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仪式的创新发展
作者: 章再彬[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仪式作为党可资应用的重要资源与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治仪式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仪式体系,在实践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发挥着政治宣示、动员、教育、团结、参与等功能。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政治仪式的领导,创新政治仪式设计,突出政治仪式的政治性,扩大政治仪式的参与性和凝聚力,强化政治仪式的建设性功能,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仪式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仪式;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3-0073-07
仪式是一种保存、展示、重塑和解释记忆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系统,仪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在社会交往、精神信仰、维护权威和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政治仪式是最具权威和政治性的仪式类型,是塑造政治权威、维护政治秩序、传播主流价值、凝聚共同情感和力量的重要政治行为方式。从现代国家政治实践来看,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政治仪式体系,可以说,仪式是现代政治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在政治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建设,政治仪式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进程显著加快,在政治实践中的建设性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亲自推动、参与了诸多政治仪式,发挥了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仪式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政治仪式建设取得新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
政治仪式建设的新成果
政治仪式是服务于现实政治实践的,也是某个时期政治价值、执政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政治仪式也逐步去神圣化、去狂热化,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但一段时期内政治仪式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不仅举办规模和频次大幅减少,且在政治实践中的功能有所弱化。不难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仪式数量明显回升、创新性显著增强且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仪式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法定政治仪式突出约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仪式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一些新的法定政治仪式。比如,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须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就职宪法宣誓仪式常见于西方国家,而这次我国通过立法建立了系统全面的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尊崇宪法、依法用权、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也便于国家权力机关乃至全社会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另外,一些党内法规也明确了一些仪式要求,如2019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就要求“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法定政治仪式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力,在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庆典性政治仪式突出凝聚性。在中华文化语境中逢五逢十、甲子、百年等时间节点都具有特殊意义,庆典性政治仪式正是以特定时节为纽带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刷新着政治事件的当下意义,具有很强的政治动员、教育、凝聚等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庆典性政治仪式不仅办得隆重,而且形式与内容都有较多创新。如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沙场大阅兵仪式,第一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且仪式地点选在实战场域,表明中央在谋划庆典性政治仪式时更加注重创新与实效;再如,2019年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仪式、2021年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仪式不仅盛况空前,而且在仪式内容与形式上都有许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在全党全国上下产生了很强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时强调:“要总结好运用好庆祝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在党中央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日臻完善。
(三)纪念悼念性政治仪式突出感召性。与庆典性政治仪式类似,纪念性政治仪式也是将时间维度与特定政治事件相关联的产物,但更加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能够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当下的政治力量,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大灾难事故等仪式主题的挖掘力度,将国耻、领袖、英模、苦难、逝者等仪式符号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在人们面前,引导国民在追思中强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民本意识。另外,国家为悼念在重大灾难、突发事件中死难的同胞,也会举行全国性哀悼仪式,比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都曾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以国家名义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有利于帮助人们从灾难的伤害和阴影中重获继续前行的坚强力量。
(四)会议仪式突出政治性。与其他类型的政治仪式相比,会议仪式是政治内容呈现的形式载体,服从于政治实践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通过会议这一特殊政治仪式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与以往相比,一些领域的会议在名称、规格等方面有新突破。如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才工作方面召开的最高规格的会议一般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这不仅是会议名称的变化,更反映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体现。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会议内容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的重难点问题,真正把会议的触角延伸到党实施全面领导的所有领域,所以,新时代以来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令人既耳目一新,又觉得确实必要且重要。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会议上的讲话,都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工作的行动指南。另外,一些重要会议也通常是划分政治阶段的标志,比如:党的十八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就是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转段点。会议在大国外交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政党大会等国际、党际盛会,很好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也以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代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五)表彰仪式突出荣誉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国家级荣誉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成立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举行了“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重大功勋荣誉表彰仪式,并通过主题展览、报告会等途径,加大对功勋模范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比如,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举行“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同时,中央还决定为700多万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对受表彰者进行精神表彰的同时,还对受表彰者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以党和国家的名义表彰先进模范意义极不寻常,反映的是国家义利观、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六)身份性政治仪式突出主体性。身份性政治仪式是基于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的文化价值、共同的身份特征而参与的政治仪式。一些身份性政治仪式是党组织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的,如共产党员需要过好“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但也有许多身份性政治仪式需要个人自觉践行,如一些党员自觉写政治日记、过政治生日。身份性政治仪式有利于身份意识、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从而增强特定身份所内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集体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以“求诸于己”的仪式形式为全党作出了表率与示范,展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强烈的身份自觉、初心意识与使命担当。身份性政治仪式变动员式参与为自主性参与,其影响往往远超参与者本身,具有很强的外溢带动效应。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仪式的功能分析
(一)政治表达功能。“政治仪式作为表现和承载丰富政治信息的载体被视作政治传播过程中一种非常规但有效的方式。”相较于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传播方式,政治仪式以符号的具像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特定的场域、富有感染力的言语及内含隐喻的象征体系给受众视觉、思想、情感带来更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政治仪式就是要对外表达特定政治信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其所传达信息的主要内容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表达;二是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比如,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就集中展示了中国在消除贫困这一人类共同难题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贡献与经验;三是对外传递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表明中国对重大问题的立场、态度。可以说,仪式既是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沟通对话与形象塑造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大国政治角逐中,要用好政治仪式这一“武器”。针对美国及其帮凶对华政策的霸权主义倾向,党中央多次巧用仪式“武器”与之斗争,比如领导人意味深长的公开讲话、外交官针锋相对的新闻发布、威慑力十足的阅兵仪式等,都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巧妙斗争的成功实践。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传播技巧,尽可能使用世界通行的叙事方式,努力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观点,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曲解,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比如,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并首次于非国庆节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仪式主题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中去叙事,既强调了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观,又突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内宣、外宣效果。
(二)政治动员功能。政治动员在特定的时节、情境、氛围下进行,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政治仪式是政治动员的良机,政治动员是政治仪式的重要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领袖是政治仪式的主导者,民众是政治仪式的参与者、接受者与跟随者。政治领袖在政治仪式上极具号召力的讲话,或通过回顾共同记忆、经历与苦难激发民众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情感,或通过展示政治成就增强政治认同,或通过描述共同政治愿景对民众寄予政治期许,这些都必然会深刻影响广大民众,从而起到政治动员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举行的庆典、纪念、会议、表彰等政治仪式,都起到了很好的政治动员效果,党员干部群众在现场或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观看仪式,极易产生超越时空的共情,进而在党的使命担当、国家前途命运等宏大叙事中强化个人和家庭的身份界定、角色建构与责任担当,这就为强国梦进程有效地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三)政治教育功能。政治仪式是思想政治工作可资运用的“利器”,每一次成功的政治仪式都无异于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纵观近年来举行的系列政治仪式,至少发挥了以下几种政治教育功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国庆系列仪式就很好地推动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二是政党认同教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仪式、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等仪式背后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隐喻:新中国之所以能创造这么多辉煌,新时代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奇迹,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际上,政治仪式上党的声音、党的号召、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而党的元素在政治仪式中的巧妙呈现,有利于强化党的合法性认同。三是国民自信教育。国民自信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归根到底要体现到国民自信上,这对国民精神状态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通过抓实国民自信教育,就能夯实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仪式体系的发展,本身就是“四个自信”的体现,又反过来强化“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