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目标指向与实践要求
作者: 刘伟[内容提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凝聚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目标指向,要聚焦思想认识、精神意志、实践力量,凝聚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磅礴向上的中国力量。意识形态引领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牵引领航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目标指向,要立足基础、进阶、长远的目标愿景,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航多样社会思潮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协同并进的过程,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的提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揭示现象—力透本质—辨明道理”的理路出发,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现实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答思想困惑的能力,是激发其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目标指向;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 刘伟,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及其中国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F K S B 0 2 2)、2 0 2 2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2 E K S 0 0 4)的阶段性成果。
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进而确立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 4 4深化推进,是我们党基于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下全力推进民族复兴战略全局所作出的战略决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贯彻这一战略认识,“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 1] 4 4,促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1] 4 6。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2] 4 3这是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战略选择,其必然性在于我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外部形势更加严峻,社会主要矛盾与世界发展格局交织变化凸显竞争态势升级;其必要性在于开放社会发展进程中冲突性思想增多,意识形态风险发生频率增加、战斗性升级,必须“建设具有更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3],以凝聚发展共识和斗争意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精神根基与力量支撑。一言以蔽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准确深入地理解新时代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目标指向,系统把握二者和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与根本立足点,进而抓住当前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前提和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目标指向
所谓意识形态凝聚力,表征的是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其作用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体现出“从弱到强”的集合性思维路径,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精神意志和奋斗追求,整合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劲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凝聚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精神意志和奋斗追求,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并实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其必要性在于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考验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唯有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广泛社会共识,不断积蓄和壮大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力量,方能有效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取新的伟大胜利。因此,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就要立足凝聚思想共识、精神意志和中国力量的目标,夯实全体社会成员同向同行的思想基础,提振全体社会成员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汇集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向上的实践伟力。
1 .凝聚思想共识,夯实社会成员同向同行的思想基础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在思想认知层面的目标指向,就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社会成员同向同行的思想共识的能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如果说有什么事业可以将亿万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4]“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追求,是全党全国人民最大的思想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 2 7 - 2 8然而,这也意味着离民族复兴目标越近,我们面对的内外阻滞力越强,国家发展的任务加重、挑战升级,敌对势力攻击抹黑中国、企图迟滞甚至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攻势加剧,使一些人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忧心忡忡。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要求进一步凝聚两个方面的思想共识,以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同向同行的思想基础。
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共识。道路决定团结奋斗的方向,以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必须明确的前提共识。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党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当前,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共识,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深入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比较优势、实践超越、内生动力,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现实基础、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光明的发展前景。通过彰显事实的意识形态阐释,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实的物质基础、突出的制度优势、英明的战略策略、奋进的精神意志,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两个确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共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1] 2 6,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全党意志,是民心所向。坚持“两个确立”,可以说是在世界变局和战略全局交织下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最有效方式。“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6],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就要加强全党的思想建设,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2] 6 5的战略举措,促进党员干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使其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两个维护”这个最高政治原则,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使其成为人民的“精神武器”[ 7] 1 7。我们要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众化阐释和传播,通过深入广泛的基层宣讲、社会动员和组织宣传,运用与时俱进的手段、形式和话语,使党的意志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促进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自觉地投身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奋斗征程中。
2 .凝聚精神意志,提振社会成员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精神意志层面的目标指向,就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涵育和提振社会成员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 2] 2 7,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归结起来,就是要增强人民在新形势下的斗争气魄。新征程上的发展目标伟大且任务艰巨,面临着内外部严峻复杂形势,如何克服外部唱衰中国的舆论扰乱党心民心,如何消解一些人对党和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更好地凝聚广大人民迎难而上、乐观奋进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大有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民族立魂”的作用,凝聚社会成员的斗争气魄,鼓舞社会成员的昂扬斗志。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增长,这些气魄的生成与强化,以国家的强盛为根基,但也时时需要来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内蕴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营养,需要久久为功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滋养,使广大社会成员展现出更加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风貌。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舞人民的斗争志气。新时代人民的斗争志气所指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勇气。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深刻改变时代发展方向的宝贵经验。当前,仍须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的深刻认识,增进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与“强起来”奋斗征程同向同行的精神感召,凝聚人民群众对党的初心使命的体悟,提振人民群众破解发展难题的勇气和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决心。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舞人民的斗争骨气。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史启示我们,每逢强敌环伺时,个人的铮铮铁骨以集体的形式聚合,升华为人民整体的骨气、民族的骨气、国家的骨气,中华民族总会积聚起发奋图强的斗争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通过深化对社会成员的历史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人民群众经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凝聚的斗争骨气将愈发刚强不屈。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舞人民的斗争底气。人民的斗争底气来自于历史自信,也来自于发展自信。塑造历史自信,要以多样化的方式不断深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绩的宣传阐释,用党的非凡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创造鼓舞斗志,增强人民的斗争底气,使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强化发展自信,需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巩固和扩大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宣传阐释成果,向人民阐释好传播好强国征程的远大前途和战略条件,廓清“把形势说得一片漆黑”的思想误区,使人民理直气壮地与唱衰中国的言论作斗争,凝聚和激励最广大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振奋人民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士气。
3 .凝聚中国力量,汇聚社会成员团结向上的实践伟力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在实践力量层面的目标指向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中国力量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增强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积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2] 2 6 - 2 7。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言:“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8]新征程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至关重要的实践落脚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阶层凝聚在党的周围,汇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强大合力,在历史变局中稳步推进伟大而艰巨的民族复兴事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立足凝聚更广大社会成员的目标,充分发挥三个方面力量汇聚功能。
汇聚党内团结向上的力量,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保证。党的团结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党内团结既要求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又强调常态化的政治引领。通过深化全党的集体学习和集中教育活动,以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召和影响广大党员干部,以常态化的政治训练培育优秀干部队伍,这是“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6 4的重要路径。
汇聚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向上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广大领导干部如何扎根人民而团结人民是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深入走进各级党组和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中,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确保各战线各部门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使每个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真正发挥服务人民、团结人民的作用。以群众意识引领群众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方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