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作者: 程涛 齐卫平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和精神坐标,对新时代推进高校党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意义。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百年高校党建史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知、行、意、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信仰基石、动力支撑、革新之志、价值之源。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可以着力在政治领航、思想铸魂、组织创先、自我革命等方面,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及纪律建设中充分渗透、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党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5-0063-07

伟大政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百年历程的精神结晶和百年奋斗的精神坐标,是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奋斗之魂,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瑰宝。作为一种统领性精神和“精神大厦”,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立体化的内容结构和理论逻辑的精神统一体,当前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对其进行具象化思维表达和场景打造,需要通过研究场域聚焦来建构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输出和现实勾连,切实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高校党建在党的整体事业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功和根本保障。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建创新贴合高校党建的自身历史发展规律,有力诠释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应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实践遵循。

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

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

从近现代以来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社会变动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往往承担着社会体系与社会结构现代性变革策源地、公民与国家内在关系重构出场地、国民思想启蒙发生地的重要角色。追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其党建史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并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历史觉醒。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源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在高校师生之间广泛进行,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邓中夏、张国焘、刘仁静、罗章龙等一大批北京大学学生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发展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以此为原点,马克思主义逐步向全国辐射并形成传播网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干部条件。据统计,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均为知识分子,他们所代表的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有30多人有过高校经历,且有20多人为高校在校师生。这一时期,高校党组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不少高校党员被派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开展建党活动,党的地方组织往往是以高校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地方组织多次遭到破坏,但是多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土地革命时期,从中共北京地方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是国统区中共组织发展的摇篮。

高校承载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实力量。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中共把目光重新转向了校园,高校师生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围绕抗日救亡,爱国学生从向国民政府请愿到举行示威游行,积极揭露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土地革命时期,高校师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并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救亡运动,有力促进了抗日斗争。全面抗战期间,一大批爱国师生和进步青年响应中共号召,由国统区、沦陷区到达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高校党员和进步分子为在全国建立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发挥了先锋作用,“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据统计,创办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虽于1927年4月遭国民党封闭停办,但仍然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49名师生成为革命烈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高校师生直接或间接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对敌斗争或根据地建设,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党建赓续红色血脉,勇于历史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党领导的高教事业翻开了崭新篇章。高校在党的直接、公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1950年,按照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要求,党逐步在接管的高校中设立党的基层党支部。1952年至1953年,全国院系实行了第一次大调整,在调整的院校中,全部建立了党支部,有力促进了高校的整党建党和稳定发展。195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明确了党组织在高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高校坚决落实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向工农开门开办人民的大学、通过院系调整为党和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人才、将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为生产建设服务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工作。按照又红又专的培养方向要求,各高校逐步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逐步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引导师生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的政治觉悟。这一时期的高校党建,虽然也曾受到极“左”思潮影响,但总体而言,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党建传承红色基因,致力历史革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开始对高校的领导制度和体制进行全面调整和整顿。1977年7月,邓小平强调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任务:“科学研究机构已经确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教育部门要紧紧跟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的工作重心也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高校党的建设迎来崭新局面,拨乱反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党内民主氛围得到恢复。之后,高校又战胜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高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得到全面加强,有力促进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领域里的僵化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教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对党和人民事业极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精神,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党建开始正本清源,将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从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自身科学化,特别是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袭,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立足时代需要,以教育、知识力量推进历史革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史,均可以窥探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特征和核心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推动了高校党建不断回答历史课题、完成历史任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党建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高校党建的系统布局和全面升级,引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校党建正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伟大建党精神必将为高校党建全面助力赋能,引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二、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

高校党建创新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建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根基,是党在新的征程上战胜风险挑战的精神底气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知、行、意、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信仰基石、动力支撑、革新之志、价值之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奠定信仰基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变化中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并坚持了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全球化时代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交流频繁,多变性和风险性的交织,互联网时代引发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整体性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信仰信念的力量,为高校党员干部师生从思想上补钙壮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把好“总开关”,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

(二)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提供动力支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初心使命写进纲领、扛在肩中。从中共一大立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铿锵誓言、宣布建立“劳动者的国家”,到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一步明确党的初心使命。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以初心为船、使命为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党员干部履职担当意识还有待加强。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目标指引和行动向导,为在新时代高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化初心使命教育,坚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三)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秉承革新之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锻造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斗争意志。回顾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人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的风骨和品质。我们党一出生就镌刻着斗争的印记,在内忧外患中宣告诞生、在磨难挫折中逐步成长、在攻坚克难中走向壮大,一路走来党的事业“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当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仍存在薄弱环节,压力传导到边到底不够。高校党员干部唯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及立场坚定,保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唯有锤炼斗争意志,才能克服软骨病、恐惧症、无能症,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造世界的实践论,在勇于自我革命中永葆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实践品性和斗争意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