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孙秀玲

[内容提要]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更是赓续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所在。因此,要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小课堂;以新时代伟大实践和成就为立足点,打造“两弹一星”精神“社会大课堂”品牌;以铸魂强师为目标,建设“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团队,发挥好思政引领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两弹一星”精神;思政课;思政引领力;大思政课;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孙秀玲,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六十年前,我国在新疆马兰基地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东方巨响为巩固国防、维护世界和平立下了不朽功勋,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新时代坚持思政课的守正创新,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挖掘其精神价值,发挥好思政引领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 “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价值。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遏制围堵和打压,我们迫切需要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还处在技术空白、物资匮乏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研发“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一大批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召开的表彰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阐述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1]。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写道:“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2]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体现了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奋斗历程,而且蕴含深厚的育人资源。

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彰显“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特征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航天人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弹一星”精神诞生于中国遭受西方打压遏制的特殊时期,发展国防事业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时代课题,更是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之需。“两弹一星”精神的根本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为了摆脱西方对中国的封锁打压、发展国防事业,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来到荒漠戈壁,投身伟大的航天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3]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4] “两弹一星”精神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振兴中华的决心,彰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新疆马兰基地,在青海原子城,科学家们先后投入“两弹一星”事业,为新中国建设隐姓埋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从为“两弹”事业奉献一生的程开甲、隐姓埋名17年投身核武器研究事业的王淦昌到克服重重阻力坚持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等,再到默默无私奉献的大批科技工作者,他们用热血和生命生动地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1963年,工程兵某所王茹芝与丈夫张相麟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示妻儿”的保密要求,各自奉命分别到基地执行任务,直到在执行首次核试验任务途中偶遇,两人方知是为了同一任务而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从事“两弹一星”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国家遇到困难之时,无私奉献、挺膺担当,这既是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在品质

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是全党上下团结一心、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结果,“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在“两弹一星”研制的最初阶段,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技术人才缺乏、科研经费和仪器设备短缺,面对恶劣的条件,科技工作者们不畏重重困难,坚持自力更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坚持自立自信,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一个复杂的零件、工程结构,科技工作者们呕心沥血、日夜奋战。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科学家们白手起家,边研制仪器边开展科研工作,经常在旧货市场、废品站寻找所需材料。邓稼先曾经用糖果换取小孩儿玩的铜丝,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捡核弹头。还有科研人员翻阅大量文献反复手动计算,有时甚至需要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5]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爆炸成功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6]正是这种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使我国在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填补了核理论的空白。

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茫茫戈壁滩和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中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技术落后、设备匮乏、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不断地创新探索,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面临艰巨繁重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传承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诠释“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明特质

“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求实创新精神和对于事业发展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7] “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鲜明特质是“两弹一星”事业得以成功的动力保障。

“‘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8]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团结协作,为“两弹一星”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力协同,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巨大合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突破核心技术的团队优势。“两弹一星”的研制需要空旷、秘密的场地,戈壁滩成了最佳选择,但缺乏水源也对科研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党中央选派大量解放军战士深入研究基地。战士们长途跋涉将水搬运到研制工作场所,与科技工作者密切配合,保障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新疆、甘肃、青海各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也齐心协力为“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提供帮助,配合科技工作者们创造了这一伟大奇迹。“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突破了重重难关,创造了航天事业的种种奇迹。“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9]当今时代的科技创新已经发生了链式变革,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培养有创造力、有战斗力的顶尖自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肇始于“两弹一星”,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大力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例如,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等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继续发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

二、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0]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资源,帮助和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传承好红色基因,自觉担当强国复兴使命。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

“两弹一星”精神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资源,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觉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具有重要价值。

1. 有助于发挥思政引领力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有助于党牢牢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方向指引”[12]。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爱国爱党之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锤炼意志品质,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要发挥思政引领力,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

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用党的鲜活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源于一代又一代志在报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过程中涌现的大量典型人物和事迹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是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资源。思政理论研究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尊重历史、弘扬精神的责任,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学理性研究与阐释,积极做好“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过程中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资料整理工作,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将“两弹一星”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精神内涵讲准讲深讲透,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鲜活力,发挥好“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自立自信自强,引导大学生自觉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在关键时期为国效力、挺膺担当、无私奉献、接续奋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马兰基地爆炸成功所孕育的“马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源泉之一,要以“两弹一星”精神有形可见的史实,发挥好其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引领大学生端正历史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共同体理念,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