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对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 于慧颖 苏新宇

[内容提要]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高度重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发挥红色精神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作者简介] 于慧颖,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新宇,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76 这些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和价值目标,倡导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必须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正确借鉴吸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益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应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重视发挥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红色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以红色精神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既是坚持价值观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使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把体现当代中国本质属性与发展进步状况的价值观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2]112,同时要排除一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因素。实现这样的目标,应紧紧围绕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红色精神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行稳致远,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26-27

一方面,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要以红色精神滋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132 价值观建设实践应反映和体现社会存在、时代发展主题并与其相契合。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价值观建设应立足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服务于实现新时代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任务。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毫无关系的价值观建设,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代中国关乎全体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根本利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关乎根本的方向问题、道路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2]29“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树立共同理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其中,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滋养、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对于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根本性意义与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红色精神,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具有各自的丰富内涵,但都包含一个核心内容,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信心。就共同理想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今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与引领下像红色精神创造者那样,树立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中国人,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为之奋斗。

另一方面,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以红色精神滋养鼓舞、激励全体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发努力、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契合,其基本要求是使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实践、全部结果有益于鼓舞、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使全体人民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的,多么不易! 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5]无论是产生于烽火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还是产生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改革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精神的创造者们不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具有为伟大理想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大力宣传和弘扬红色精神,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前行的动力,以自身的拼搏奋斗、不懈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发展奇迹。

二、 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使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来源,对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滋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色精神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源头,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更好地入脑入心,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其一,以红色精神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践行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在探寻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一直是各方面仁人志士与各种政治势力不可回避的问题。20世纪初期,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主张:一是把中华民族的衰落及遭受的灾难完全归因为传统文化,而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西方文明,对西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崇拜备至,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只有全面复活,尤其是复兴儒学才能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2]89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主题,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既看到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华也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红色精神的创造者们始终坚持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出就是其一。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90“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55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滋养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这是新时代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实际上百年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色精神,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二,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114“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2]34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需,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质,提升当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程度的题中之义。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一方面,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中,红色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死、百折不挠、英勇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人民生活幸福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等高尚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表现,是把中华传统美德运用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范例。正如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6]另一方面,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伟大品格,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发展与升华。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优良传统,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与时代发展要求、时代发展主题相适应的价值准则、价值追求。

其三,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这是新时代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政府综合服务中心和英才学校时指出:“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屈辱史,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8]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精神力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中国共产党人绝不屈服于任何侵略势力,以“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抗日战争中,赵一曼烈士、杨靖宇烈士感天动地大义凛然的气概是中国共产党人绝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使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中华民族绝不会灭亡,坚信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决心,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源于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绵延不绝的底气,来源于深深的爱国之情、报国强国之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排除万难、战胜艰险获得成功的精神力量,构成了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对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没有红色精神的引领与滋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又如何得以树立与延续? 我们的价值观建设又如何顺利推进? 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新时代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滋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