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管理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探赜
作者: 白舒娅 金伟[内容提要]价值观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是基于价值观的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维持整个组织的价值共识。价值观管理具有教化凝聚、定向调节和规范约束作用,对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灵活性、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要可通过善用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认同机制、制度规范等三个方面来发挥其作用,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①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深度融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困境,而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基于其所具有的教化凝聚、定向调节和规范约束作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一、价值观管理的概念内涵与主要功能
价值观管理是伴随企业文化的兴起而提出的,但随着价值观管理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运用范围愈加广泛。
1.价值观管理的概念内涵
管理是指组织的管理者通过计划、领导、协调等方式指导他人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目的的活动,强调对人和为人。价值观是影响和引导人们思维和行为的精神力量。人对任何事物作出的判断、选择、评价都属于价值观的外在表现。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价值观管理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将价值观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价值观管理进行了概念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学者将价值观管理界定为管理价值观,这一观点强调将价值观作为管理对象。保罗·格里斯利(PaulGriseri)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对个人动机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形成一个独有的价值观体系,创造一种共享价值观的文化。①另一方面,有学者将价值观管理界定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这一观点强调将价值观作为管理工具。西蒙·多伦(ShimonL.Dolan)和萨尔瓦多·加西亚(SalvadorR.Garcia)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实行价值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简化管理模式、引导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契合,确保组织文化与组织战略目标相协同。价值观管理作为维护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战略的工具,更注重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推行组织共享的价值观念。管理者通过价值观、隐喻、符号和理念来塑造未来美好愿景,形成更人性化的主要驱动力,引导员工维护组织价值观,实现组织共同目标。②综合国外学者关于价值观管理的界定,可以将其归为管理价值观与基于价值观的管理两类,管理价值观是基于价值观的管理的前提,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是管理价值观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价值观的管理,即管理者基于一种符合组织自身长远发展的价值观对组织内部一系列价值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从而引导被管理者自觉维护组织价值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价值观管理的主要功能
价值观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五个维度的功能,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第一,从“驱动力"的维度来看,价值观管理具有“驱动”功能,即管理者对组织价值观的重视与实践能够促进有效管理。唐玛丽·德里斯科尔(DawnMarieDriscoll)和迈克·霍夫曼(W.MichealHoffman)认为组织价值观不可能依靠命令实现,即价值观管理不是离群的行动,而是为员工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让所有员工都认为企业塑造的价值观是重要的、合乎实际的,并对此坚信不疑,最终形成行动的价值驱动力。③第二,从“凝聚力”的维度来看,价值观管理具有“凝聚”功能,即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和组织的向心力,形成组织凝聚力。帕特里克·沙利文(Patrick
Sullivan)认为,在组织管理实践中,价值观可以推动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企业内生的凝聚力。① 第三,从“引导力”的维度来看,价值观管理具有“引导”功能,即组织价值观对企业决策、管理与发展具有的引导作用。价值观管理是对员工思想的软性管理,即将组织价值观内化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推动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相统一。②第四,从“塑造力"的维度来看,价值观管理具有“塑造”功能,即塑造企业与员工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促进员工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相融通。价值观共同体是在价值观驱动下形成的理性合作状态,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体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减少内部矛盾及不良行为的发生。③第五,从“约束力"的维度来看,价值观管理具有“约束”功能,即要求被管理者按照组织价值观的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管理可以将组织价值观转化为组织整体的行动目标与行为规范,形成一种共同的“德"的标准,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使组织生态系统更加稳定。④同时,价值观管理是对组织价值观的动态化管理,旨在协调关系、规范行为、创造活力、促成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价值观管理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价值观管理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是通过教化、凝聚、塑造、引导、约束等方式促进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塑造自我价值观的过程。相较于其他管理方式,价值观管理是更注重软方式和硬措施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具有教化凝聚、定向调节和规范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灵活性、规范性。
1.以教化凝聚作用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⑤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重而道远。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价值观管理,有助于在多样社会思潮中有效整合和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价值观管理的教化凝聚作用,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入脑入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精神信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转化为日常行为。一方面,价值观管理的“教化”在于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主要手段是规范引导与思想价值灌输。另一方面,价值观管理的“凝聚"在于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疑释惑,整合多样价值观念,形成统一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教化凝聚作用强调全员参与形成价值共同体,以塑造共同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为旨归。在师生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的良好教育氛围,增强价值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2.以定向调节作用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
习近平强调:“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同时叠加意识形态建设的严峻性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元多样、良莠不齐。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仍较弱,极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陷入价值冲突与困惑,对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乃至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价值观管理的定向调节作用,旨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不同主体的实践需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立体化呈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与塑造,以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价值观体系。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好价值观管理的定向调节作用,首先就要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打破内部与外部的边界,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凝聚学生个体价值观与组织塑造的共享价值观的共识,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价值自信,激发个体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的内涵、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实现教与管的结合。针对那些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的学生进行全程关注,并基于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联合社会组织和家庭对其进行指导与常态化帮扶,在教与管的结合中充分发挥好价值观管理的全过程定向调节作用。
3.以规范约束作用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性
当前高校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主性,若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与规范约束,就很难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在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下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价值观管理注重思想和社会实践双重维度的规范性,旨在通过“和谐型”的整合方式来规范和维护共同价值观。价值观管理的规范约束作用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过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多样的个体价值观念进行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管理,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在价值观规范约束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多元多样价值观,引导融合其中的积极要素并使其得到升华,规范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消极要素。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是实践改变的结果,在价值观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好价值引导者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要求与道德标准,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日常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提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进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重大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时,能够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价辨析。
三、价值观管理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持续化、系统化的工作,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全面把握价值观管理的作用特性,解决好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与“管"相分离的问题,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1.善用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将价值观管理运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应充分发挥价值观管理的作用,运用好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最大化。
首先,以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富有包容性的语言环境。通常而言,在包容性的语言环境中,被管理者更易对组织价值观产生共鸣、认同等管理效应,更易接受组织价值观。相反,苛刻的语言环境容易使被管理者产生回避、抵制等心理,甚至滋生各种不良情感以及话语表达。价值观管理强调注重营造包容性的语言环境,以实现人与话语环境的良性互构。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管理者要注重提炼凝练共享性的价值话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唤醒学生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激活其内在的中华文化基因。基于价值观管理营造的包容性的语言环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易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同向同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其次,以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然语境与实然语境的有机结合。“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是,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 ① 在价值观管理中,适宜的表达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管理者可以运用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技巧和策略掌握舆论话语权,减少对抗性的对话,直面矛盾问题,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使价值观管理的话语表达具有应对价值问题的批判力和解释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话语基础。
最后,以价值观管理的话语实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话语具有行动取向。价值观管理能够通过多样的话语表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立体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管理者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扣学生的表达喜好,积极运用多样的网络话语,善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具体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意涵。
2.善用价值观管理的认同机制,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观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应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切实了解学生思想诉求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定向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认同需求,能够通过构建认同机制激发学生价值认同的内生动力,“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②,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践行。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学生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三类物质层面的需求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类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当代学生的精神需求呈现出立体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在求知、价值、审美、理想信念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分辨事物好坏与美丑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价值观管理强调定向调节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以更好地使自身的需要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为了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培养其价值判断能力,价值观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学生精神需求资源库,将学生的精神需求划分为情感需求、知识思想需求和行为实践需求,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并逐步引导其思想认识从“认识世界"向“解释世界"再向“改变世界"递进发展,培养学生理性看待矛盾和问题,增强其价值判断能力。此外,价值观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价值观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动态交流服务平台,了解学生的行为动向,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走向,通过改变教育引导、舆论引导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思想需求和行为实践需求进行动态调节,让学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切实满足其精神需求,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提升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价值选择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对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因此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需要将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然而,学生在面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冲突时,往往陷入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价值选择不仅依赖理性认知,更以情感认同为基,只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产生真正的心理接纳,主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认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为了提升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管理者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全面把握学生个体情感认同的动因、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和行为特征,一体化、分阶段、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达到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利益认同促进价值观认同,从而促进个人价值选择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最后,运用边界管理提升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马克思指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②价值塑造作为知识传授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层次和长远目标。价值塑造的出发点是对“共识”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边界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包括物理边界和精神边界。边界管理将边界作为一种工具,通过设置边界来解释复杂和变化的组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③价值观管理者可在管理过程中设置动态边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④。此外,价值观管理者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来树立边界意识,不断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记忆,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的方向一致。再者,价值观管理的边界管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学生普遍接受和践行,因此要把握好情感认同与实践的关系。情感认同以实践为落脚点,实践强化情感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外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为此,价值观管理者可以在营造管理环境的过程中适时增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元素,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如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校史校情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领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3.善用价值观管理的制度规范,打造既凸显人文关怀又具有规范性的管理环境
习近平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① 任何组织在本质上都是一个系统,其中制度是保证组织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体现为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和要求。“价值观”与“规范”同为文化的载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要突出价值观管理的柔性管理特质,使价值观管理中的理念和政策具象化,提高管理针对性;又要以师生共同发展利益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主观的价值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规范要求,通过制度规范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尺度与价值标准约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价值共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首先,善用监督制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舆论监督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②价值观管理的监督制度,强调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引领方向作用。一方面,应推进内部监督的全覆盖。高校价值观管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办学治校进行全员全过程监督,使高校管理者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制定相关制度时,管理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应推进大数据监管与内部监督相结合。行为是学生个人价值观在学习、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中的客观表现,也是价值观管理效果的现实反映。管理者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协同管理,收集、分析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行为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优化和长效发展。
其次,善用引导制度。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①价值观管理的引导制度,强调以人为本,打造凸显“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当前,面对主流价值观“淡化论"等论断,管理者要深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过程,注重发挥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研判和对社会错误思潮的评估,动态划分风险等级,即时通过教育引导对暴露出来的或潜在的问题进行调控,努力在价值问题上求同、凝聚共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诱导性和强制性的管理方式,针对性地引导和规范学生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的方向发展,并即时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动态疏导,引导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决策,实现价值观管理的定向调节与规范约束作用。
最后,善用评价制度。价值观管理的评价制度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评价,一方面,既要坚持一元指导又要尊重差异,通过构建多主体评价机制,综合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量化,为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数据依据。另一方面,要推进全员全过程参与,通过构建动态评价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进行评价。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良好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2]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袁银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祝慧烨,崔佳颖.价值观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5] 西蒙·L.多伦,萨尔瓦多·加西亚.价值观管理——21世纪企业生存之道[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李江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