。因为社会发展史能够向青年展示社会发展的道路,能够帮助正确认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加深对劳动、对群众的认识,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也有助于鼓舞广大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增强对革命的信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尤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为“假使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还不了解,那我们就不知怎样去做,做起来也一定犯错误”。
早在1949年5月30日复旦大学学生自治会就在《为复校问题告复旦全体同学书》中,号召全体同学迅速有计划地进行新民主主义理论学习。同济大学部分学习小组拟定学习计划,系统学习《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整风文献》等。其中,《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学习的重点,因其总结了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经验,更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把当时的工作和任务也指示得很明白,“所以青年朋友要好好研读它”。
(二)党的政策与时事政治。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华东地区广大城市的相继解放,实现对大城市的有效接管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之前的重要过渡。解放军在进入上海后发现,上海的接管工作“既不同于天津式的接收,也不同于北平式的接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为了确保接管工作顺利进行,解放之初上海青年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迅速广泛地发动和组织青年群众,使他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成为配合接管,迅速建立革命秩序,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的一大重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时事学习便成为一种“思想整风”的形式。广大青年学生主动关注国内解放战争的进程与国际社会的形势,尤其围绕党在接管和建设上海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政策、方针、路线等展开学习和讨论。当然,时事学习也并非漫无目的,必须联系自身,时刻注意纠正自己的立场和思想方法,必须和工作结合,学习时要思考工作与形势怎样配合起来。
1949年7月27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粉碎敌人封锁,为建设新上海而斗争》的社论,指出上海必须摆脱对帝国主义经济的依赖,使之由帝国主义、买办官僚剥削压榨中国人民的城市变成为国内市场生产和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城市。同时提出,为破除帝国主义指使国民党残余分子对上海的封锁,党政军民要完成“六大任务”。该篇社论发表后,随即成为上海各界开展政治学习的重要文件,同样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篇社论,“不但是具体指出了华东区建设的总方针,也给我们的青年运动带来了崭新的一页,广大的青年朋友们将会在这个号召之下,风起云涌地走向农村,艰苦卓绝地进行建设工作”。上海市学联执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专门作出决议,要求全上海的同学们对该篇社论展开学习和讨论。
(三)青年运动与建团文件。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中国青年在历史上屡次成为领导革命斗争的先锋。“三十年来的近代革命史,证明中国青年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年运动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青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而且可以深化对青年团的认识,为推动上海的建团工作作准备。为此,上海市青年团、上海市学联在《对暑期大中学同学学习的意见》中给出具体建议,学习内容主要涉及:(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2)青年团的工作;(3)青年学生的任务。同时把列宁《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任务》《为团结教育青年一代而奋斗》(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国学生运动的当前任务》(中国全国学生第十届代表大会通过)等列为学习参考资料。
根据这个意见,复旦大学自治会把学习青年运动与建团文件作为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将全校各学习小组组长分为两组,文法商学院小组长一组,理农院一组。以“中国革命与青年运动”“青年团的团章与中共中央的建团决议”等为主题展开学习,“通过学习,小组长对团的认识都提高了一步,解决了一些思想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市青年团在解放之初主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上,更是组织学员专门学习建团问题,并邀请上海市青年团组织部长王克围绕青年运动与青年团、青年团的性质与任务、青年团的组织与作风、青年团与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作系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