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作者: 刘伟兵[内容提要] 泛娱乐化现象是在资本增殖逻辑推动下,以技术手段将个体的剩余劳动时间以娱乐的方式纳入资本总体生产之中所形成的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相对抗的现代文化景观。泛娱乐化现象在价值观念生成、传播、认同的全链条各环节之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造成了价值观念侵蚀、价值观念传播的封闭化、错误思潮认同等问题。立足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从驾驭资本逻辑、规范算法技术应用、加强主流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
[关键词] 资本;泛娱乐化;意识形态;算法技术;剩余劳动时间
[作者简介] 刘伟兵,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C K S 0 5 3)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泛娱乐化成为生活中一个显著的现象,甚至多次被《人民论坛》纳入国内十大社会思潮。娱乐圈的新闻长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饭圈”现象屡禁不止,并日益从娱乐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一些青年日常生活中沉迷于网络直播、追星、网络游戏、剧本杀、桌游等娱乐活动,娱乐成为其生活的主要内容。娱乐正超出其自身的建构边界,以娱乐化的方式重构了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思维、生活习惯、叙事方式等。而这一现象在2 0世纪8 0年代的欧美国家也曾出现,并被称为“娱乐至死”的文化景观。“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1]可见,在中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了泛娱乐化的现象,泛娱乐化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学界围绕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多维研究,并形成了诸多共识。泛娱乐化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的推动,并因算法技术的介入与影响,成为一些社会思潮滋生的温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这关系到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精神富裕的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等。
一、现代社会中泛娱乐化现象的表征、生成机理与本质
当前学界对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大多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思潮,但是这一界定较为单维化,不利于泛娱乐化现象研究的深化。事实上,泛娱乐化现象绝不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是深刻影响人们叙事方式、思维逻辑、生活习惯的现代性现象。泛娱乐化现象,不仅影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渗透于精神生产方式之中,占据人们的剩余劳动时间,以虚假需要的生产遮蔽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因此,对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既要明晰其表征,还要由表及里,深入把握其生成机理,揭示其本质,进而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1.泛娱乐化现象表征
泛娱乐化现象包括“娱乐”“泛”和“化”三个方面。首先,娱乐本身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是在人类生产力进步情况下,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以及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人们能够在剩余劳动时间里享有闲暇,并在占有剩余劳动也就是财富的基础上进行娱乐活动。历史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及闲暇,从而才具有了享有各种节假日和娱乐活动的可能。“只有生活必需品全部齐备之后,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 2]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娱乐具有了更加多样的形式,不仅传统的旅行、文玩、音乐、绘画、体育等项目有了更加现代的表现形式,还出现了电子游戏、电视剧、电影等娱乐内容。娱乐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是当下文化繁荣、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体现。“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作为必要的基础。”[ 3] 2 1 5
其次,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意味着娱乐超越了自身的建构性功能,“越界”至严肃性领域。我们批判泛娱乐化现象,并不是批判娱乐大众化现象。不同领域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价值传播,是娱乐的建构性功能的重要体现。泛娱乐化现象的泛,主要指娱乐的建构性功能异化为唯一标准,以及娱乐泛化入人类的崇高领域,弱化矮化崇高,消弭崇高,成为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评价标准。这就意味着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调侃、戏谑,甚至可以以快乐作为评判事物和实践活动的标准。这必将遮蔽事物的价值多样性。而娱乐泛化入人类的崇高领域,则是指以娱乐性遮蔽事物的崇高性。崇高是“那通过自己对感官利害的抵抗而直接令人喜欢的东西”[ 4]。人们正是通过面对崇高,在想象力的极限中感知自身的渺小,进而产生追求崇高的动力。而当娱乐泛化入崇高领域,本应人类自省的领域就被简单的愉悦遮蔽了,进而也就使人们失去了追求崇高的可能。
最后,泛娱乐化的“化”,特指娱乐渗透入其他领域的过程。娱乐对其他领域的渗透,主要表现为叙事方式、思维逻辑、生活习惯的娱乐化。叙事方式的娱乐化,是指人们用玩笑、戏谑的方式表达。这一方式是对崇高的话语解构,破坏了事物的崇高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用编段子、顺口溜的方式造谣、编排革命英雄就属于这种类型。思维逻辑的娱乐化,是指人们以娱乐作为思考、评价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标准,导致生活实践的娱乐化,即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追求一种即时的愉悦,导致短时的愉悦遮蔽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成为泛娱乐化生活实践的主基调。
2.泛娱乐化现象的生成机理
泛娱乐化是资本运行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逻辑渗透的产物,也只可能出现在生产力发展后的现代社会。所以,对泛娱乐化的把握,要深入其生成机理,尤其需要深刻分析娱乐是如何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泛化的。
在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私有的时代,娱乐是劳动剩余的产物。因为此时的劳动,尚未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人们能够真正占有的是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娱乐是人们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在剩余劳动的物质积累基础上的闲暇活动,具有实现自我发展的功能。
但是资本通过将剩余劳动时间纳入其总体生产环节的方式,使娱乐的生产与再生产遵循资本逻辑。因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 5] 2 5 1,资本的总体生产环节是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总体运动。“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6] 4 0剩余劳动时间被纳入生产环节,意味着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还要从事生产,抑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转化为一种生产劳动。就前者而言,主要表现为加班,就后者而言,则是有些娱乐活动被纳入生产劳动。某些娱乐活动一旦成为生产劳动,就意味着这些娱乐活动不再是依据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发展的劳动形式,而是成为资本增殖的艺术生产。“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6] 5 1
在分配环节,娱乐的剩余劳动时间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不同去向中进行分配。当娱乐的剩余劳动时间被分配为生产资料时,就是娱乐的再生产。这一进程是娱乐在资本逻辑下不断扩大再生产,实现泛化的重要环节。而娱乐的剩余劳动时间被分配为生活资料时,则会出现不同行业、不同阶级、不同国家的分配差异。这就生成了泛娱乐化的结构性特征,一些行业、一些阶级或者群体、一些国家享受更多的娱乐剩余劳动时间,为娱乐泛化提供了可能。
在交换环节,交换推进了泛娱乐化的意识形态生成。交换是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交换在形式上的平等加强了交换活动中个体的自主意识。因为每一次交换,个体都会认为是自己自主决定的结果,从而自主地为交换带来的结果找到合法性。泛娱乐化在交换的形式平等下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以颠倒的关系遮蔽了资本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时间的“窃取”。
在消费环节,消费推进了泛娱乐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变革。对资本而言,产品在生产出来后必须进入消费环节,完成资本增殖的闭环。资本会在生产与再生产的进程中扩大消费:“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6] 3 8 8这一过程使娱乐产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娱乐的消费范围越来越广,娱乐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推进了娱乐的泛化。总之,在资本的推动下,娱乐活动被大量生产、娱乐时间被差异化分配、娱乐产品被大量消费,进而生成了泛娱乐化现象。
3.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
对泛娱乐化现象生成机理的讨论,事实上已经触及其本质。泛娱乐化现象是资本在增殖过程中将本应用来自由全面发展的剩余劳动时间纳入娱乐生产、消费环节,进而在资本增殖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张力中建构的现代娱乐文化景观。
为何说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是资本逻辑历史生成过程中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娱乐化应用?因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作为必要的基础”[ 3] 2 1 5。而且“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7]。资本正是通过对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娱乐化应用,在时间结构上生成了现代社会所独有的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化现象是资本将发展的剩余劳动时间以娱乐化应用的方式卷入资本增殖的过程,从而生成的独有的现代性“文明病”。因此,泛娱乐化现象并非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资本对人的时间的娱乐化应用,是资本增殖逻辑渗透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时间结构所形成的独有的现代文化景观。
当认识到泛娱乐化现象作为资本增殖对剩余劳动时间娱乐化应用的本质之时,事实上也就把握住了现代社会里资本增殖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对抗性矛盾。资本追求的是剩余价值,当剩余劳动时间能够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之一时,资本就会必然地渗透入人们的闲暇领域,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直接对抗。“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因素,并且因此也是紧缺品:因为时间的赢得可以全部直接转换为生存必需的(特别的)收益,因而时间在现代的经济体系中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变为金钱和(发展过程、生产过程和周转过程的)加速,因此也就成为卓越的竞争因素。”[ 8]资本增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对抗性矛盾,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展开,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而泛娱乐化是其直接的表现形式。
二、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作为现代性文化景观的泛娱乐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最为直接。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尚未走上工作岗位,不存在生产的劳动时间,其生活时间由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组成,更容易在消费环节中促成资本增殖闭环,因而也就成为泛娱乐化的主要受众。只要大学生群体有消费需要,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娱乐活动,进而就必然会受到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此外,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决定着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9]因此,探究泛娱乐化现象在价值观念生成、传播、认同的全链条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就成为当务之急。
1 .泛娱乐化现象在价值观念生成环节对大学生的影响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0]泛娱乐化现象正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话语方式、生活实践,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念的。
首先,泛娱乐化现象以感性的娱乐思维遮蔽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弱化了个体价值观念生成的思辨能力。作为一种抽象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包含着个体的逻辑思维加工与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建立在个体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包括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等。而泛娱乐化现象使大学生群体热衷于以感性的娱乐思维来看待事物、进行价值评价与选择,即用快乐与不快乐代替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三观跟着五官跑”的价值评判现象正是娱乐思维遮蔽其逻辑思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