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张瑜 王涵[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的反理性主义、去中心化等特征,对当代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鬼畜文化作为盛行于中国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拼贴、恶搞和戏仿等方式展现着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推崇感官至上、解构权威、情绪宣泄等,容易造成青年精神追求的矮化、价值的迷失、认知的极化。对此,应优化供给结构、更新话语体系、观照青年现实需求,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纠偏,促进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生成。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鬼畜文化;青年;价值观;纠偏
[作者简介] 张瑜,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基于微博大数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 K D B 0 0 9)的阶段性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产生于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性、中心化和同一性的反叛,是对构成西方传统哲学基础的本质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反思与解构。当前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的诸多观点对中国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流行于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简称B站)的鬼畜文化就是其典型代表。
鬼畜意指通过高频率的重复画面和声音达到一种带有喜感的抽搐效果的视频制作方式,这种由剪辑而成的富有节奏感的视频类型被称为鬼畜视频。依据B站官方分类,鬼畜视频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音MA D作品,指运用素材中人物的声音对所选音乐进行演奏;二是人力VO C A L O I D,即运用素材中人物的语言对所选歌曲进行演绎;三是鬼畜调教,指通过将素材中人物的对话进行随意拼贴与裁剪,形成新的剧情的方式来创造扭转原意或者无意义的表达。鬼畜视频作为一种单纯的调音剪辑类视频,并非天然地具有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反抗现代性的特征,但由于其自由的创作风格、基于模因的传播形式以及排他性的符号体系,逐渐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与方式,反映了部分青年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诉求。
一、嘲弄与戏谑: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鬼畜文化的表征
鬼畜文化作为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文化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最初是以小众文化的面貌出现的,其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耦合源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介的兴起。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内容生产的去中心化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移动终端的普及与短视频的兴起为鬼畜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讽刺、恶搞为内核的鬼畜文化因此得以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使这一亚文化逐渐演化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后亚文化。
1.拼贴:鬼畜文化对理性的拒斥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认为,拼贴是亚文化进行风格建构的重要方式。“拼贴”一词最初源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一书,用来描述原始人通过一种拼凑的思维方式从原有物品中创造出新的意义的过程。[ 1]英国伯明翰学派所谓的拼贴则是指亚文化在形成自身的风格时,通过将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改造,进而使其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2]鬼畜文化正是通过拼贴来实现自身生产的。用以制作鬼畜视频的原视频被称为素材,这些视频可以是广告、电视剧、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动漫、短视频乃至网络直播,通过对这些片段进行剪辑、拼接并使用视频中的音源演奏选定的背景音乐,以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如B站流行的鬼畜全明星这类视频就是指将大量的常用素材拼贴到一个视频中,通过人物、场景和内容的快速转换,为受众带来一种高强度的视听体验的创作形式。拼贴而成的视频往往会跳出原视频的叙事,在新的语境下产生新的含义。
鬼畜文化借由拼贴、挪用等形式颠覆了原视频的线性叙事和逻辑结构,其内含的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理性主义是经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性的核心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理性主义对于推翻封建制度、将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引发的一系列资源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反思理性的滥用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因此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通过对疯癫历史的梳理指出,疯癫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被权力和文化历史性地构造的,理性正是通过排斥和压抑疯癫来彰显其权威和地位,理性并非超验的、普遍性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权力紧密相连,成为一种压迫性的工具。[ 3]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通过反理性主义揭示了非理性的、边缘性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倡导接纳异质性事物,从而推动了个性解放。鬼畜文化作为一种处于边缘的青年亚文化,反对理性主义和常规叙事,创造出反直觉和反逻辑的视频效果。正是对视频片段的拼贴和挪用,使意义阐释不再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大量意义不明、逻辑语义错乱的表达成为一些青年反理性主义、建构自身的表征。
2.恶搞:鬼畜文化对中心的消弭
就表现形式和创作内核来讲,鬼畜文化属于广义的恶搞文化。2 0 0 5年自由职业者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了一部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短片因滑稽搞笑、无厘头的剧情而在网络爆红。恶搞文化自此在中国互联网逐渐兴起,涌现出诸如表情包三巨头、暴走漫画等一系列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形式。鬼畜视频为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这种载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素材,突破了以往只能从社会新闻、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撷取片段的局限性,将视野拓展到每一个活跃于互联网中的人。从早期的蓝猫配音员葛平、诸葛亮与王朗到成龙、黄晓明,再到马保国、网络主播“秀才”等,都成为了鬼畜视频的素材。根植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鬼畜文化极大地利用了网络去中心化的技术特性,W e b 2. 0时代的网络内容生产不再由专业的网站进行,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和创作,这种共同生产和意义建构的模式打破了现实社会主流与支流的分野,呈现出极强的去中心化特征,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创造了独特环境。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对构成西方传统哲学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逻各斯”一词有语言或理性的含义,以往的西方哲学强调逻各斯的优先地位,将人设定为拥有理性的、能够运用思维把握真理的主体,而将逻各斯以外的存在设定为次要的、不在场的事物。西方哲学的这一倾向使他们片面地理解其他民族和种族的文化,掩盖或者抹除多元群体的声音。德里达正是要彻底颠覆和解构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此他提出了延异( d i f f r a n c e)的思想,主张意义和真理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差异中产生的,“任何本源总是多元的:那些被认为独一的本源点必须总是依靠某些它所不是的事物来定义自己……。”[ 4]没有哪种思想和文化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因而也就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中心。鬼畜文化的去中心化倾向体现为其对社会主流和权威话语的解构,体现出亚文化反叛性的风格。
3.戏仿:鬼畜文化营造的群体狂欢
戏仿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借用以达到嘲讽、调侃、游戏目的的一种二次创作形式。与鬼畜视频常用的拼贴手法不同,戏仿主要是通过对原文本的夸张、重复以及对其部分元素的强调来凸显荒诞性。如关于成龙的“我的洗发液”鬼畜视频,对“D u a n g”这一拟声词的反复运用使洗发水广告原版所要传递的信息被改写、被戏谑。鬼畜视频的戏仿不仅体现为对单个元素的重复,还体现为对具有异质性的人物或事物进行嫁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 I换脸技术被逐渐运用于鬼畜视频的创作中,出现了换脸鬼畜,即通过将鬼畜明星的面容换到不同场景之中形成一种具有明显违和感和怪异感的视频制作方式。如游戏区主播“芜湖大司马”的面容被换到肌肉猛男、男明星甚至女主播的脸上,这和大司马招牌式的笑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主播自身具有的娱乐性,使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娱乐化了。戏仿带来的反差感,正是鬼畜文化能够吸引众多青年的重要特质。鬼畜视频越能打破观众的预期,便越能收获更多的关注与赞赏,因此鬼畜文化致力于更新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无规则的创作吸引青年的注意力。
在无规则的戏仿下,鬼畜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狂欢的游戏性不断凸显。前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狂欢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狂欢理论。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中人们抛却了种族、性别、阶级等的差异,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互动。狂欢节是对既有秩序和权威的颠覆,在其中人们通过戏谑、讽刺、滑稽的手法对权威、精英及社会规范进行批判与重构,这种颠倒的形式促进了个性解放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狂欢精神不是单纯地肯定一极否定另一极,它强调的是两极相互转化的交替与革新的循环过程。[ 5]鬼畜文化正是通过戏仿实现了严肃与荒诞、崇高与渺小、高雅与通俗的交替与转换。如鬼畜视频“郎朗上头”通过对钢琴演奏家郎朗的声音进行调音,并配合画面中头发的抖动让他唱起约德尔调,看起来滑稽又有趣。如鬼畜视频“川普(高能泪目)起风了”运用特朗普音源虚构了其卧底美国多年心系中国的故事,众多网友在评论区对这一故事进行续写,“视频—弹幕—评论”构成了群体狂欢的完整链条。又如金色大厅系列鬼畜视频则模糊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庄严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配上优雅的管弦乐器,演奏的却是《两只老虎爱跳舞》《热爱1 0 5°的你》《听我说谢谢你》等通俗类歌曲,使受众的固有认知受到冲击,进而产生一种消解权威的快感与满足,展现着青年群体特立独行的思想价值诉求。
二、解构与迷失:鬼畜文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鬼畜文化作为颇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青年亚文化,近年来因其模因效应而逐渐破圈,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与追捧。鬼畜视频传递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追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鬼畜文化在青年价值观塑造方面表现出的消极影响尤其值得关注。鬼畜文化注重感官享受,以“解构一切”的思想内核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借由空耳、谐音等方式宣泄情绪,传递负面信息,使一些青年人陷入价值陷阱之中,造成青年价值观塑造隐患。
1.感官至上造成青年精神矮化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传播媒介由印刷业到电视的转变使理性、逻辑和秩序被肤浅与碎片化的娱乐式公共话语所取代,这一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6]鬼畜文化对网络素材进行的拼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使信息传递不仅是浅显的、转瞬即逝的,而且是无逻辑的。鬼畜视频由许多“梗”构成,“梗”作为一种模因( m e m e)往往能够因其高度的感官刺激性在短时间内呈病毒式传播。这类片段或语句本身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但经由互联网进行二次加工后则可以关联诸多不同的含义。鬼畜视频通过“梗”的密集呈现为受众带来集中的、强烈的感官快乐,为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追捧和喜爱。但是,强烈的感官刺激容易使青年陷入泛娱乐主义的陷阱之中。鬼畜视频中的“热梗”往往只能持续较短时间,青年们看似在进行主动的娱乐选择,实际上则在被动地追赶“热梗”中丧失了自身的批判精神和主体性。由于视频制作者的收益往往与播放量、点赞量等数据挂钩,基于心理认同感和融入亚文化圈层需要的青年群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劳工。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感性的娱乐方式是必要的,它能为青年群体在高度内卷化和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提供情绪释放的“减压阀”,纾解精神压力。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鬼畜文化则存在导向泛娱乐化的风险,其通过对理性、对本质的过度消解使青年沉溺于感官快乐,以“娱乐至上”的心态面对人生,将青年群体的精神追求矮化为感官享乐。
2.解构权威致使青年价值迷失
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的抵抗一直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去中心化主张则契合了这一点,二者的交融更构成了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消解。鬼畜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青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满足了青年们对抗权威、彰显自身存在感的价值诉求。鬼畜文化主张的“万物皆可鬼畜”的理念展现了鲜明的去中心化特征,其恶搞形式本身就带有对权威事物的解构和嘲弄。以爱国主义为例,对网络中的“小粉红”群体,鬼畜视频的制作者往往持批判态度,但这种批判并非基于严肃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论证,而是将其言论进行颠倒、嘲弄,进而达到戏谑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被鬼畜视频置换为盲目的、不理智的代名词。诚然,在中国互联网中涌现的诸多思潮存在盲目性和自发性,但应该辩证地看待其发展历程。青年群体正处于融入社会、实现价值追求的关键时期,过高的学业生活压力、过大的理想和现实差距以及对于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很容易使他们对主流话语产生排斥,渴望寻求自身的发声渠道。鬼畜视频为青年群体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渠道,但也存在“解构一切”“只破不立”以及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问题。在资本和娱乐化的外衣遮蔽之下,鬼畜文化很容易被操控为解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共同价值基础的工具,使青年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臼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