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记忆的意识形态功能

作者: 田旭明 刘成兴

[内容提要] 英雄记忆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认知、理解、态度、判断和情感的记忆集合体,内蕴着英雄的历史活动和故事,承载着英雄人物的价值境界和精神风范。作为一种有价值选择的主观建构,英雄记忆的唤醒、传承、刻写和重撰,不仅是一种思想教化和道德锤炼活动,还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意蕴,具备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引导和凝聚、信仰凝铸与感召、情感贮存与传承、社会心态调节与优化、精神主动与免疫等。激活并强化这些功能,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英雄;英雄记忆;意识形态功能

[作者简介] 田旭明,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成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难题及破解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B K S 1 7 0)、2 0 2 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斗争本领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F D S 0 0 8)的阶段性成果。

记忆起初被视为大脑的一种功能,是指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最初印象。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记忆成为社会性的事物,每一种记忆都由特定时空背景下特定社会群体所保存,常被应用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为政治、文化和历史认同提供合法性支撑,为社会良性运转和秩序建构提供精神动力支持。记忆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载体丰富,有围绕特定事件和物件的记忆,亦有围绕特定群体和人物的记忆。其中,关于英雄记忆的塑造和建构在现代国家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比较普遍。英雄记忆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认知、理解、态度、判断和情感的记忆集合体,内蕴着英雄的历史活动和故事,承载着英雄人物的价值境界和精神风范。许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令民族成员推崇的英雄人物,而且历经岁月变迁,这些英雄人物深深刻写在民族成员的记忆中,不断被代际传承,实现精神再生产,在巩固政治认同、规范社会秩序、引领社会价值等方面展现了特殊功能。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他们适应时代而产生,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人物,是崇高品格的先进代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承载者,是先进价值观的忠实信奉者和践行者,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1]“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2]“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3]推崇、记忆、书写和再塑英雄事迹和精神,围绕时代需要对英雄人物进行复活、延续和建构,对引领价值、调控秩序、凝聚力量、激发斗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研究的缘起

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4] 1 4 6,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4] 1 5 2。这就是说,个人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历史发生的前提,思想或意识总是从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产生的。记忆同样如此,因此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个人的精神实在或再忆起,而应从历史活动主体视角出发,将其视为“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活动,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进行确证、保存、占有和延续的内在机制”[ 5]。记忆不是大脑的纯自然机能,而是对过去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和结果。从未来归宿看,个体的自我记忆终将走向社会的集体记忆。1 9 2 5年,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在他看来,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所有记忆都受到集体、社会框架的影响和形塑。集体记忆在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古斯塔夫·亚霍达把集体记忆归结于文化的高度,他认为:“它们(集体记忆)不是联系某一个人或某件特殊往事,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一种文化和属于这种文化的那些人群的内心之中,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6]王明珂对集体记忆作出以下总结:“记忆是一种集体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借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是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集体记忆赖某种媒介,如实质文物及图像、文献,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 7]。从现实来看,集体记忆不是悬空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象的,多与以往和现在发生的特定人和事件相联系。正如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言:“只有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思想中时,我们才能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而且,除非我们把个体与他同时所属的多个群体都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些记忆所具有的相对强度,以及它们在个体思想当中联合起来的方式。”[ 8]

回溯历史,借助英雄群体重温、延续和强化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政治认同是古往今来比较普遍的精神活动。杰出的民族英雄及其符号表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以浓缩的方式承载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和现实中,英雄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个体性的存在者,但他们又不是普通的个体,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象浓缩的精华”[ 9]。英雄记忆是民族成员集体记忆的特殊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英雄人物群体承载,连接着个体与英雄群体之间的价值认同,是英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被不断真实述说和抽象描绘的过程,也是英雄人物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和精神象征被保存延续和重新建构的过程,集中反映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群体这一特定群体的回忆、记载、塑造和尊重。英雄记忆借助文字、图像、场所、仪式、制度、话语等载体,浓缩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实况,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展现了民族成员对历史的崇敬珍爱和对未来的积极憧憬,是民族精神传扬和民族凝聚力维系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国家,考察英雄记忆不能只关注其作为一种精神建构的过程,而要立足意识形态辩护、维护和传播之高度。记忆本身不存在意识形态属性,只是对过去发生的人或事的回忆和重现,但一旦记忆与特殊群体、特殊要求、特殊任务相结合,便产生了特定意识形态书写的可能,隐含着记忆群体所附加的意识形态观念和诉求。英雄记忆作为社会成员对英雄人物群体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事迹的系统性再现,不只是单纯的社会价值符号,随着政治活动的不断介入,英雄记忆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越来越明显。实际上,政治活动并非纯粹的理性活动,离不开集体记忆的建构。“没有象征以及相关的仪式,就没有政治。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简单地建立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并摆脱象征的含义。” [ 1 0]在政治活动中,集体记忆逐渐成为与政治认同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政治认同以集体记忆为媒介得以建构和完成,而对于特定群体来说,共同的记忆是群体实现统一性的价值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点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雄记忆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和建构的过程。一方面,英雄记忆的塑造从一开始就预设了某种意识形态立场。英雄记忆的呈现总是由特定社会群体塑造而成,他们必然代表着一定社会群体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追求。不管是无意附加还是有意嵌入,英雄记忆自书写和建构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英雄故事的刻写者往往会基于一定的意识形态标准作出价值选择和评判,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加工,以增强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时代的共鸣感。所以作为一种有选择性的价值建构,英雄记忆蕴含着特定的政治立场、价值理念和精神宗旨。社会大众通过英雄记忆的塑造可以领略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品格,借助他者反观自身,激发思想共鸣和价值共情,进而构筑与英雄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认知体系。另一方面,英雄记忆的塑造会对社会价值选择和精神塑造产生一定的意识形态引领效果。英雄记忆是英雄人物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等高尚品格和价值追求的书写,是每个时代杰出人物群体的共同记忆,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意识,能产生政治激励、道德示范、情感共鸣和精神标杆效应,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倾向于英雄人物群体,向主流思想和价值看齐,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思想境界。此外,英雄记忆的书写者也会基于特定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的需要,采用特定的叙事方式,突出英雄人物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英勇斗争、无私奉献乃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光辉事迹,引导社会成员由衷赞美和推崇英雄人物,在唤起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促使社会群体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总之,作为一种有价值选择的主观建构,英雄记忆不仅是一种道德教导,还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功能,是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其传播效力和引领力的重要载体,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提供了记忆支撑。

二、英雄记忆的价值引导和凝聚功能

价值引导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和功能。任何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有序发展,都离不开主流价值的引领和整合。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和社会赋能机制的不断改进,文化多元、价值多样、观念碰撞交织尤为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已成为常态。特别是一些具有蛊惑性的错误思想、反动思潮仍然沉渣泛起,妄图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瓦解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使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塑造、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越发艰巨繁重。此外,伴随剧烈的社会变迁也出现了价值选择碎片化、价值判断个体化、价值标准游离化、价值行动自主化的明显倾向,“个体自身成为再生产单位”[ 1 1] 1 5 9,“每一个人的生涯都从预定的命数中解脱出来,并为人们自己所掌握”[ 1 1] 1 6 5。原子化、孤立化、松散化在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社会结构中的问题呈现也日渐增多,使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群体聚合意识不断减弱,精神共同体和道德共识的形成与维系遭遇冲击,甚至导致极端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生蔓延。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维系社会团结和凝聚思想共识,成为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英雄记忆的建构与发生,一个重要旨趣就是要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和判断趋向主流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1 2]英雄记忆凝结着英雄人物群体的丰功伟迹和价值力量,是对国家意志、社会共识、主流价值以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犹如一面精神旗帜,具有鲜明的价值引导和凝聚功能,在促进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主流价值传播和认同、凝神聚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聚合作用。一方面,英雄记忆通过回顾再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以及时代楷模的不平凡事迹及其呈现的崇高价值和品质,塑造一种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共识、道德权威和思想坐标,能够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在张扬价值个性的同时,积极学习效仿英雄的品格和行为,并保持对具有统一性评判标准的主流价值的认同,避免陷入价值迷失和思想混乱的局面,进而强化主流价值的感染力和引领力,优化人心秩序,凝聚社会发展力量。另一方面,英雄记忆可以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提升社会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体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只有对自己的群体身份有了认知,才可能找寻到自身的价值;只有实现个体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才有凝聚力。建构英雄记忆,在社会群体中强化英雄精神和情感的感召效应,能够激励社会成员通过英雄人物反观自身,从英雄人物群体的形象和实践中找寻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可能,从而摆脱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干扰,避免“一切从个体偏好和自由意志出发,确保自身利益优先性和最大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信条”[ 1 3],增强对共同体伦理原则、公共价值理性的认可以及集体责任感和价值敬畏感,进而强化社会成员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归属感以及身份认同感,不断实现从“我”向“我们”、“个人”向“集体”的社会凝聚力的递进式跃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