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文明面的三重内涵及其历史限度

作者: 周晓

[内容提要] 资本具有巨大的文明作用,这种文明作用表现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但是,资本文明以“悖论”的方式展开,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带来种种文明病症。资本文明悖论源自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价值增殖,换言之,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重提资本文明面及其历史限度,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有助于在重视资本、利用资本、驾驭资本、扬弃资本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 资本文明面;“三个有利于”;历史限度;悖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作者简介] 周晓,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化始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文明面及其历史限度。深入阐发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作用和历史限度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关系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资本文明的悖论本性与历史限度,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并不断探索扬弃资本。当前,基于马克思的视角特别是深入《资本论》及其手稿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驾驭资本”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少,重提资本文明面及其历史限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

一、资本文明面之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的文明面概括为三个有利于:“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1] 9 2 7 - 9 2 8资本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的趋势,这是资本最伟大的文明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1.简单协作与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始于简单协作。为了生产同一种商品,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劳动场所,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2] 3 7 8。简单协作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其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集中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简单协作将工人集中于同一劳动场所,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与分散式的生产相比,这种集中式的生产无疑有助于生产资料的节约,因此即使并不“协同劳动”,生产资料的节约本身就体现了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二,简单协作有助于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力。与劳动者孤立地生产相比,简单协作促进了劳动者的社会接触,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动力,引起“竞争心”和“精力振奋”,有助于提高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效率。其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协作,“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起重物、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 2] 3 7 8)”,创造了一种可以称之为“集体力”[ 2] 3 7 8的生产力。集体力不是单个工人力量的机械相加,其效果是分散的机械相加的单个工人力量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个军队的集体进攻力量产生的效果,往往优于每个士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

2.分工协作与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成为生产过程的典型形式。工场手工业产生于两种形式,一是同一资本家将不同种类的独立手工业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该产品必须经由每个工人之手,例如马车生产必须经由马具匠、铜匠、裁缝、玻璃匠、彩画匠、油漆匠等工人之手才能最终完成。在这种方式中,产品的生产会逐渐分解为各种特殊的操作,完整的生产操作由各个固定负责某种操作的局部工人联合完成。二是同一资本家将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在这种方式中,起初每个手工业者都顺序地完成制造某一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操作,如每一个制针匠都必须顺序地完成拉丝、剪断、校直、磨尖、制鼻等操作。但是,这种方式很快被分工取代,于是产品由一个要完成许多种操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转化为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的社会产品。

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分工,分工协作提高了生产力。首先,分工协作具备简单协作的一般性质,例如通过将分散的手工业者集中于同一工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节约,通过缩短产品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实现对劳动时间的节约。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分工协作使工场手工业工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关系”[ 2] 4 0 1。分工协作通过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分解了手工业活动,形成了局部工人。局部工人在工场中进行不同的分组和结合,为生产过程确立了质的划分(局部工人不同质的劳动)和量的比例(局部工人小组及人数的划分) ,“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 2] 4 2 2。具体而言,分工协作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通过局部劳动方法的完善(将注意力集中于经常重复和有限的动作上,有助于获得消耗最少力量达到预期效果的经验)、减少工作日的空隙(相较于顺序地完成整个操作,不断地从事同一种操作,能够避免时而变更位置、时而调换工具,有助于减少工作日的空隙)、为劳动过程创立科学的量的比例(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避免劳动力的浪费)等方法实现的。简而言之,与独立的手工业者相比较,局部工人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比顺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花费的时间更少,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更多,劳动生产力更高。

3.机器的应用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 2] 4 2 7也就是说,由于劳动力从简单协作到分工协作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由于劳动资料从手工业工具转变为机器,资本主义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机器最初是作为一种工具机构出现的,机器代替人使用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由于受到人的身体器官数量的限制,同一工人所能同时使用的工具数量是有限的,机器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同一工具机能同时使用的工具数量远远高于同一工人。但是,有机器不一定有机器生产,工具机只是机器生产的简单要素,只有在出现“发达的机器”(由发动机、传动机、工具机或工作机组成)的地方,才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作机。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作机数量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传动机构也跟着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置”[ 2] 4 3 4。由此,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手工业工人之间的协作转化为机器之间的协作,机器之间的协作也经历了从简单协作(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到分工协作(各个局部工作机结合进行生产)的发展。随着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出现在机器生产中,真正的机器体系取代了各个独立的机器。在机器体系中,“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 [ 2] 4 3 6,“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 2] 4 3 7,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机器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自动的机器体系”,在自动的机器体系中,人只需要从旁照料,因为工具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就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言,还是就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产品数量而言,机器大工业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资本文明面之二:“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变革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雇佣劳动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商品生产建立人与人的广泛联系,并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民族交往和文明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

1.自由劳动力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以劳动者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为前提,自由劳动力的出现体现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以前的世界是“局限于自然神化、自然崇拜、民族限制与偏见的狭隘的世界”[ 3],资本超越了这种自然共同体,以自由劳动力的出现“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4] 3 3 - 3 4,劳动者摆脱了血缘、人身依附、宗教等方面的限制,获得了独立性。就劳动的联合方式而言,相较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借由奴隶主的皮鞭、借助上帝的神谕进行的劳动联合,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联合并不依靠身体上、精神上的强制,“并不是靠强制劳动、徭役劳动、奴隶劳动而强迫实现的”[ 5] 5 9 3,而是将劳动联合建立在自由而平等的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无疑体现了极大的历史进步性,正如罗西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所言:“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在于解散任何联合,而在于以自愿的、公正的联合来代替过去时代的强制的、压制的联合。”[ 5] 5 9 3诚然,由于“生产条件是他人的财产”,这种联合仍然是“强迫的”[ 5] 5 9 3。

此外,劳动力或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联系。资本具有集中劳动力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人数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 2] 3 7 4。例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进一步集中于资本家的工厂。劳动力或工人在空间上的集中,打破了过去人与人之间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工人通过劳动联合在一起,并在劳动中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无论是简单协作中的“协同劳动”,还是分工协作中工人之间“有机的关系”,都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发展。

2. “物的联系”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资本论》中,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庞大的商品堆积”,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形式的奥秘,揭示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商品世界的拜物教体现为“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2] 8 9。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2] 9 0,这无疑是一种异化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仍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正如马克思所言:“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 5] 1 1 1因为,只有在这种物的联系的基础上才形成“人的独立性”,“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5] 1 0 7。

3.世界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趋势是( 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 ( 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 5] 3 8 8。因此,为了满足价值增殖的狂热需求,资本奔走于世界各地,不断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并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 5] 3 8 8。就生产而言,资本的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以前的生产方式,“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5] 3 8 8,并且资本具有全面占有生产的趋势,马克思将其称为“资本的传布趋势”[ 6] 1 7 4,“这种趋势就是,劳动材料和原料,以及工具,一律都由资本来生产”[ 6] 1 7 4。就流通而言,不断扩大流通范围是创造世界市场的内在要求,流通成为生产的要素,资本全面占有生产的趋势本身包含着“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 5] 3 8 8,因此,“商业在这里不再表现为在各个独立生产部门之间交换它们的多余产品的活动,而是表现为生产本身的实质上包罗一切的前提和要素”[ 5] 3 8 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