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表征、成因与应对

作者: 陈艳飞

[内容提要] 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主要呈现为身体之忙遮蔽下的精神之茫、“佛系”“躺平”外衣掩饰下的不甘心态、疯狂“内卷”掩盖下的无意义和无力感、精致“人设”隐藏下的身份焦虑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与青年人生目的的缺失、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应对青年人生观“涂层化”,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在正视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为青年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的人生观,实现青年人生观“涂层”的澄清、剥落与超越。

[关键词] 人生观;涂层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陈艳飞,法学博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 G X YQ 2 0 2 1 0 0 3)、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 S Z T S J H - 2 0 2 3 - 8 - 7)的阶段性成果。

涂层原指中性的工艺和技术,是人们利用各种材料、话语等对特定对象的表象进行包裹、涂抹,以“达到提高效率、增加强度、掩饰问题、树立形象、炫耀地位等效果”[ 1] 2 1。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及其产物都在使用涂层的策略,人们日益进入涂层时代。当前,青年人生观同样存在涂层,它是指青年人借助话语、行为等符号对人生观进行掩盖、遮蔽,从而将看似矛盾甚至冲突的异质对象叠合在一起,以达到建构自我形象、消解人生冲突、寻求自我和解等目的。青年人生观“涂层化”是青年人生观性质或状态发生的涂层转变,是在我国社会变迁和体制机制改革下衍生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它不仅易引发青年的精神内耗和认同断裂,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陷入被解构的风险。那么,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具体表征是什么?何以形成?又该如何应对?这是开展青年人生观教育必须思考和回应的现实问题。

一、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表征

当前,青年人生观“涂层化”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既包括青年在遮蔽本己人生观的心理动机驱使下的主动涂层,也包括在外在因素裹挟下作出的被动涂层,但无论是主动涂层还是被动涂层,都是青年人作为涂层主体进行的“自我涂层”,呈现出表与里、身与心、言与行的悖反。

1 .身体之“忙”遮蔽下的精神之“茫”

“越忙越茫、越茫越忙”以看似悖论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当下青年人的生存图景。一方面,忙碌的身体状态是当代青年的普遍生活现状。青年的日常生活正在被繁重的事务工作和学习任务、应接不暇的任务考核、人际关系处理等填满,“忙”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的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正义”。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的对1 9 9 3名1 8~3 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 6. 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 8. 9%”[ 2]。“每天一睁开眼,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成为很多青年人对人生之忙的感叹,也成为现代“倍速生活”“跑步人生”的映照。“1 0天英语四级速成”“2 0天教你变成演讲大师”“3 0天腹肌速成法”等以速成冠名的秘诀,成为青年热衷追逐的宝典。另一方面,精神上的迷茫、目标感的缺失正在成为当下青年的现实困惑。忙碌带来的并非充实,却是一片茫然。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的调查中, 8 3. 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也有受访者表示,每天忙到起飞却都是瞎忙。这其实折射出青年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的模糊,甚至缺失。2 0 2 3年3月—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区域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7成的受访大学生对如何找准人生方向存在困惑。[ 3]劳而无获、忙而空虚正在成为青年人生状态的突出表征。

2 . “佛系”“躺平”外衣掩饰下的不甘心态

“佛系”“躺平”是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语,意指一种不悲不喜、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2 0 2 2年,一则《我:工作5年,存款5 0 0 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短视频在B站爆火,两名“2 1 1”名校毕业生在视频中发出了“当个‘废物’也没关系”的“佛系”感慨,收获了超6 0 0万的播放量,令网友直呼“治愈”。在网络媒介的赋能下,“佛系”“躺平”迅速燃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成为当下青年向往“出世”的意愿表达。当前,在青年群体中掀起的“寺庙热”,即是这种意愿的一种行为表达。然而,“佛系”“躺平”看似表面妥协,实则呈现出复杂的动因。其中,的确有部分青年试图以“出世”的姿态远离社会压力与竞争,通过降低生活欲望、逃避社会分工等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主动躺平;也有部分青年出于猎奇心态与依附心理,对朋辈群体中出现的“佛系”“躺平”等流行词汇产生主动认同或被动接受。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青年借“佛系”“躺平”的外衣来表达对无意义“内卷”的反抗和不满,流露出对人生的不甘,呈现出“身躺而意难平”的纠结心态。那些声称要“躺平”的青年人,实际上能够真正“躺平”的少之又少。北京市某高校针对“0 0后”大学新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调研显示,拒绝“佛系”、崇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青年人生态度的主流。[ 4]在“佛系”“躺平”外衣的掩饰下,是青年内心的不甘和不愿熄灭的斗志。

3 .疯狂“内卷”掩盖下的无意义和无力感

“内卷”原指在一类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的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2 0 2 0年,一边骑车一边使用电脑的“卷王”登上热搜,“内卷”一词重回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热门词汇,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卷”已经蔓延至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职场,从交友到婚恋,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然而,相当一部分青年实则是被迫内卷、盲目内卷,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卷,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些青年人开始用“卷不动了”来表达自己身心俱疲的状态。与“内卷”伴随而来的“小镇做题家”“9 8 5废物”“社畜”等网络热词,实则表达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意义和无力感。在这种疯狂但无效的“内卷”下,青年人逐渐陷入一种陀螺式的死循环,犹如钟摆一样始终处于摇摆不定之中,陷入“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人生困境,“反卷青年”“低欲望青年”的出场实则是青年的无奈之举。

4 .精致“人设”隐藏下的身份焦虑

“人设”即“人物设定”,原指小说、动漫等艺术作品中对虚拟角色的设定,后被引入个体形象建构。在媒介化时代,青年群体借助一系列符号表征和社交平台力求打造一个完美的“人设”,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打卡网红餐厅、购买限量款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无咖啡不学习”“无钻戒不结婚”的仪式感追求,朋友圈各种“学习类”“签到类”“地点类”的“打卡”行为,都在诠释着青年对精致“人设”的界定和渴望。“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成为这群人的画像。事实上,青年打造“人设”并非仅仅是标榜个性,“更重要的在于引起目标圈层的关注并寻求身份认同”[ 5]。然而,这种被精心包装和有意建构的自我,并未给青年人带来稳固的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反而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束缚和孤立不安,以及挥之不去的身份焦虑。虚拟空间中建构的精致“人设”在现实生活中时刻面临崩塌的风险,为“入圈”而花重金打造的“人设”最终因财务危机面临“出圈”的结局,极易导致青年陷入混乱窘迫的状态。

二、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现实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的出现同样如此,它与青年人生目的的缺失、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1.人生目的的缺失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选择。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之所以产生,根本上源于当下部分青年人缺乏清晰的人生目的。首先,人生目的的缺失带来的是人生方向的缺失,青年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当朝哪个方向前进。“涂层”实质上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遮蔽方向缺失的状态,同时也暗含一种人生方向的寻求,但这种寻求却是沿着进一步丧失方向的方向前进的,导致青年陷入方向缺失带来的焦虑。其次,人生目的的缺失会造成青年人生发展驱动力的不足。“研究发现,持有人生目的的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即更关注积极事件和未来状态,关注自身努力的深层意义和更长远的目标,而不是采取情绪化或者逃避的消极应对策略。”[ 6]反之,人生目的的缺失不仅会导致青年难以自觉生成有目标取向的行为,获得良好的状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而且还会使青年难以应对压力事件,抵御消极状态。一旦面对困境和压力事件,人生目的的缺失会导致青年个体很难作出积极有效的应对。从产生背景来看,青年人生观“涂层”行为的出现往往与压力、挫折、缺失等负面事件密不可分。“涂层”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青年的一种自我保护壳,是青年试图消解外部世界潜在风险、舒缓现实压力、摆脱人生困境构筑起的防御性保护层。此外,人生目的的缺失会造成青年个体自我设限,难以参与到更广阔的世界并发挥作用,从而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看似对自我的遮蔽,但实际上反映的是青年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甚至陷入个人中心主义,这种向内的过度关注使个体很难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陷入“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困境。

2.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标准化为前提、以科技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特征,并遵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对青年的人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造成青年对物的过度依赖。它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部分青年开始把人生意义投射到物上,将对物的占有作为一种人生目标,甚至造成一种“越占有越幸福”“越消费越幸福”的人生幻象。青年人生观“涂层化”实际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体现,是过于倚重物质而忽视精神相对独立性发展的产物。其次,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形成的“标准化”思维造成青年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标准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特别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组织商品生产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一种以达到“统一”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标准化思维与物的依赖相结合,在当下社会逐渐衍生出一种“标配思维”:只有物质充裕、地位显赫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当部分青年难以达到社会认定的成功标准,但又不甘于接受现实时,“涂层”实质上充当了一种遮挡物和安慰剂,反映出青年过度追求一种被社会外在标准认可的共性,而非内心充实的个性。最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精细化分工造成青年的片面化发展。部分青年人为了能够在就业市场和职场中获得青睐,过于片面地发展自己的专门化劳动和专业性技能,而作为人的丰富情感、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对人生多种发展可能和广阔前景的想象却受到抑制。这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劳动不是出于自我潜能实现的主动行为,而是外力主导下的被动行为。当前青年中出现的身体之“忙”与精神之“茫”就是典型表现,借助“涂层”掩盖身体忙碌下的精神茫然,实际上是对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下青年片面化发展的现实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之间对立的遮蔽。

3.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

涂层作为一种异质的叠合,“其生成的精神背景是现代性精神的世俗化,人们趋向以自我为中心去追求现世的价值与效用”[ 1] 2 3。在西方现代性浪潮的席卷下,世俗性、实用性等成为现代基本精神,个体利益优先于道德规范,交换价值凌驾于道德责任之上,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反过来宰制青年人的生活,人作为目的的价值理念被各种具体的效用性取而代之。效用至上成为现代社会青年人的重要心理和价值取向,使青年更多地关注自我、关注当下,有用性成为其主要的衡量标准。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那些更可把握、更可预见、更可兑换的事物远比无法兑现的未来更具吸引力。部分青年对价值的评判开始退回到自我,“所有超越自我的宏大叙事都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我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意义感开始全面失落”[ 7],集体主义精神遭遇现实危机。钱理群曾对青年群体有这样一段描述:“小时代,小人物,小享受,小烦恼,还有点小孤独:这大概就是当今许多人,包括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8]“小”字其实点出了当下部分青年对时代、对社会、对集体、对自我的认知。追求“小确幸”,过好“微生活”成为部分青年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在这样的价值准则之下,一些青年开始追逐现实的成功,并在各种“成功学”的召唤下,越来越追求占有资源的多寡、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大小这种外在的“涂层”,而不是将对时代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使命作为人生追求。这种对世俗成功的过度追求使个体离本真的自我越来越远,最终造成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当前,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各种“速成秘笈”以及“伪精致”“伪仪式”等现象,及其带来的茫然、无意义、无力感等,恰恰是青年在效用至上的价值支配下,过多地关注自我、局限于小我、盲从于当下引发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