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特质与时代价值
作者: 张梅 任远见[内容提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以品德教育为基石,发挥家庭德育的独特优势;以兴家强国为核心,促进家国情怀落地生根;以榜样为典范,涵养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底色、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优良传统的鲜明特质。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途径,开拓了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思路,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者简介],院长、教授;任远见,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①置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战略位置。这凸显了其在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与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战略性思考。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习近平对于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及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深刻洞察,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家庭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而深刻,总的来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品德教育为基石,发挥家庭德育的独特优势;以兴家强国为核心,促进家国情怀落地生根;以榜样为典范,涵养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
1.以品德教育为基石,发挥家庭德育的独特优势
“人无德不立”①,人的成长发展需以品德为基石。品德教育承担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构筑个体价值认知体系的双重使命。在宏观层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精神共识。品德教育对于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帮助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群体构建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家国观和清晰的民族观十分重要。将品德教育置于家庭教育的基石地位,源于中华文明“德主刑辅"的伦理政治智慧和“礼义之邦”的优秀文化基因。从《诗经·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道德自觉论到《左传》“爱子,教之以义方"的育人智慧,再到《朱子家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家风建设理念,中华优秀传统家教思想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起点与归宿。习近平在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品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④等,无不凸显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首发环节在德育工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新时代,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③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却存在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分数与排名视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忽视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培育以及思维能力训练的现象。习近平针对这种现象指出:教育“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③。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教育要将品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⑦,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依循,从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激发孩子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忠诚热爱,强化明礼诚信、勤奋自立、友善助人、孝亲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熏陶,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树立崇高道德理想,让其在成长中既传承中华血脉,又对接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以品德教育为基石,强调发挥家庭德育的独特优势,这对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以兴家强国为核心,促进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兴家强国”是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与精髓,揭示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①,这深刻表明家庭兴旺与国家富强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揭示了家庭与国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每个公民在追求家庭幸福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将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是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坚定情怀。针对家庭与国家间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建立在“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联系的现实基础上”②的。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关乎每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只有每个家庭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家庭的和睦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为家庭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无限的可能。家庭梦与中国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③国家的兴盛从根本上依赖于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家庭幸福是国家强盛的基石,也是其实质性的外在表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④千百年来,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无不植根于家庭这一基本社会单元。作为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通过家庭,个体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建立起初步的人际关系,形成最原始的情感纽带。家庭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是任何其他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亟待全国超4亿个家庭的共同努力,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 ① ,以家庭为基点涵养家国情怀,使每个小家庭更好地与社会大家庭同向同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05.pd原版全文
3.以榜样为典范,涵养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
习近平十分注重榜样的激励效应,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和老一辈革命家所彰显的优良家风,是后世子孙应当学习效仿的典范。中华家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道德义务和文化传承上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使以仁爱、孝悌、忠信等为基础的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传承发展至今,成为现代社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颜氏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书》等传统家风文化代表性典籍中,均包括告诫家族子弟要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内容。这些典籍不仅强调为人处世要以立志、修身、明理为基本准则,还着重指出个人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树立良好家风的关键作用。此外,“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②,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榜样力量为新时代塑造优良党风、政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③,强调要继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道德品质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言行一致的行为模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应以家国同构的伦理自觉深化政治品格锻造,在传承红色家风的文化基因中厚植人民立场,始终将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尺。在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而且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谋私利,决不搞特权”④,以克己奉公的躬身实践彰显先锋模范作用,既在家庭场域中以清正家风涵养成员的政治忠诚与道德品格,又在社会空间中以公仆形象引领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自觉将家风建设置于家庭整体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学习借鉴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加强对家人和亲属的廉政教育与道德引导,使其深刻认识到一些不良行为会对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自觉主动地端正家风,携手共创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价值共识、筑牢健康伦理根基。
二、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特质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①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彰显出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底色、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优良传统的鲜明特质,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认识,推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1.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对家庭的研究视为理解社会结构、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环节。他们的诸多经典著作以及私人通信对家庭的产生、作用以及19世纪欧洲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的演进、家庭建设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深人探讨。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相应的市民社会。”②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强调了家庭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点,对家庭关系的本质进行了深人的学理阐述。他们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③家庭的繁衍与演进是推动社会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存在和演进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互为依存,脱离社会环境的家庭将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样,没有家庭作为基石的社会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进一步指出:“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④这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不仅研究个体家庭,而且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家庭置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家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表明家庭并非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对具体社会现象的精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其独特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结构对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家庭关系逐渐被纳入资本逻辑的运作体系,从而发生了质的变化。“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③马克思恩格斯以批判精神为指引,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剖析了家庭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根源。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家庭的组成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之上,从而导致了婚姻关系的商品化,使得婚姻成为一种类似于商品的交易,本质上成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自由缔结的婚姻只是例外"①,揭示了资本主义婚姻关系的异化,使人类最亲密的关系沦为经济的计算。
在批判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前瞻性地探讨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家庭形态的可能变化。他们认为“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②这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消灭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家庭;二是重新建立以爱情为基础并且男女平等的新型家庭,“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③。在共产主义新型家庭关系中,男女之间的平等得以实现,婚姻不再受金钱和物质条件的束缚,而是基于真正的爱情和共同的生活目标。总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石,深刻揭示了家庭作为社会再生产基本单位与社会发展的动态互构关系,既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家庭关系被资本逻辑异化的根源,又前瞻性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以爱情与平等为核心的新型家庭形态构想,为理解家庭变迁提供了科学理论范式。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下,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阐述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