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作者: 陈彩琴

[摘  要]党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光辉历史,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和保障。党章百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缩影和象征,不仅见证和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也见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性地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对进一步维护党章、认真学习党章,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章;第三个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5-0057-06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全国党代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载入党章,作为全党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共召开19次全国党代会,通过19个党章(党纲、党章修正案),其中有5次全国党代会先后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使其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磅礴伟力。党的二十大将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产生新的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在历史上虽然出现了5次与时俱进的变化,可并不是每次变化都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但是,每次指导思想上的变化,都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历史性飞跃积累基础、创造条件。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5次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时间定位、内容意义都有精准的概述,其内涵及变化过程在党章百年历程中都有所体现。对此进行探讨,可加深对党章百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启迪。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章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分为两个时期,党章见证并承载了这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一时期,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苦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有较长时期的积累沉淀和形成过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在中国正式确立。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虽然不是党的正式章程,但包含了党章内容,实际上起到党章作用。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首部党章,对健全党内生活、规范党员和党组织行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组织方面的制度和保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成果。从1923年党的三大到1928年党的六大,党章共有4次修订,初步规范了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觉悟的党员干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其后至1945年党的七大,在长期革命实践和曲折探索中,党先后克服三次“左”倾错误思想,逐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党所面临的任务,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党的纲领政策,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其间有几个重要的标志性大事。一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二是1942年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收到巨大成效,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基本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三是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际上宣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其后党的七大召开及制定新党章作了充足的理论准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制定了新党章,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七大党章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一部党章,是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大规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这一全新课题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时期的探索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党章见证了这一曲折探索的发展历程,其间也包含几个重要的标志性大事。一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及其修改通过的党章,突出强调加强执政党建设内容,凝练了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代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水平。虽然根据毛泽东本人决定,八大党章没有写进毛泽东思想,但并没影响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影响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其后,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影响下,1969年九大党章和1973年十大党章,虽然都提到毛泽东思想,但实际以“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二是1977年党的十一大虽然开始拨乱反正,但是由于没能彻底扭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还存在严重不足,体现在十一大党章的修改中,就是虽然比较完整准确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但还未能完全摆脱“左”倾影响,反映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情形。这种情况说明党章修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基本上一致,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呈现良性发展时,党章修改就能体现积极正确的路线方针;进程发展受阻或倒退时,党章修改就无法体现正确方针,二者具有双向互动的紧密关系。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章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先后3次写入党章。党章在不断与时俱进中,见证和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新的飞跃历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的中心战略转移,开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第二个历史决议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其作了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即第二次飞跃进程。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紧随其后的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党章中,党章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充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首次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载入党章总纲,并指出这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其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进程中,历经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十五大党章。

进入新世纪,党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相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入党章。十八大党章首次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组成“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对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新的指导思想在不断修订的党章中得以彰显,使党章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不仅更好地发挥党内根本大法和行动指导作用,见证和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统领和制度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章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十九大党章将这一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党章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十九大党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作了新阐述:一是明确了“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列。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评价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时,都用了相同表述,即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而此前十九大党章中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这一表达方式的变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第三个历史决议从三个层面精彩阐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内涵。一是从理论创新层面,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拓展提升为“十个明确”。“十个明确”所包含的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成果。二是从实践创新层面,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么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基础上,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个重大时代课题。同时系统概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13个方面取得的实践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三是从精神文化层面,第三个历史决议增加“两个结合”。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两个结合”论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定位,为科学精准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时代挑战,为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向引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