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上海志愿医疗队

作者: 谢天 欧阳宇桢

[摘  要] 抗美援朝运动时期,上海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动员、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等方式,组建起多批志愿医疗队奔赴前线。上海志愿医疗队在协助部队救治伤病员、克服困难做好业务工作、建立健全部队医疗制度及培训部队医工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前线的实践锻炼极大地提高了队员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因而在他们完成任务胜利返沪后强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今后上海医疗卫生的进步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关键词] 抗美援朝运动;上海;志愿医疗队

[中图分类号]  D8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4-0048-07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是由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影响,二是在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各军尚缺医务人员”,三是由于朝鲜前线的需要,1950年初中央卫生部指示,“上海要组织300至500人的手术医疗队赴前方工作”。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也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医务工作者组建志愿医疗队赴前线服务。随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医务人员纷纷响应号召,组建志愿医疗队奔赴前线。上海自1951年1月到1955年6月,在长达4年多时间内先后派出医疗队共9批计19队,队员总人数为757名,其中医师366人,护理266人,医技、化验、X光、药剂及卫生防疫等96人,行政后勤29人。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与其他省市医疗队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在协助部队救治伤病员、克服困难做好业务工作、帮助部队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及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学界仅有为数不多的关于抗美援朝时期上海志愿医疗队的研究文章,本文主要运用收集到的一些档案、内部资料及当时出版的《解放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以这一时期的上海志愿医疗队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运作、具体实践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考察,以期丰富有关上海志愿医疗队的研究。

一、上海志愿医疗队的组织及其运作

根据中央卫生部、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有关指示精神,1950年12月15日,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正式成立(1952年7月21日,改名为上海市抗美援朝分会卫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上海医务人员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该委员会成立后便发表了《致全市医务工作者书》,指出:“在上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号召医务工作者组织医疗队、手术队,组织各种技术服务团,去前线为我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服务。”此后,上海各医师团体、各医疗单位、各基层工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广播、座谈会、辩论会、控诉会、黑板报、墙报、漫画、组织政治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活动,动员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上述诸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动员工作也遇到了一定阻碍。上海医务工会会员大多为知识分子,许多专家都曾留学英美,一般都有爱国热诚和救死扶伤的志愿,但也有部分医务人员存在亲美、崇美、恐美等思想。有的对医务界发动组织医疗队工作持观望态度:“朝鲜离我们太远了,目前还是少管闲事!美国一再声明不打中国,苏联也不出兵,我们为什么出兵?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有些对美帝存在幻想:“美国有啥不好!医院里的显微镜、X光、药品、科学书都是美国的,应该听听美国之音,才能客观些!”有些对组织志愿医疗队甚至抱敌对态度,比如针对市立护校学生钟明月在报上发表参加医疗队的决心,就讽刺说:“还不是共产党利用她来钓鱼,骗别人去,她不会去的!”针对上述医务人员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上海医务工会一方面开展时事学习活动,使广大医务人员认识到美帝的侵略本质,另一方面则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请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医务人员讲述参加医疗队的初衷与缘由,以此拉近与上海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动员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有资料显示,截至1951年1月17日,即短短1个月内,上海医务工会已动员医务人员1233人,高级医师31人,中级医师90人,初级医师268人,护士250人,助理护士33人,护生82人,助产士94人,助产生46人,化验员26人,药剂生30人,X光技师7人,行政人员120人,技工45人,工友74人,医学生12人,其他33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情形下,所有报名的医务人员也并非都能加入医疗队。在组建上海首批志愿医疗队时,报名的医务人员都争着要去前线服务,因而“只有通过民主评定的办法决定谁先去”,许多被评定留下的医务人员“哭着一定要去”,经过说服,情绪才安定下来。最终经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讨论并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决定在报名的医务人员中选拔出321位医务工作者编成3个大队,组成首批志愿医疗队。此外,即使被批准参加志愿医疗队的医务人员也要接受医务工作再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首批志愿医疗队出发前,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为全体队员举行政治形势报告大会,并举办有关野战部队卫生医疗、战地救护及东北地区流行性疾病等业务技术讲座,使志愿医疗队员们在心理上、技术上都充分做好准备,从而在抵达前线后能更好地开展志愿医疗服务。

1951年1月25日,上海市首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奔赴前线,上海市举行了有2万人参加的欢送仪式,进一步将全市民众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该队包括“数十位闻名全国的专家、各种技术人员……人数多、技术高、器材好,堪称全国第一”。首批志愿医疗队下辖志愿医疗手术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三支医疗队均在我国东北地区服务。首批志愿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和治疗工作,按照医务分类,有内科、普通外科等,除担任固定的教学、治疗工作外,该队还负责组织小组进行巡回讲学、巡回医疗等工作。由于有了组建首批志愿医疗队的经验,因而之后组建志愿医疗队的工作大都较为顺利,在组建第二批、第三批志愿医疗手术队时,上海医务界报名人数分别达到1244人和1344人,都比实际需要的人数超出2倍多,这从侧面反映出上海医务人员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上海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医务人员开展思想改造取得的显著成效。之后志愿医疗队的组建工作也各有其特殊之处,从第二批开始,主要是根据前方的实际需要,按照医学系统有目的、有领导地开展动员组织工作;而从第三批开始,由于前方需要的主要是高级专科医师,上海医务工会便改变动员方法,首先是确定人选,然后再按组织系统分别进行个别的组织动员。

为了使医疗队员能在前线安心工作,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多措并举,以解除医疗队员们的后顾之忧。1951年1月3日,该委员会发出的简报指出:“服务组召开了组员会议,为做好家属工作成立三个小组。保健小组负责有关防疫、生产及防治疾病事项;联络小组负责通讯、联络、慰问工作;供应小组负责领薪并协助解决临时困难,并提出4项保证:本埠家属发薪水当天送到、外埠家属则当天寄出,生产及疾病由医生诊治,做好家属与支前医工的联系通讯工作,家属在发生任何特殊情况时协助解决。”同时,还制定了志愿医疗手术队家属急用贷金使用办法,以解决医疗队员家属们的燃眉之急。上述举措收效良好,部分返沪后的医疗队员颇为感动:“后方对我们的家属如此照顾,我们应很好地工作来报答他们。”同时,这些措施也鼓舞了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医疗队的热情和决心。

总之,在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上海各医疗单位、医师团体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扫除部分医务人员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采取多种措施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的同时,积极动员医务工作者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由经过精心选拔、挑选而出的医务工作者组建而成的各支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朝鲜战地及我国东北地区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上海志愿医疗队在前线的活动

抗美援朝时期,各支上海志愿医疗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卫生部的领导下于朝鲜前线及我国东北地区开展志愿医疗服务,其具体医疗卫生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救死扶伤,协助部队救治伤病员。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时期上海志愿医疗队共收治伤病员54800余人,施行大小手术6600多次,为伤病员打石膏4000多次,检验158200多次,X光摄片5500多次,X光透视26100多次。如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1951年2月至7月共进行骨科等大小手术1527次,为伤病员开展临床检查等共计25861次。第二大队1951年2月至7月共进行胸腔外科等大小手术942次,为伤病员开展理学治疗等共计8600余次。第三大队服务期间为伤病员施行战伤外科手术1195次,为伤病员打石膏1191次。第九大队服务期间为伤病员共进行血液、骨髓等常规检验31261次。第十二大队在1952年9月至1953年3月为伤病员施行眼科手术60次,病理外科手术182次。第十四大队在1953年4月至10月为伤病员施行先进疗法140次,施行耳鼻喉科病理手术87次,等等。抗美援朝时期上海志愿医疗队不仅在救治伤病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救治伤病员的过程中,志愿医疗队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志愿医疗服务,以及完成任务胜利返沪后继续发挥骨干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早在1950年11月18日,李蓝丁率领的由上海军医大学55名师生组成的志愿医疗队便离沪赴朝鲜战地服务,医疗队员尽最大努力救治伤病员。戴素玉除完成一般工作任务外主动替伤员擦澡、剪指甲,她尤其对重伤员特别关心,阮涵清数次要求给重伤员输血,当一个正在施行手术的伤员需要输血时,她毫不犹豫地献出了200CC,并再三对输血同志说:“需要的时候我还可以抽出200CC。”该医疗队在朝鲜前线半个月的时间内,便进行了腰与胸交感神经摘除术、动脉瘤的结扎与摘除术等手术300多次,伤口在施行手术后未发生过化脓的现象。又如,1953年4月,离沪在朝鲜战地工作的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八队队长俞庆庆在一次查房时发现,一个脾脏切除病员的血压很低而急需输血,立即要求为其输血,当抽血医师抽完100毫升准备停抽时(当时部队规定工作人员献血抽100毫升),俞庆庆命令医师继续抽血输给病伤员后,最终病员血压上升得到了挽救。

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展医疗服务的上海志愿医疗队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医疗队第三大队的顾复生医师,在39℃以上高烧的情况下坚持工作36小时,使一个患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人转危为安;第七大队的一个护士在护理一个一天要大便几十次、神志昏迷的痢疾病人时不怕脏、不怕烦,以至于伤员感慨地说:“同志们照顾得比自己的母亲都好。”又如,1951年7月11日,上海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慰问团团长颜福庆在其报告中指出:“由于任务繁重,工作很紧张,有的护士经常上午5点半就值班,一直到晚上6点方下班,连续工作12个小时……有的地方,5个月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星期日例假都上班,有的经常与传染病人和没有经过清洁灭虫的伤病员接触,因此有部分工作人员也有了虫子,得了传染病,但他们并不畏惧,毫无顾虑地忘我工作,甚至生了病还不肯休息,带病工作,当领导发觉后要他们休息时,有的又偷偷地溜到病房里为伤病员工作。”这些事例生动地体现出上海志愿医疗队在救治伤病员方面显示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做好业务工作。在朝鲜战地的上海志愿医疗队在救治伤病员、做好业务工作时经常遇到各种阻碍,但医疗队员总能利用掌握的医学知识解决各类难题。由李蓝丁率领的上海军医大学志愿医疗队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用铅丝做成麻醉口罩;用木板钉成桌子、椅子和氧气架子,到山上锯下大树制成盐水架子;用铁板、铅丝等做成虹吸洗手器;撕破自己的被单,消毒以后代替绷带。人员不够分配时,一个人甚至担任麻醉、听心脏、按脉搏、看表4个人的工作。为了减轻伤员因麻醉而增加的痛苦,医疗队员创造了用静脉麻醉的方法。为了避免开刀时找不到弹片而扩大伤口,队员们便先经X光透视,找出弹片所在后再开刀。在克服医疗器械不足方面,如静脉输液时,用后没有滴球,液体输入过速,往往引起肺水肿。为此,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八队的霍銮锵用血浆空瓶内的细玻球管烧尖插入较粗的玻璃管内,代替了马斐氏滴球的作用,并用铝片夹于橡皮管上,从而控制了输液速度。谢桐用血压器上的橡皮球连上瓶子改装成吸引器,克服了腹部手术时的困难。队员们将盐水瓶设计改装成胃肠减压器,以供重病员手术后的需要;以皮下注射器改装成潮式引流,供临床应用。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二十七队的X光技师王汉珍在节约软片上,曾将14×17的软片裁成12×14,余下之片能照及骨关节,节约了显影液的耗费,同时摄肺片也良好,克服了缺乏14×17片夹的困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