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动力与进路

作者: 冉金昊 张毅翔

[内容提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人类迈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A I G C时代的现实境遇,牢牢把握创新实践的辩证性、能动性、对象性特征,抢抓技术发展浪潮中的新机遇。外部规律、人的需要、矛盾运动分别是推动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牵引动能、内在动机和根本动力。应以辩证思维推动人机和谐共生、以战略思维铺设I E d u G P T基座、以创新思维挖掘智能力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资源和生态三方面着力,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祛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冉金昊,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毅翔,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历史基础、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A Z D 0 6 7)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 G e n e r a t i v e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G A I)及其产品迅猛迭代,最新大语言模型G P T - 4涌现出了高阶思维链( C h a i n o f T h o u g h t, C o T)及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大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数字内容创造力,实现了由单文本到多模态的跨越,人类由此从专业生成内容(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y G e n e r a t e d C o n t e n t, P G C)和用户生成内容( U s e r G e n e r a t e d C o n t e n t, U G C)时代迈向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i g e n c e G e n e r a t e d C o n t e n t,A I G C)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1] 1 6 6。我国政府更是将“人工智能+”行动[ 2]纳入《2 0 2 4年政府工作报告》,力求“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 3]。人工智能的运用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此,在整体上把握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深入探究其动力和进路,既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适应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回答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深度融合的理论诉求。

一、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

自G P T - 4、S o r a诞生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便基于超大规模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在语意聚合、图像拟合等跨模态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智能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现实的人的精神需要展开的,这规定着其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一定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形式和行为样式高度适配,以在创新发展中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从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1.辩证性:人机协同下的知识生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思维回应概率计算知识存在的拟合失真问题。人工智能学习并模仿人的写作能力来自大语言模型( L a r g e L a n g u a g e M o d e l, L LM) ,它基于群体海量的语料信息展开预训练,遵循着概率分布与反馈调节的底层拟合逻辑。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内容,但它借助分布式人机协同程序,在“0”或“1”的机械主义对立中寻找学习规律,生成了独具创造性和启发意义的多模态内容。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过程,始于人对语料基座模型单向度的预训练,经由语义泛化的“提纯”工序,初步实现了简单的人机问答,并凭借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L e a r n i n g f r o m H u m a n

F e e d b a c k, R LH F)技术,达到了人机自由交互。可见,这种知识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人机协同的“集体生产系统”,离不开人的辩证否定思维,属于概率计算知识,由此“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4]。作为政治性与思想性交织的特殊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按照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展开。讨论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必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的规定性,用代表一定阶级的“特殊精神”[ 5]来武装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者辩证地看待概率计算知识,克服人机协同知识生产的“虚假意识”与“拟合失真”问题,正确回应受教育者的多元化精神需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性的方式扬弃A I G C时代人机协同下的知识生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6] 5 9 1。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丰富发展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深植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当A I G C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呈现出新变化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新变化进行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7] 2 9 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扬弃各类技术手段的应用场景,这是其取得的基本经验之一,特别“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8]。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契机总是在被动地卷入新生产力引发的旧秩序变革中呈现出来的, A I G C时代人机协同下的知识生产一经诞生,就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向度提出了挑战。面向人机协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教育者应接纳概率计算知识的存在事实,摒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异化风险[ 9],力戒“0”或“1”的机械唯物主义惯性思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扬弃A I G C时代人机协同下的知识生产,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2.能动性:教育双方主导人机交互

第一,教育者发挥能动性自觉承担教育主导者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1 0]讶异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与内容创作领域的“魔力”,教育者秉持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时、实时和适时的信息递送功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在物理、信息及社会空间中的叙事痛点和传播堵点,从“泛在化”的人机交互处着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环节,激活事物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流程、整体性的社会化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有效发挥人机交互的信息传播“低时延”优势,塑造出与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的精神生产活动方面,还体现在恪守基本的科技伦理道德,时刻反思人机双向互构界限,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专业价值认同,防范化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在A I G C时代,教育者应通盘考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施以能动改造,用深厚的人文价值关怀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角色。

第二,受教育者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自我教育实践。伴随A I G C时代大语言模型参数的指数级扩张,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机交互产品具备了拟人的自然对话及语义理解能力,能够实时回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关切,提供带有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过程,激活受教育者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一方面,与大模型进行人机交互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作为具有传播意识形态功能的技术形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只要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场,以教育者为信息传播中心的直接交互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转变为信息去中心化传播的间接交互关系,使受教育者逐渐习惯在人机对话问答中追问自我意义、反思自我行为、完成自我超越,从而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与大模型进行人机交互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大模型支持一对一的问答交流,允许受教育者随时提出个性化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问题,并能够依托负反馈调节方式,持续优化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这种分众化人机交互方式既回应了受教育者具有特殊性的个人精神需求,又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能够促使其逐渐扬弃原有认知体系中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接受并认同大模型所传导的价值理念。

3.对象性:人类劳动的对象化产物

第一,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观照并表征着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然没有直接孕育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但他在《资本论》中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机器”和“机器体系”,认为二者所承载的技术属性能够将一定事物的内部要素再加工,使新事物的效力大于原有要素的简单相加。在A I G C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并整体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无差别抽象劳动,但仍未超越人的对象性活动范畴。毋庸讳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 1 1],运用比特符号重塑着教育双方的社会关系,实质上则为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于人的对象性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产物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对象成为他自身”[ 1 2],由此形成了一种始终处于非静止状态的对象性关系。在这种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同它自身的技术属性实现了最大限度协调,教育主体也在同教育客体的动态交互关系中,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第二,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确证并拓展着教育者自身的本质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凭空产生,它同机器在本质上并无其他更多的差别,均为人类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对象化产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 3],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有着近乎无限的内容创作力、开放的语义理解力和精准的知识供给力,看似脱离了人脑的能动加工过程,但它只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载体,是现实的人将智力思维和知识积累外化到技术体系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类本质的对象化,于物的功能发挥及效用实现过程中,再次确证并拓展了人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特殊实践活动,与人类在机器中彰显本质力量相似,教育者不仅在改造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确证着最基本的对象性关系,更在促进受教育者迈向全面发展的创造性进程中拓展着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6] 5 0 - 5 1,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了弱智能的技术窠臼,展现出强智能的拟人化思维,将持续深化教育者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反思和表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机交互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创新发展,确证并拓展教育者的本质力量。

二、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A I G C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承载着人类外化的本质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也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在内生矛盾驱动和外部环境牵引的双重作用下,为更好地观照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作出系统性调适,以增进育人实效。

1 .牵引动能:顺应教育载体创新和环境发展规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同频共振并不断超越外部环境的束缚。环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塑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结构。正如恩格斯在阐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时指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1 4],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判断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7] 5 4 5。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会随着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并将外部环境系统作为自身实践的改造对象,以此适应并不断超越环境的束缚。这就是说, A I G C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积极适应人机交互的学习态势,更要克服由人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消解问题,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被简单庸俗地泛化滥用,运用创新思维主动求变,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超越外部系统的客观局限性,有效纾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