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作者: 石书臣 闵雪[内容提要] 新时代美好生活生动刻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伟大飞跃。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判断和把握的结果,是对小康社会延续发展与迭代升级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从理论依据看,现实的人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内驱动力,人的实践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现实条件;从实践路径看,实现美好生活,应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以协调发展开创新格局,以绿色发展绘就新景象,以开放发展开拓新空间,以共享发展激发“新活力”。
[关键词] 新时代;美好生活;历史逻辑;理论依据;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石书臣,法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闵雪,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1 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语言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 1 9 B K S 1 0 2)的阶段性成果。
美好生活作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重要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彰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2 2。新时代美好生活,既不是对传统生活叙事形式的简单照搬与重组,也不是对西方现代社会样态的临摹与刻画,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奋斗目标。梳理新时代美好生活理念的历史逻辑,探赜美好生活实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推动新时代美好生活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终是人们的目标。“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 2]研究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对其历史逻辑的梳理与把握。历史地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提出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具体而言,它是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在统筹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新指向,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和把握的结果,是小康社会延续发展与迭代升级的产物,也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
1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对小康社会延续发展与迭代升级的产物
“新时代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后来在《礼记·礼运》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被视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反映了中国古代智者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朴素追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现代化建设目标时首次使用“小康之家”一词,并在党的十二大与十三大上,明确了“小康”的要求,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3] 9 1。此后,“小康”经历了从理论构想到实践探索,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六大上,中国共产党分别从物质、政治、社会、精神生活等多维视角提出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布局,这极大地丰富了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盼望实现理想社会的热切回应,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0 1 2年1 1月1 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 1 6 4自此,在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作为现代生活的顶层设计,美好生活不是着眼于纯粹“思辨”的理论构思,而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现实,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发展性需要的科学认识与正确把握,体现了对小康社会的延续发展与迭代升级。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需求的满足,既凸显了个体发展的价值性与丰富性,也深刻彰显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2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美好生活”概念提出的重要历史背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体现为“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张力。从历史来看,党的八大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4 6 0,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 1 1 3 - 1 1 4。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是社会主要任务确立的根本依据,当它出现变化时,社会主要任务和各项工作安排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厘定,凸显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社会内部各要素调整与重塑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使得人民群众在满足了一般性的生存需求之后,开始对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保障个人发展的多重权利,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基于此,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阐释,准确概括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型与升级。
新时代美好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物质领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4] 9 - 1 0。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层面,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数字智能等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在政治层面,创造更加廉洁透明、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活,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集中转化;在社会层面,聚焦社会现实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与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在文化层面,立足时代,贴近群众,通过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推动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生态层面,守好生态保护红线,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创建绿色健康、环保低碳的美好生活环境。这一系列变化,深刻展示了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殷切期盼和热切需求,充分反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知正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
3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和把握的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分工和交往的扩大,世界各民族之间在地域上的原始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人类社会开始由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向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深化演进,不仅深刻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要想实现美好生活就必须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此而言,美好生活的实现,既要依靠共同体的发展繁荣来保障,还要在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指导。
新时代背景下,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和战略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认同与共识为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逻辑起点。这既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情怀,也赋予了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7]。美好生活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和政治话语,旨在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人类社会样态的整体性变革进程中,既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如果说“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华民族追求长远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目标的话,那么“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和理念就展示出中国对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荣辱与共的崇高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发展走向,彰显了民族特性与全球视野的深度融合。正所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8] 5 6 9。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构起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和精神的国际话语体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有利于造福世界人民,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提出,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现实的人”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人的需要,消灭分工、剥削与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这是他们毕生的奋斗目标。因此,新时代美好生活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理论依据,将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人的实践分别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内驱动力与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鲜活表达与生动阐发。
1 .现实的人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9] 5 1 9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过去唯心主义哲学跳脱出人的生命存在,在意识层面勾勒虚幻的美好生活愿景的做法,通过对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分析,认为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处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真实的生命个体,确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性与现实性,从而破除了旧哲学在彼岸世界建构人类美好生活的虚假幻象,勾勒出美好生活的此岸性,明确了人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与虚幻的人,是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自觉参与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物。“只有立足于考察现实的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我们才能认识人自身,才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内涵。”[ 1 0]在探究人的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人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中予以考察,认为人既非脱离实践的自然的人,也非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人,只有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认识人的本质属性,进而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在实践中完成向自由的人的过渡,最终实现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念创新,不是纯粹理念层面的虚幻构想,而是跳出旧哲学抽象人的窠臼,立足现实的人,把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向。因此,新时代美好生活不是将人视作固定、假设、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将人的道德、情感、需要统一于现实世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让个人在自由状态下建构美好生活。
2 .人的需要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内驱动力
对于现实的人而言,其需要集中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人有什么样的需要,以及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获得满足,归根结底都受制和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9] 5 3 1。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然而,物质生产活动并非人所固有的先验设定,人从动物的自发性生存开始向自觉的社会生产转变时,便开始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当人对自己现实力量的形塑达到对自我的超越时,人们的需要便随着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愈发丰富与全面,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层面的基础上,延展至关注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精神层面。至此,人的社会关系日臻完善,活动能力日渐提升,需要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为实现人的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之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9] 5 3 1 - 5 3 2。“需要—生产—新需要—新生产”的动态发展过程,生动体现出人的需要的持续性与无限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