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构成要素、具体形式与功能实现
作者: 石海兵[内容提要] 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科学构建和实施常态化机制,是推动培育和践行工作常态化,增强实效性和长效性的必然要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微观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中观层面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基本要素、要素间的基本关系、运行动力以及运行条件(制度规范) ,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状况及其联系。从“基础、核心、辅助”三个层次把握这些要素的联结和运行方式,可以构建十个各具功能,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交叉的二级机制。常态化机制的功能,需要基于其各自的功能定位,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推进机制运行和功能实现的着力点。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要素;结构;功能
[作者简介] 石海兵,法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1 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1 7 B K S 1 1 2)的阶段性成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是指培育和践行工作趋于稳定、规范的动态过程。但在实践中,各种非常态化现象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常态化的实现[ 1],因此应构建并形成一套科学、务实、高效的培育和践行机制,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机制,以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切实增强其实效性和长效性。这对于巩固新时代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成果,在新征程上推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有较多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路径,以及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具体机制等,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还鲜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本文拟探究这一机制的构成要素、形式和功能实现。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
机制是由构成事物的各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一个事物有什么样的基本要素,就可以建构什么样的机制。基本要素是常态化机制建构的主要抓手,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机制的构成要素,从相关机制“自然”形成的角度看,往往会比较缓慢或不够系统和完善;从主动建构的角度看,则会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机制的构成要素,一些学者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合力、心理认同、价值交往、教育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2]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厘清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对构成要素的分析阐释也不够深入。正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和要求一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持续抓、反复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工作。常态化机制所包括和涉及的要素不仅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从机制的基本特点、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性和社会实践发展状况等方面综合考量,进而明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尝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尤其是微观和中观层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微观构成要素
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是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体自身诸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内在发展规律或规则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和外在转化、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功能有效发挥的主体思想和行为等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等。这里的主体既包括承担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施主体,也包括参与培育和践行的参与主体。
1.主体的思想观念
主体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既有观念及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经过内在思想矛盾运动形成的新观念。既有观念往往对人们的行为、相关工作机制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当某项制度的推行或者某项工作的开展与人们的既有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就会自发地倾向于回避这一制度或工作,有时甚至会在既有观念的驱使下突破相关制度的约束或拒绝相关工作。这会影响具体工作的推进,也会阻碍相关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
2.主体的情感态度
主体的情感态度是指人们按照一定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和心理倾向。情感态度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是影响工作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有没有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与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如果人们喜爱某一活动,就会积极主动参与这一活动,反之,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作用方式、运行方式进行理解、评价,形成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工作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3.主体的行为习惯
主体的行为习惯是主体的行为和习惯的总称,是指个体长期的、一贯的,不需要监督的自觉或自动的行为,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它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但人们原有行为习惯所具有的惯性、惰性以及行为定式,往往可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创新性活动相冲突,不利于机制的形成与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培育和践行的效果。
4.主体的利益需求
主体的利益需求主要指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可以细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以及随着时间、环境变化出现的需求变化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当一种制度或者一项活动不能满足,甚至妨碍人们去实现其需求时,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或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自发抵制的局面,该项制度或活动就可能会成为“摆设”,制度效能、活动效果难以彰显,更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诉求,而且每一个价值观念都可能包含了多重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个价值观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 4]但如果这些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培育和践行活动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就可能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或构建有效推进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相关机制。
(二)中观构成要素
中观层面的要素是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对微观层面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方法等产生影响,对培育和践行活动顺利展开、持续推进具有关键作用的活动要素以及活动要素间的关系、运行动力与条件(制度规范)。这些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实现的中介和桥梁,也是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关键。
1 .基本要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是指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的相关要素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并通过规律性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整个系统的结构性生成、运行与功能发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过程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施主体、客体(参与主体)、介体和环境等。实施主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培育和践行活动的主体,如各级党政部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承担领导作用和领导责任,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负责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化、制度化进程,同时动员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并且建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科学的职责分工,保证上下互动的良性关系。[ 5]客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参与者、接受者,是实施主体的作用对象。客体具有社会全员性的特点,也是最为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介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使实施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发生作用的中介,主要包括培育和践行活动的目标、内容、载体和方法等。环境是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及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2 .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要素组成结构,结构产生功能,功能反映关系。”[ 6]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结合,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以准确把握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将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要素是必然要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实施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和优化环境,主导和支配客体与介体,具有决定性作用;客体发挥主动作用,客体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活动的最终成效;介体具有纽带作用,对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尤其是对恰当载体和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建立起主体、客体及环境间的有效联系;环境状况对人的价值观形成以及培育和践行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对环境的优化利用、有效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实现培育和践行活动中主体、客体、介体的良性互动。
3 .运行动力
运行动力是培育和践行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并实现常态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重要构成要素。有学者将个体的心力、组织的推力、环境的涵育力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动力源。[ 7]事实上,这也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运行动力。个体的心力强调的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产生的精神动力。在培育和践行活动中,个体尤其是作为实施主体的个体的“敬业”程度,或者说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育和践行活动能否开展、以何种方式开展、取得何种成效。组织的推力主要指实施主体中的机构和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发挥的推动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5],实际上就是强调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尤其是党政群团组织的主动力、响应力、协调力、助推力等。环境的涵育力“指的就是人化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以涵养化育的方式,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以及现时或远期的作用力”[ 7]。
4 .运行条件
科学化的制度规范是机制正常运行的条件和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必须着眼于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严格的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评判、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
事。”[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保障,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广培育和践行的要求与有效做法。制度规范建设必须注重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保障,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
(三)宏观构成要素
宏观构成要素是指在更大系统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产生影响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或运行方式,主要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状况,以及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它反映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间联结、运行的规律、状况和方式的整体状态,是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并发挥其作用的宏观层面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其必然要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联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常态化的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其作为社会子系统还会与其他社会系统,如经济业务工作系统、文化教育工作系统、行政管理工作系统、人们的日常生活系统等,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联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构建,在重点把握微观要素和中观要素的同时,还应将相关宏观要素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