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作者: 金哲[内容提要]自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文明建设历经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取得了突出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坚持党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以先进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明建设、以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文明建设和以宽广国际视野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在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要处理好发展和治理、网上和网下、国内和国际、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以网络文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领、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①。2023年11月,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视频致辞中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兴领域和重要内容,特指网络空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区别于从宏观上将网络文明视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也区别于从微观上将其理解为网络行为的文明,网络文明建设是指通过建构网络空间的规则体系和文明秩序来使网络空间呈现出进步状态的实践活动。网络文明建设具有结构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其核心是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根本是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关键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基础是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延伸是网络空间心理疏导,保障是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系统回顾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应对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1994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历经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从起步阶段推动主流媒体进入互联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实施网络文明工程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到拓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运用网络传递中国声音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再到深化阶段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和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总体而言,在网络技术内含的虚拟与现实的冲突、技术与人文的矛盾推动下,为了持续优化网民精神生活和推动网络空间有序发展,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1.起步阶段(1994—2006年)
1994年4月,我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展,网络文明建设这一任务被正式提出。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①。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第一,推动主流媒体进入互联网。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推出,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网络空间,对于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随后,《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要求集中力量建立重点新闻宣传网站,指明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方向。第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伴随着BBS、博客和QQ等交互工具的涌现,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多重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冲击。鉴于此,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随之启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工作。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红色网站”,构建网上思想理论阵地;华中科技大学打造“党校在线”网上课堂,探索创新高校党课形式。第三,实施网络文明工程。文化部等多部门于2000年12月启动网络文明工程,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在网络文明工程实施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倡议书》,号召全国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第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2001年7月,江泽民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②。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等多手段相协同的网络管理体系。例如,全国人大、国务院等国家机关制定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被授权为网络新闻传播主管部门,这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组织保障。此外,2003年12月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探索建立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机制。
2.拓展阶段(2007—2011年)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党的理论宣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构筑网上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网民网络文明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2007年1月,胡锦涛强调:“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①。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运用网络传递中国声音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着力,推动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胡锦涛指出:“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的高度,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②在这一阶段,各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上精心谋划,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打造展现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第二,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在这一阶段,重点新闻网站得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纷纷进驻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网络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三,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2010年,由中央外宣办、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指导的“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对于引导广大网民共同营造纯净、和谐的网络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文明办网的主体,网络媒体积极传播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四,运用网络传递中国声音,持续提升国家良好形象。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传播机构逐渐加大网络新媒体建设力度。据统计,2007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互联网提供新闻频道930个,新闻专题13817个,每天境外页面浏览量达3600万次。其中,广受境外网民赞誉的新华网的受众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向全球播报重要新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③。第五,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被明确为网络文化的牵头协调部门,同时成立网络文化部级联席会议统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挂牌成立,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针对网络不良信息以及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开展了“剑网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
3.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阐明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大力构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体系,持续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推动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一,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①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内容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大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宣传、深入开展网上党史学习教育、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系统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第二,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拓展精神文明建设阵地。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引导主流媒体围绕内容生产、话语表达、传播机制等方面加快全方位创新,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第三,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深人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持续举办中国网络诚信大会,高规格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和共建网络文明行动倡议,对展现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成果、汇聚网络文明社会共建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把网络文明建设融入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过程,努力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第四,推进网络文明交流互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是积极打造国际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当前,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已成为网络文明理念宣介平台、经验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还专门举办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这对于展示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和推动不同文明进行交流对话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新表述,为推进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三是积极推动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进口的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满足了我国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第五,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一是加强党对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建立起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为全面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以及《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不断强化了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三是持续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运用约谈、警告、暂停信息更新、罚款等多种手段,对负面有害信息、违法违规账号与移动应用程序进行集中清理。
二、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3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集中体现在坚持党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以先进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明建设、以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文明建设和以宽广国际视野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四个方面。这些经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应加以总结并不断发展。
1.坚持党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
坚持党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早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江泽民就提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①。为了应对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快速兴起,党和政府一方面提出网络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另一方面着手建立与网络文明建设新任务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其一,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二,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主管部门,着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的注意事项》,提出实行积极支持、促进发展、宏观指导、归口管理的方针。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制定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需要指出的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网络文明工程,发出“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发展中国网络事业”倡议,为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组织载体。进入网络文明建设的拓展阶段,面对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党和政府一方面明确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②的网络文明建设战略方针;另一方面继续完善与网络文明建设新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2011年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要负责互联网信息传播法治建设、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组织协调网上宣传、重点新闻网站的规划建设、网络文化领域业务布局规划、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等相关工作。迈入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化阶段,面对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一方面,党和政府推动构建网络文明建设体系,例如,《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提出从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六个方面建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文明创建六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另一方面,党和政府继续完善与网络文明建设新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成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包括网络文明建设在内的网信领域的重大工作。
2.以先进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形态,既有传统文化的风貌,也具备现代文化的气象。早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江泽民就指出:“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①。进入网络文明建设的拓展阶段,胡锦涛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强调“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②。迈人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化阶段,习近平指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③。由此可见,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坚持以先进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两个方面。其一,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让主流价值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人。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面对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党和政府着手推动主流媒体进入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集中力量建设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宣传网站,积极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涌现出“红色网站”“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党校在线”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案例。进人网络文明建设的拓展阶段,党和政府把壮大网络文化阵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以推进,逐步形成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政府网站、商业网站和文化类网站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迈人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化阶段,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持续拓展网络文化建设阵地,推动形成包括党委政府、网络媒体、广大网民等多主体在内的网络文化建设大格局。其二,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文化产品承载的是价值观念,影响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灵魂。例如,《长安三万里》《何以中国》《中国节日》等一大批紧贴时代脉动、记录人民心声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以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文明建设
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既需要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也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不断夯实网络空间法治保障,不断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早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党和政府一方面推动制定互联网法律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对于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基础性管理,通过实施《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和开展全国互联网站集中备案工作,保障互联网络域名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与规范网站备案。进人网络文明建设的拓展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2009年,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等部门联合制定《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奖励办法》,激励网民积极参与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共同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与此同时,继续推进互联网管理法治化,《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制定出台,促进我国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迈入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化阶段,一方面,党和政府继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以及《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推进网络执法提供了法律、政策依据。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以及网络行业组织在网络生态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这对于激扬网上正能量、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持续深人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例如,2025年聚焦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AI技术滥用乱象等八类网络乱象,牢牢抓住广大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提升网民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4.以宽广国际视野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空间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宽广的国际视野。坚持以国际视野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集中体现在打造国际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三个方面。其一,打造国际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平台。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就十分注重网络空间战略合作。1999年,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数字地球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已连续举办11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呼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以促进交流互鉴。此外,我国已连续举办4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同时专门设置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其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无论是胡锦涛提出的“善于运用国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和语言”,还是习近平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都强调了网络文明建设中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的鲜明主张,有力回应了西方“互联网自由论"和“全球网络公域”的霸权话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其三,推动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一方面,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依托互联网精心打造跨国别的人文交流活动和品牌,促进“指尖上"的文明交流、“智慧云端"的文明对话。另一方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文明观。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IP,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例如,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让全球网民见证了中国式浪漫,有力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新形势下,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技术层面,智能技术发展放大了互联网所造成的伦理风险,致使人机矛盾加深、人人区隔加重、人的自我分裂加剧;在内容层面,信息内容的娱乐化、拟真化、多元化新样态,弱化了主流价值吸引力、影响力、引领力;在主体层面,网络主体思想活动多变、圈层分化显著、情绪极化凸显导致培育难度增大。习近平指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①我们需要在传承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考,在进一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进程中处理好发展和治理、网上和网下、国内和国际、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进而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1.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
“发展和治理不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十的维度,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两个维度。”②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发展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是发展的保障。一方面,网络文明建设应坚持以治理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网络空间治理既要通过立法监管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也要开展网络专项整治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环境保障。2021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开展部署了“清朗”“净网"等系列专项行动,在全网开展“大扫除”,为网络文明建设扫清障碍。另一方面,网络文明建设要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能仅仅只是被动地解决网络空间中的已有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在网络技术层面,要积极发挥网络技术在智能创作、智慧分发、数据反馈等方面的赋能作用,提升网络文明建设成效。在网络内容层面,要大力建设网络优质内容体系,以主流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建设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空间。
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要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统一,“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一方面,应推动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民的价值需求、以优质丰富的网络文化满足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广大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另一方面,应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解决不良内容泛滥、虚假信息传播等亿方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文明建设的潜在风险。
2.坚持网上和网下相融合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是双向嵌人、互融共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其一,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经验。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已久,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网络文明建设应依据具体情况充分吸收借鉴。其二,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资源。从内容上看,精神文明建设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文化等精神财富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从主体上看,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出具备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其三,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网下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卓著,可以为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强劲精神动力。因此,要统筹考虑网上网下两个场域、综合运用网上网下两种手段、整合利用网上网下两类资源,积极构筑网上网下同
心圆。
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要坚持网上和网下相融合,把握网上网下全局,形成建设合力。一方面,网下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资源,如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的理论学习资源,运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线上教育等载体,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另一方面,网络文明建设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并结合网络空间的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
3.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贯通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①。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网络文化交流,“网络空间首先是不同文明的展示平台与窗口”②;另一方面也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具体而言,其一,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贯通是推进网络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③网络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网络文明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全球网民共享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其二,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贯通是应对网络空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媒介、数字平台等对我国进行包括知识、信念、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文化输出和价值观渗透,严重危害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此背景下,网络文明建设既要致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又要积极争夺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要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贯通,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建设好网络文明。一方面,要增强中华文明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一直以来,西方大国凭借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方面的优势,向其他国家持续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使其在全球占据优势地位。鉴于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的网络传播,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合作。正如习近平指出:“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深化交流,共同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挑战。”④同时,各国在网络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4.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⑤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其一,德治与法治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体现在约束方式与调节范围、规范要求与制约程度等方面。其二,法律具有局限性。近年来,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大多是在问题倒逼下制定的,而且立法周期相对较长,这就导致法律法规不能对网络空间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作出即时回应。
新形势下,网络文明建设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既需要网络法治提供坚强保障,也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网,不断强化网络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网络空间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既是网络文明的彰显,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方式,要逐步把网络实践中认同广泛、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有限度地转化为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德润网,不断筑牢网络法治的道德根基。网络主体具备文明素养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直接关乎网络文明建设成效。要加强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引导广大网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肖峰.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项久雨,等.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4]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李一.网络社会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 王丽鸽.网络空间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7] 陈联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
[8] 张瑜.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正确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4):121-129.
[9] 宋晟,刘宏达.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22(2):31-38.
(编辑:牟世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