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历史逻辑和经验启示
作者: 荆晓静 张涛[摘 要] 中国共青团自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纵观中国共青团的百年发展道路,坚持政治性是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是永葆共青团“先锋”特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为党育人目标的现实选择。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呈现出了清晰的历史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相吻合,经历了探索、曲折、发展和成熟等4个阶段。面对新时代的现实状况,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勇于自我革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团的建设,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政治性建设。
[关键词] 共青团;政治性;历史逻辑;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4-006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百年来,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紧跟党走、为党奋斗,这是共青团自成立以来便被赋予的政治属性。系统分析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现实价值和发展逻辑,总结共青团坚持和增强政治性的经验启示,对新时代共青团坚持不忘初心跟党走、凝聚青春力量、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提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既是对共青团性质的揭示,同时也蕴含着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价值逻辑。
(一)永葆共青团“先锋”特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一大批先进青年纷纷觉醒,“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青年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干劲的群体,赢得青年的支持也就意味着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青年工作,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的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提高了青年群体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品格,也使广大青年在革命活动中从自为走向自觉。中国共青团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亲自谋划、整体推进、系统指导的结果。中国共青团从成立那一刻起,便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当青年先锋,汇聚青年力量,成为连接共产党和青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共青团紧跟着党,将党的思想主张、政治原则和组织纪律贯彻到青年工作中,引领青年参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坚定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推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积极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正因为政治上的清醒,共青团无论是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安宁的建设时期,都能够牢记使命、不改初心,紧跟着党走在时代前列,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才能以强大的政治向心力带领青年前进,才能在新征程上“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
(二)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应有之义。共青团成立之初,党就赋予了其助手和后备军的地位。1928年,中共六大《关于共产青年运动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党很有力的助手”。1949年,朱德提出,共青团“作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工作中的助手和后备军”。1953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论断首次出现在团章总则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章中恢复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表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无论是党章的规定,还是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都突出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定位,明确了党在共青团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表明共青团要把坚定不移跟党走作为第一信念。革命时期,共青团通过理论宣传、思想动员、实践锻炼等形式鼓舞青年参与革命运动,壮大了党领导下的各级武装力量,涌现出刘胡兰、董存瑞等青年先锋;和平年代,共青团围绕党的经济建设目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和关键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党的得力助手。历史证明,共青团只有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政治性放在首位,才能继续扮演好助手和后备军的角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实现为党育人的现实需求。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对于共产主义事业来说,青年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重视对工人、农民和知识青年等群体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希望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党的事业的忠诚追随者和践行者。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赋予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寄予青年堪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厚望。共青团在党的指导下,从理想信念、科学理论、初心使命、光辉旗帜和优良作风等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强化青年群体的政治担当,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共青团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与中国国情、青年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深化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共青团也注重科学理论的灌输,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推动了青年人思想觉悟的提升,唤醒了青年人的初心使命,使之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此外,共青团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把党的优良传统加以弘扬,培育了青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总之,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扩大了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迈向新征程,共青团“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就需要牢记党的嘱托,以政治性引领育人工作,继续培育与党同行的青年力量。
二、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历史演进过程
纵观共青团的百年历史,经过了两次建立、两次改名和一次改造,共青团的政治性逐渐确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经历了探索、曲折、发展和成熟等4个阶段,呈现出清晰的历史演进逻辑。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前):共青团政治性的生成与弱化。伟大的党缔造了光荣的团,中国共产党一直有意识地将团作为助手和后备军,针对共青团政治性弱化、执行力不足等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党团关系的相关规定,为共青团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性随着伟大的党缔造光荣的团而生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1920年8月,在中共发起组的指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1921年8月,在青年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张太雷等人主持正式建立国内青年团的工作,并对全国17个早期青年团组织进行恢复、整顿和发展。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的新纲领确定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这与党的政治主张和共产国际的要求高度一致。1923年通过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指出,“关于普通政治运动方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则应当约束他[它]与中国共产党协定之下”,首次对党团关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年8月,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规定青年团组织上独立,政策上完全服从共产党,明确了团对党政治上的“服从”。1925年,团的三大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党用“共产主义”为团命名显现出更强烈的政治性色彩,表明中国青年团组织与党同根同源、与党同姓。党创建团是为了借助青年团的公开身份开展活动,同时希望凝聚青年力量。据史料记载:1925年1月,全国党员共有994人,而到了1925年年底达到了10000人。中央规定符合年龄要求的团员转为党员,因此,这一时期党员人数的激增与部分团员转为党员这一因素密切相关。可见,共青团创建后以党为根本原点,为党贡献了新鲜血液。历史充分证明,党与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党领导团,团跟党走,团的政治性伴随着党缔造团而生成。
两次错误倾向和共青团改造削弱了团的政治性。一旦时局发生变化,各种错误思想容易趁虚而入。受党内两次错误倾向的影响,共青团内部出现了两次“第二党”倾向,给共青团的政治性蒙上了阴影。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党组织和团组织都遭受了巨大挫折。斯大林将责任全部归咎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由于共青团积极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而受到斯大林的表扬。1927年11月,在团中央扩大会上,以团代党的先锋主义声音高涨,极端先锋主义者提出将青年团更改为青年共产党人。针对以上错误,中共临时中央高度关注,指出团的“先锋主义”是此次团中央扩大会议“最严重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其“第二党的倾向”。1928年,党的六大将青年团定性为“青年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组织”。团的五大将党团关系写入团章,使党领导团的政治关系有了制度保证。然而,从1931年开始,“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党和团一度陷入混乱,“左”倾教条主义也渗透到共青团的工作中,造成团内出现冒险主义、关门主义,同时在白区“第二党”倾向又有抬头。共青团出现两次严重威胁到党团关系的错误倾向,究其原因是共青团政治性的缺位,没有坚决贯彻党的领导。随着党内拨乱反正,共青团的错误倾向也得到了纠正,从而确保了团的政治性方向。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中国共青团按照少共国际的指示进行根本改造,鼓动青年积极参加反帝革命运动。以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会一大为标志,共青团改造正式完成。然而,改造后的抗日救国青年团体在革命后期却出现向单纯的青年独立活动发展的倾向,削弱了其作为党的青年组织的政治性,这也使党认识到建立一个广泛联系青年群众组织的极端重要性。
(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重建并坚守政治性。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新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亟需青年的加入。共青团重建并保证其政治性成为当时开展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党对共青团的政治性作出明确规定。共青团改造后,全国实际上缺乏一个稳定的、广泛联系青年的政治组织。面对解放区青年组织整体上处于取消的状态,1946年,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共青团的重建问题。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出台,文件中总结了共青团曾出现的错误,并指出党对团的领导权问题。1948年1月,毛泽东亲自修订《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在文件中强调“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明确将“党的领导”写入团章,为党对共青团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任弼时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历史上青年团的伟大运动离不开党的领导”,共青团在革命年代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也确立起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可以看出,青年团在重建过程中,通过对以往青年团的错误倾向进行总结,对建团思想进行了深化,对青年团的政治性作了制度上的明确规定。
共青团积极配合党开展工作。重建后的共青团积极配合党开展工作,带领广大青年成为推动社会改革运动和巩固新生政权的青春战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青年团及时部署广大青年提高觉悟、敢于斗争,组织几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政策、带领组织斗争地主、分配土改运动的胜利成果。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青年团发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声明,在肃清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完全统一等历史任务中,广大青年都奋战在最前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青年团动员广大青年保家卫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青年战士占80%以上。共青团在三大运动中通过实践展现了其对政治性的坚守。
共青团为党凝聚青春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共青团向全国各族青年提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号召,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在工业战线上,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工人在实践中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挖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在农业战线上,共青团带领和组织青年革新农村生产技术,许多青年团员在农村互助合作组织中成为了领导骨干,广大团员青年在战胜灾害以及兴修水利中勇当主力军。在文化战线上,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文盲半文盲80%的状况,共青团举办青年扫盲队,在全国掀起扫盲高潮。共青团还结合青年特点,组织青年垦荒队、青年突击队、青年监督岗、青年节约队等,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各项任务中奋勇争先、勇当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