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叶斌[摘 要]以“毗邻党建”引领毗邻地区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上海崇明与江苏的海门、启东三地通过创建“毗邻党建”联盟新品牌,打破行政壁垒、聚焦生态共融、强化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以“毗邻党建”联盟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共创共治共享,推进毗邻城市群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探索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提供了“崇启海”样本。
[关键词]党建引领;毗邻党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6-0088-04
上海崇明与江苏的海门、启东三地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亲、人缘相亲。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崇明主动与江苏启东、海门对接,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谋划、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成立并深化“毗邻党建”联盟作用发挥,毗邻地区协同发展从“互补式共建”向“高质量共建”迈进,努力打造上海“城市群党建”新品牌,为崇启海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
建立的背景意义
崇启海三地系出同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为三地党建工作的融合联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有着深厚渊源。一是红色基因的血脉纽带。崇明籍最早的两名共产党员陆铁强、俞甫才在大革命期间先后任南通专区县委书记、崇明第一任县委书记,领导崇明西沙农民运动、崇明外沙大同地区(今启东市)农民暴动,先后被捕入狱,陆铁强壮烈牺牲。长期以来,崇启海三地干部群众牢记革命先烈的嘱托,经常联合开展纪念革命先烈等活动。红色基因的血脉纽带是三地党建联盟的精神动力。二是历史文化的渊源。崇明人祖先是江苏句容人,新中国成立前崇明隶属于南通专区,1956年划归上海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渊源,使崇启海三地具有历史文化的归属感。三地在地理上处于长江口区域,江海文化是三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构建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对于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崇启海三地由于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打破行政体制壁垒,加强各领域联动治理,实现绿色发展一体化。二是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崇启海三地通过毗邻党建联盟阵地,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强化政策协同,让组织、人才、科技等要素在三地畅通流动,更好发挥崇明绿色发展优势的带动效应,实现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
二、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的做法成效
着眼于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以党建为纽带,通过活动联办、区域联治、发展共推,构建起“同在一座岛、同饮一江水、同圆一个梦”的发展新格局,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共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打破行政体制壁垒,拓展党建融合领域。崇启海三地在《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体框架下,进一步破解行政体制壁垒,丰富和延伸区域化党建工作内涵。一是拓展共建活动,增强联盟组织活力。三地紧密合作、互利共赢,构建形成了跨省界、跨体制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合作体系。如,东平镇、新海镇、港西镇党委相继与启东启隆镇、海门海永镇党委签订了“毗邻党建”共建协议,新海镇、崇明农场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与启隆镇、海永镇和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光明牧业有限公司“三镇三企”结对共建,在人才共育、信息共享、发展共商等方面,通过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广泛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共建共管、互动互补。深入挖掘发动三地公安、水务、环保、海事等职能部门资源,以及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驻地企业、毗邻地区乡镇、共青团组织等多方力量,深化拓展结对共建机制内涵,联合推出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2023年度十大实事项目,涵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岛屿一体化水域生态共治、省际道路及配套设施提档升级等,进一步凝聚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合力和发展动能。二是聚焦中心大局,凝聚联盟工作合力。通过招商引税、项目引进、产业开发等途径,联合开发生态文旅产品,共同打造文旅休闲目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建立了崇明—南通农产品产销联盟,共同发展现代花卉产业,打造崇明—南通特色花卉走廊。在疫情期间,通过联席会商、信息互通、处置联动等方式,进行共防、共治、共管,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又如,新海镇充分发挥“毗邻党建”联盟平台作用,全力以赴合力为百姓解决核酸检测、生活物资配送、求医配药、老人看护等棘手问题,为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设新机制。再如,三地农产品正式登录南通广电数字助农平台“寻味江海”—“鲜活崇启海”专栏,搭建三地农产品电商平台。
(二)聚焦生态发展共融,推进长三角绿色发展。一是筑牢生态保护底线。崇明与南通两地生态环境部门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和环境质量同步改善为目标,按照区域共建、属地负责、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联席会商、信息互通、处置联动等方式,合力推进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共管,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环境安全,不断为生态岛增“绿”。崇明区水务部门根据崇明岛“一区二镇三方”的特殊地理情况,积极与海门区海永镇、启东市启隆镇在防汛防台、水资源管理、应急水事处理等方面开展合作,着力擦亮长江三角洲“生态名片”。二是共抓生态协同治理。崇启海三地检察机关建立了“崇启海”北长江口生态检察工作协作机制,共同签署《北长江口红色检察联盟框架协议》,成立了北长江口检察协作办公室,充分借助崇启海区域“毗邻党建”联盟优势,着力构建党建联心、业务联动、人才联育、发展联促的“四联”合作格局,为推动三地检察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切实推动北长江口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三地检察机关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先后办理了一批典型案例、精品案件,其中办理的督促保护北长江口水域生态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获评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相关工作被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纳入绿色发展经验做法首批清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示范推广。
(三)强化党建示范引领,发展合力效应倍增。一是党建引领创建协作“示范区”。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是跨区域协同共治的新路径。2022年9月,崇启海协作示范区列入《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协作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同治理、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二是激活乡村振兴“共建圈”。崇启海三地以毗邻党建为纽带,共同发布了《激活乡村振兴“共建圈” 打开服务群众“幸福门”共建项目》,包括成立“青苗培优”毗邻联盟、创设“毗邻一课”理论讲堂、串联“红源动力”走学路线、实施“青蓝结对”干部联建、组建“兴农助农”志愿队伍、举办“结亲连心”群文活动、搭建“乡村优品”展销平台、打造“同岛文旅”特色品牌等八大品牌项目,为三地乡村振兴搭建平台,推进三地乡村振兴共建共融共享。三是共育人才队伍“示范田”。崇启海三地注重把具有创新思维、发展意识、敢担当、善作为等优秀品质的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同时发挥其“领头雁”作用,通过传帮带,带动一方发展。年轻干部与书记们青蓝结对,培养“新手”成“能手”,充分发挥年轻干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担当精神,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打造“蓄水池”和人才“孵化器”。四是创建边界治理“平安地”。2018年,三地政法委共同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质量崇海启三地平安法治边界的工作方案》,明确将两地省际边界打造成“崇、海、启平安法治边界”的组成部分,为深化联治共安工作提供持续的制度保障。三地牢牢把控“联治是根本、共安是愿景”,将省际边界社会治安联治共安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推进建立省际边界社会治安联治共安轮值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联治共安若干机制等方面工作,在排查化解跨地区社会矛盾纠纷、接壤边界交通安全防范、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等方面以及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建平安边界、共享平安成果成效显著。五是打造红色传扬“新高地”。自2018年起,崇明区新海镇、东平镇、庙镇等多个镇与海门海永镇签订跨区域红色联盟协议,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接合作体系。党建工作清单化、项目互动常态化,基层党组织对接持续化。“党日轮学”“春天里的党课”“红色印迹”“行走中的党课”“百场党课下基层”“干部挂职交流”等40多个联动项目成效明显。汇聚组织合力,三地基层党组织深入结对推进社区楼道党建、红网格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毗邻“一家亲”,绘出最靓丽的底色,为传扬红色基因,打造红色高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推进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
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的构建,在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实践上作出了新探索,也为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促进毗邻地区城市群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为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开辟了新路径。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传达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组织体系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通过党建引领,打破了行政体制壁垒,优化了党组织的设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组织路线更好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建设和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抓好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毗邻党建联盟”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前沿,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使“毗邻党建”联盟在群众满意度的检验下长盛不衰。
(二)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作出了新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以党建为引领,紧盯需求导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发展毗邻镇、村生产力。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大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化拓展“党建联建+产业”机制,使党建联盟的引领作用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成效上。下一步,“毗邻党建”联盟将以绿色产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党组织,瞄准新兴产业前沿,串联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将分散的企业组织起来、分散的产业链接起来串珠成线,实现要素配置向优势产业集聚。通过党建联建、村企共建等方式组建产业链党组织。构建产业链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聚合资源、服务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产业链党建联盟助推毗邻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长三角绿色产业深度融合。
(三)为加快绿色转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提供了新案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的推动下,崇启海三地在道路、水系、自然景观、基础建设水平等方面协同规划,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带动下,海永和启隆两地抓住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契机,聚力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在理念、产业、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无缝衔接,借力借势、深融真融,推进了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一体化大发展提供了理念先导。下一步,“毗邻党建”联盟将瞄准崇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目标,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政府主导、政策加持、科技赋能、企业参与和市民响应上要加强密切配合,凝聚三地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聚焦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切实解决毗邻区重大民生问题,在加快推进绿色转型上提供崇启海新案例。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