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张志建 任雯

[内容提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全过程教育引导、全覆盖舆论宣传、全方位文化熏陶、全链条保障护航,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引导广大青年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关键词] 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 张志建,法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B D J 0 0 6)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1]。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精神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好引导好广大青年实现精神生活富裕,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应在实践中生成并不断发展,坚持全过程教育引导、全覆盖舆论宣传、全方位文化熏陶、全链条保障护航,循序渐进地实现精神生活富裕。

一、以全过程的教育引导培育精神品格

教育引导是推进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实践路径,是促使优秀精神品格形成的主要方式。通过精神层面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可以在思想上认知认同中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形成对自我的价值意识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认同,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教育引导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念的培育,是实现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关键途径。

第一,家庭教育引导是基础。精神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广大青年“打底色”的首要情境和长期情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年的精神意识培养上具有核心作用,对青年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必须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2]。2 0 2 1年1 0月2 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门部署了家庭教育促进工作。家庭教育引导注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是孩子对家长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3] 1 8 4。

第二,学校教育引导是关键。青年成长的过程,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是在学校度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4] 3 2 9。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大中小学把德育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切实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 1 6 8,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内容。

第三,社会教育引导是重点。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在此意义上,社会层面的教育引导是中国青年精神面貌由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进而稳定成型的“练兵场”。换言之,社会教育是一种泛在性、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性、成长性的过程。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只有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才能真正成熟定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价值观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3] 1 6 5为此,应积极动员、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弘扬中国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将精神、价值转化为具体的现实生活,让广大青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精神、价值的力量。

二、以全覆盖的舆论宣传引航精神生活

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应发挥好舆论的潜移默化作用,不断增强中国精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航广大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依靠合力共同推动中国青年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解与认同。为此,应立足新时代、直面新变化、应对新挑战,正确认识舆论宣传在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中的重要性,以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实现舆论宣传的全覆盖,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

第一,应全面认识、深刻把握搞好舆论宣传是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都面临转轨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思想领域更加多元多样,也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杂陈、冲击,抢占思想高地和价值阵地已迫在眉睫。社会层面的转型和思想领域的多变意味着青年精神培育必然面临复杂境况,各种因素在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青年的精神生活。对此,应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多个维度进行舆论宣传,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凝魂聚力的作用,以此为社会确立价值准则,进行价值引领,在多变中保持方向,在多元中凝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的原则,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舆论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以舆论宣传引航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二,应善于借助大众媒介进行大众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实现全场域覆盖。信息化时代,必须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广泛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当前实际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这几年,我们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工作效果明显,但网上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5]广大青年是网络化时代的排头兵,直面信息化的挑战。必须积极跟进、善于利用互联网,积极打造融媒体新格局,深入研究智能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传播途径,努力搭建宣传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做好网络宣传,牢牢占据主流宣传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工作,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实现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

第三,应合理利用大众媒介的广泛性、快捷性、便捷性、丰富性特征,实现无中心化联结、无中心化传播、无主体化交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变得前所未有的直接与简单。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传播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的网络状传播结构,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产生、发布信息,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型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6]。信息的传播不仅在渠道和类型上逐渐实现多元化,而且在量上更是爆炸式增长。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赋予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与传统传播手段和方式相比较,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具有多样化特征,更能迎合青年的喜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广大青年沉溺于虚拟网络,就容易疏离客观现实,容易被网络所异化、控制。“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确立价值观念核心、注入精神力量、提供文化引领。”[ 7]当前,网络世界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可能被消解于纷繁杂多的思潮主张之中。对此,必然需要利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进行全方位的舆论宣传,消解错误思潮的影响,纠正错误的价值认知,“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 8],巩固中国青年精神生活的思想价值阵地。

三、以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提升精神境界

人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是在特定的文化熏陶之下成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9]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必须坚持走好以文化人之路,以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提升广大中国青年的精神境界。

第一,高度重视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对中国青年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准。”[ 1 0]而“任何社会所倡导和传播的思想意识形态要素,都是特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的显著作用,就突出表现在它通常以润物无声的暗示、潜移默化的感染,对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态度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也可以说,受众对于思想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从接收到认同的升华,从认知体系朝信仰体系的迈进,不仅取决于理论化的正确性,而且更主要在于正确地‘化’理论。”[ 1 1]实现精神生活富裕同样如此,如果要使它从一种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变为中国青年积极的、自觉的社会行为,就必须发挥文化的涵养功能。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文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文艺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的重要地位、作用、原则和任务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1 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4] 3 2 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对于精神培育、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青年的精神境界。

第二,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人的思想意识和奉行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在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文化的力量在于涵养人的精神品质。文化熏陶是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无形力量。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丰厚滋养。“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只有首先继承民族传统才能创新中国文化,只有学会中国话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只有领悟中国精神才能展现中国风采。”[ 1 3]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无数辉煌灿烂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思想文化高峰。从诸子百家、两汉经学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中秋团圆、九九重阳到除夕春节等,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和创造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信念、精神追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 1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国青年精神境界的重要资源,为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了丰厚滋养。

第三,积极推动文化涵育提升中国青年精神境界的丰富实践。以文化涵育精神、推动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为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提供更为富足的养分;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推广优秀文化产品,强化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培育和引导,激活并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市场,让各种文化产品成为涵养中国青年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例如优秀文化展览、优秀影片展映、重要纪念活动、经典著作阅读等,以精彩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中国青年的精神生活,让文化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和习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创新、改革和完善文化产业机制体制,利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手段、智能化平台不断培育文化新形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青年不断接受精神上的洗礼,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