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季伟 万金城[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学理性与大众化、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深刻性与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性与专业化。高校应立足智力集聚优势,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维复调叙事,注重辐射示范、党建引领团学共振,推进内容创新、把握学生成长特征,优化传播路径、紧扣时代发展潮流,让伟大建党精神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内在驱动。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3-0085-06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高尚品格与可贵品质。它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重要理论指引和精神滋养,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也是从实践指向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锤炼品格意志、强化家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集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不仅为大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重大理论指引,还为大学生学懂弄通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开辟了重要实践路径。
(一)强化真理感召,坚定理想信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对大学生的精神感召,引导大学生夯实和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历史画卷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万马齐喑中看到了真理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党成立百年以来将真理与理想高度结合,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实际革命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凝练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发展性,也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不断汲取着更加深刻的内涵、更加旺盛的生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脑,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变化趋势,在真理的感召下不断铸牢个人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锻造实践品格,践行使命担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锻造大学生的实践品格,引导大学生勇敢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的时代重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风雨追求如一,披荆斩棘底色依旧,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求发展的百年史,记载着英雄先烈和仁人志士们或舍生取义或公而忘私或以身许国的奋斗史,撰写着一部将初心使命锤炼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富强的宏大编年史。受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社会现象和网络思潮的冲击,质疑历史、淡化民族、矮化文化、否定伦理的虚无主义倾向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正在侵蚀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底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90后”到“00后”,“年轻的一代会垮掉吗”成为举国上下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而大学生是否能够担起时代重任也是争论的题中之意。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十字路口,面对时代和人民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引领大学生在新征程的具体实践中坚定信念、磨练毅力、养成韧性、锻造品格,领会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端正自己未来的人生态度和前进方向,积蓄自己奋斗的精神底气和深层动力,将人生价值的实现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之中。
(三)磨砺精神品质,锤炼奋斗意志。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磨砺大学生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内在品质,引导大学生锤炼为国家和人民奉献青春的奋斗意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面对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党在艰难险阻和重重挑战面前从未忘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使命担当的坚持,无数英雄人物为国为民、矢志不渝、舍身忘死、攻坚克难铸就的精神丰碑和谱写的伟大史诗,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洗濯思想、荡涤心灵的宝贵源泉。当今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无疑是遇上了史上最好的年代,但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路仍然充满险阻、十分漫长。面对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泥沙俱下的社会思潮、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唯有站在真理一边、把握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才能在可能到来的巨大挑战中戒骄戒躁、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坚持奋斗。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更加深切、鲜活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体悟初心、信心和决心,从而在实践中磨砺自身品质、在挫折中凝聚前行力量、在开拓中锤炼奋斗意志。
(四)厚植政治定力,夯实人民立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培养过硬的政治定力,将人民立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准绳。纵观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面临何种困境,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始终是党各项事业的基石。“忠诚”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胜信念、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坚定意志、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信心。当代大学生一方面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身处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利益诉求多元、意识形态问题凸显的时代浪潮之中,这对大学生政治定力的养成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就是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忠诚,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坚持对党忠诚就是政治定力的真正来源所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鲜活而又深刻深邃地展现“对党忠诚”与“人民立场”辉映交融所铸就的伟大功绩,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可以强化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具体实践中秉持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主动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通过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投入不断强化人民立场,端正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厚植政治定力,将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就业与发展、奋斗与理想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宣传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精神内涵研究、教育机制探索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中向实践转化。
(一)注重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学理性与大众化。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宝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资源密集优势,深入和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工作,注重面向大学生群体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学理性与大众化。注重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学理性,就要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优势和底蕴积淀,阐释通透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从理论层面切实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升夯实理论基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讲好大道理、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更要讲清大道理,做好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具体材料梳理、核心要义讲解和内在逻辑推理,讲透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历史背景、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让科学性助推解释力提升。注重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大众化,就要着眼大学生群体成长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教育规律,将严肃艰深的宏大理论细化为生动活泼的具体理论,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青年的大众化方式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人心。坚持从大学生群体的客观理论水平和接受特点出发,勤于了解学生困惑、敢于应对学生发问、善于切换语言风格,通过真实事件、具体事例等瞄准抽象理论与具象生活的交集,既真正针对大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又要尝试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逻辑讲述理论,引导大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真正做到情感的深入交互。
(二)注重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深刻性与常态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课堂教学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深刻性,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阵地,应当结合现有课程内容增设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专题和章节,探索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开设全校性必修课或选修课,打磨出科学系统而又精彩深刻的课程内容,讲好讲透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清楚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大学生在感悟真理穿透力和理想感召力的同时,深刻领会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此同时,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融入以专业课程为主的其他各类课程,将中国共产党成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推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各项学科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和先锋模范,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日常思政教育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常态化,应当坚持开门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掘所在地方的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让大学生走进百年党史,让百年党史走进大学校园,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深挖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内涵,把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苦难辉煌谱写成口耳相传的赞歌、创作成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灵魂人格,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党的全面认同。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性与专业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当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既要坚定不移地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高校内涵式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还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全面提升,推进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协调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科研,灵活认定科研成果,加大队伍奖励力度,把教学实绩和教育实效作为工作考核的基本要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热心教学、潜心育人,在具体教学实践和教育工作中实现个人成长。以伟大建党精神教学和育人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与成长性实效,鼓励教师遵循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客观认知规律,根据学段、专业、校园地、生源地等不同特点探索教育设计差异化。倡导教师在教学和育人中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发掘,活化教育内容,重塑话语方式,革新传播手段,直面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切身需求迎难而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或与其他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组织和发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积极投身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和教学实践,研究好、讲授好、实践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