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的立德树人意蕴
作者: 安丽梅[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以培育个体品德为基点、以厚植家族伦理为基石、以坚定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立德树人教化理念,形成了家训目标德育化、家训主体层次化、家训内容伦理化、家训方式生活化的历史智慧。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借鉴传统家训立德树人历史智慧,就需要明确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内涵,实施科学家教,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关键词] 传统家训;立德树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作者简介] 安丽梅,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 C K S 0 1 7)的阶段性成果。
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具有治理家庭、教育子女、维系社会稳定等重要的教化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形成了以进德修业为核心内容的家训教化传统。传统家训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德育,在历史演进中逐渐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教化理念,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智慧,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
一、传统家训立德树人的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崇德向善的人文传统。在国家治理中主张“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训教化在我国古代社会教化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礼记·大学》认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平民皆重视家训教化。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秉持修齐治平的传统人生图式,以培养循礼守法的君子人格、形成注重人情和义理的差序化的人伦秩序、厚植精忠报国的政治伦理为目标,在历史演进中逐渐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教化理念。
1 .传统家训以培育个体品德为基点,彰显人的道德自主性
传统家训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为依循,秉持“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传统人生图式,主张以修身进德为基点开展教化实践。首先,传统家训以性善论为理论预设,在“性三品”理论基础上,主张占社会大多数的“中品”之人①都能够做到教而后善,这就在道德领域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其次,在肯定人的道德自主性的基础上,传统家训强调从道德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开来的核心属性。如薛瑄在《戒子书》中明确写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 2]最后,传统家训结合日常训诫,不断阐发“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的思想道德观念,不仅使训诫对象知晓修身进德的内核,也能引导训诫对象知其所以然。可以说,传统家训以个体品德培育为基点开展德育训诫,强调“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者而已”[ 3],“尽其在我四字,可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亦可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4] 1 9 6,充分彰显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主性。
2 .传统家训以厚植家族伦理为基石,致力于家族秩序的和谐稳定
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逐渐形成了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基本特色。因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礼记·丧服小记》)的家族伦理成为主张和谐有序的政治伦理的基础。与此相应,传统家训以厚植家族伦理为基石,致力于家族秩序的和谐稳定。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传统家训强化家人族众对家族伦理的认知和践行,致力于维护家族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家训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礼记·丧服小记》)为基本原则,以“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 5]为基本规范,通过多样化的教化方式方法,致力于形成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族人互助的家族人际氛围,形成长辈与晚辈之间尊卑有等、同辈年长与年少之间长幼有序、男女之间有别的家族人际秩序。第二,在家族经济方面,传统家训主张勤俭持家、业以兴家,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致富观,统筹安排、量入为出的理财观,以及农工商贾、无可不为的诸业均可的多元择业观。正是在家训教化的基础上,家人族众立足勤俭持家、业以兴家的实践基础,践行为家族和社会所提倡的主流行为规范,促进了家族经济的平稳运行。第三,在家族文化生活方面,传统家训倡导以“尊祖敬宗”为核心内容的精神生活和以“冠婚丧祭”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生活,稳定了家族生活秩序。传统家训通过以庆生礼、冠笈礼和嫁娶礼为主的庆典仪式,以及寝祭、墓祭、祠堂祭祀等规范化的祭祀仪式等,强化了族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丰富了族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维系了家族的凝聚力。在家族精神文化活动中,族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家训活动传达的家族伦理,在文化心理层面增进了族人对家族伦理的认同和践行。
3 .传统家训以坚定政治伦理为基础,致力于社会治理的完善
端正人心、淳化风俗是古代社会教化的目标。传统家训希冀“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 6] 5 3 0,在培养贤子孙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好百姓打下基础。传统家训在践行家族伦理的基础上,为家人认同政治伦理作了情感和认知铺垫,促进了人们从家族伦理向政治伦理的认同,从而维护了尊卑有序的古代政治秩序。正如《孝经·广扬名》中:“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传统家训的重要教化功能在于培养家人对家长、族长、兄长、师长的敬爱之心和敬爱之道,当教化对象逐渐认同并践行敬爱之道,形成了敬爱尊长的品质,家训主体往往进一步引导其对国家、官长的尊敬和爱护、服从和忠诚,具体表现为循礼守法。循礼守法的一般性要求表现为敬爱尊长,对尊长尽职尽责,而这种敬爱的心理和态度首先是在传统家训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循礼守法的特殊性要求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具体行为规范,比如对从政的家人着重进行官德教育,对务农、工艺、经商的家人着重开展相应的道德教化,向家人族众灌输精忠报国的具体行为规范,告诫他们做好分内之事,守法安分,不可为非犯法。不同社会阶层既有循礼守法的一般性要求,也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可以认为,传统家训的伦理教化实际上是为家族成员内化和践行政治伦理服务的,致力于社会治理的完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传统家训立德树人的历史智慧
传统家训在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古代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家训在立德树人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教化活动中,形成了家训目标德育化、家训主体层次化、家训内容伦理化、家训方式生活化的鲜明特色。
1.家训目标德育化
“蒙以养正,圣功也”(《易传》)。端蒙养、重家训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王室贵族、官僚士绅、富商巨贾家中,往往设有家塾,延师以教子;在平民百姓家中,则往往设有义塾,“塾师修仪供给祠中公备,各生供给自备”,如有“资质颖异、出类超群者,力不能自备供给,量与膏火之资”[ 7] 5 4。传统家训强调修身是个体立身处世的前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传统家训与古代社会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相一致,同样强调立德为先,重在培养贤子孙、好百姓。传统家训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8] 1为宗旨,强调个体在教化实践中“就日用常行之中,所见所闻之事,日积月累,成就一个好人”[ 4] 1 6 8。《训俗遗规》提到“人之存心忠厚者,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作事忠厚”,主张心、言、行的一致。传统家训在心、言、行方面的具体道德要求则化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恭顺尊长;在家尊敬兄长,在外尊敬长上;在家和睦宗族邻里,在外与人为善等。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个体要不断修养身心,涵养仁、义、礼、智四善端,具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品德,涵养内在的善性,培养适应家族与社会主流规范的美德。此外,传统家训也注重提升子孙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通过父兄教诲、延师教子等方式,传授子孙读书方法、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从业技能,解答子孙面临的知识困惑、人生难题等。
2.家训主体层次化
传统家训的教化主体融入了社会性因素,是涵盖了各职业阶层的教化活动。一方面,从治国理政角度来说,传统家训以帝王、官僚、乡绅为主要制订主体。这一阶层具有文化知识优势,能够写作、修订家训文本。同时,这一阶层多具有经济优势,能够解决自身和本家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有时间写作、修订家训文本,也能够以其经济实力保存本家族历代家训文本。更重要的是,这一阶层多处于社会管理者阶层,具有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职业要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因而成为家训文本制定的主体。这也反映出我国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策略,即采取自上而下的倡导方式,引领社会习俗。另一方面,从家族内部教化而言,传统家训以家长、族长、师长为教化主体。首先,在个体小家庭、房支众多的家族中,各房房长、各家家长被赋予了管理、教化的权利与义务,“凡为父母当教训子孙”[ 7] 3 9 8。其次,在家族组织中,族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 9],在家训教化方面承担起教化族众的职责,表现为组织族谱、族规制定,训诫族人遵守族规国法,俨然为一族之长。最后,师长是在家塾义学中直接传播主流规范的教化主体。在传统家训活动中,童蒙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家长和族长认识到“延师训子,此蒙养之要务”[ 7] 4 8的重要性,多在家设立家塾,聘请师长教子学习。随着历史发展,家族中也会逐渐出现贫富分化的情形,对于有志于学但无力读书的同族子孙,不少族人设立义塾义馆,使同族子孙皆可接受教育。
3.家训内容伦理化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 0]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家思想从“显学”地位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传统家训的内容特色。在国家政权的支持下,儒家思想逐渐制度化、生活化,渗透到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家族管理中。传统家训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谱之载家规非具文也,自古圣经贤传及汉唐以来诸大儒之嘉言懿行,展卷皆可以得为人之道,兹特撮其大纲明白易晓者立为规条,俾后嗣子孙知所法戒”[ 7] 1 8 8,在教化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特色。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的基本原则主张以礼法齐家,即以儒家伦理规范辅之以家规惩戒对家人族众进行教化。首先,正人需先正己,家长具备高尚的德行是治家教子的基础,“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4] 1 1 4。因而传统家训的首要教化内容为修身立德,而修身立德的第一对象为家长,在家长的身教示范下劝诫教导家人族众勉学成人、志在圣贤、修养身心。其次,在复杂的家族人际关系处理上,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族人互助、邻里和谐,强调子媳对父母公婆等长辈的孝顺尊敬,弟对兄的恭敬,妻对夫的顺从,族人对族长的尊敬,在亲亲尊尊的原则下维系家族秩序,营造和谐氛围。最后,在家族经济管理上,主张勤劳节俭;在为人处世上,主张诚信待人、与人为善。当出现纠纷时,传统家训主张息事宁人,“可让则让,可解则解”[ 7] 1 0 9,戒争讼,维护和谐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此外,在物我关系上,传统家训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强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惜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