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解析
作者: 刘怡彤 李忠军[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无产阶级教育”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共产党人要改变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质,揭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政治品格;二是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任务,揭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三是教育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过程,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方法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教育”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为我们理解、把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无产阶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刘怡彤,法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李忠军,法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C K S 0 1 0)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提出了“纯粹无产阶级的教育”[ 1] 4 7 3重要概念。“无产阶级教育”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原初表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和思想基础,包含大量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思想论述。这些思想论述在不同维度揭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内涵、规律和方式,能够为我们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文本依据。根据教育学的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从“教育”作为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从动词的角度看,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和“如其所是”的存在形态;从名词的角度看,则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与受教的动态过程。回归文本语境,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和“政治”两个概念的内涵解析,我们可以从“教育”作为一个名词的角度,分析“无产阶级教育”的政治品格和根本任务,也可以从“教育”作为一个动词的角度,分析“无产阶级教育”的方法要求,进而更为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解析“无产阶级教育”,首先要明确文本依据和方法遵循。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对无产阶级乃至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而且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凝练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那么,既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我们又应该如何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解析“无产阶级教育”概念?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中应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发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四对关系向度[ 2]。这一学术观点为我们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解析“无产阶级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了确保研究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们试图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解析“无产阶级教育”,把“教育”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原则、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来梳理、筛选、甄别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思想论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义上的概念解析。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套科学严谨、思想贯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深入解析“无产阶级教育”,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目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收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最为翔实精准的文献资料,我们从不同历史时期和各个理论维度选取了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的思想论述,力求做到完整、准确和贯通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避免寻章摘句或断章取义。三是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概念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规定、相互融通的统一整体。对这三个概念分别进行解析,不应机械地、片面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拆解开来,而应从这三个概念所反映的不同侧面入手,通过考证“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以,对“无产阶级教育”的解析也要紧密结合“思想”和“政治”的内涵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开。
一、 “无产阶级教育”的政治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想要“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3] 4 9的诋毁和责难,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3] 4 9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教育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决定的,内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导向。共产党人要改变社会教育的性质,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主要是为了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使教育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以此为根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相关论断,可以分析出:“无产阶级教育”的政治品格主要在于维护无产阶级利益、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维护无产阶级利益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各种工人(也许爱尔兰人是例外)的教育程度直接取决于他们和工业的联系,所以最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的是工业工人。”[ 1] 4 0 5在这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的教育程度与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认识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也指出,无产阶级“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 1] 6 5 4。结合这两个论断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教育程度指的是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认识程度。无产阶级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才能形成无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教育”为了帮助无产阶级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利益,首先需要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从根本上看,“无产阶级教育”是围绕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原则”[ 1] 4 7 5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由资产阶级操控的社会教育是维护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通过学校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只允许工人接受符合资产阶级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教育”[ 1] 4 2 3,好在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给了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 1] 4 2 7。无产阶级的穷苦生活集中体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在自己的生活状况中能够感性地认识到“什么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什么是全民族的利益”[ 1] 4 2 7。然而这种感性认识还没有达到理性自觉,所以其形成的无产阶级意识往往停留在混沌的、懵懂的、涣散的自发状态。“无产阶级教育”能够以理论性、明确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形式向无产阶级灌输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帮助无产阶级从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上认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阶级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认识到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掌握现代国家政权才能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2.推动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资产阶级在一切斗争中都需要无产阶级援助,他们把无产阶级卷进了自己的政治运动,从而也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3] 4 1。这种“教育因素”指的是“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 3] 4 1,也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教育”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3] 3 8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接受“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会运用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而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从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要深入考察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内在性质,进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4] 3 0 0。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教育”应当帮助无产阶级清晰认知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的科学性变革,透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面性揭批,深刻体会科学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共同利益的原则性体现,系统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前瞻性预见。无产阶级根据自身的生产方式可以发现,自己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也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无产阶级教育”有责任帮助无产阶级学会运用置资本主义于死地的革命武器,发挥不断革命的斗争精神,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在这个不断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不仅应当使整个人类社会“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3] 5 2,而且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3] 5 2。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在为第一国际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四年度报告》中强调:“即使在最有利的政治条件下,工人阶级要取得任何重大的胜利,都有赖于培养和集中工人阶级力量的那个组织的成熟程度。”[ 5] 3 6 5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明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而且揭示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政治任务。共产党培养和集中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要政治任务需要“无产阶级教育”来完成,而“无产阶级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恩格斯在《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中提出,只有组织一个“以夺取政权和领导全国事务为宗旨的政党”[ 6] 5 0 4,才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6] 5 0 4 - 5 0 5。可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高度统一的。“无产阶级教育”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共产党人“站在已经存在的、最先进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那一端去参加运动并推动运动前进”[ 6] 5。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指出:“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 6] 2 3 3在恩格斯看来,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为了“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 6] 2 3 3,而是为了使这种理论说服和掌握广大无产阶级,争取广大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 6] 2 3 3,这种做法也是“无产阶级教育”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的序言中写道:共产党人有责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 3] 2 1 9。只有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无产阶级拥护共产党的信念,广大无产阶级才不再是“一筹莫展地摇摆于热情与绝望之间”[ 6] 5 4 1的自发群众,而是“一支社会主义者的国际大军”[ 6] 5 4 1。经过共产党的培养和集中,无产阶级“不可阻挡地前进,它的人数、组织性、纪律性、觉悟程度和胜利信心都与日俱增”[ 6] 5 4 1。
二、 “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7] 2 0 0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基于社会化生产对培养劳动力的客观需求提出来的,揭示了教育在培养社会劳动力问题上必须承担的三项任务:一是“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二是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帮助人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依据“无产阶级教育”的本质属性,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相关阐述,可以从教育必须承担的三项任务中分析揭示“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德国社会时代错乱的现实情况做了深刻剖析,他认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1] 1 6就在于把无产阶级培养成这样一个阶级:“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 1] 1 4。在这里,“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指的是无产阶级应当成为领导德国人民追求“普遍的人的解放”[ 1] 1 4的领袖和先驱。无产阶级只有在德国社会革命中夺得“解放者的地位”[ 1] 1 4,进而成为“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才能领导德国人民开展“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1] 1 1和“人的高度的革命”[ 1] 1 1。培养“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强调的是要造就的无产阶级必须是具有政治灵魂和革命意志的先锋战士。从无产阶级能否成为“社会的头脑”来看,“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1] 1 8。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需要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社会的头脑”的内在要求。但“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 1] 1 5,在反抗社会剥削制度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不仅要有由感性认识激发的“头脑的激情”[ 1] 6,更要有由理性认知指引的“激情的头脑”[ 1] 6。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彻底、抓住根本的“批判的武器”[ 1] 1 1。这个“批判的武器”能够帮助无产阶级获得推翻社会剥削制度的精神武器,引导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头脑”,通过革命实践创生出摧毁“武器的批判”[ 1] 1 1的物质力量。从无产阶级能否成为“社会的心脏”来看,无产阶级必须“标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 1] 1 5。这些优秀品质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果敢坚毅的斗争精神和豁达从容的乐观精神。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当具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 1] 1 5,具有“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以及“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1] 1 5;使自身成为引领社会解放的总代表,发挥出无产阶级作为革命联盟首脑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 1] 1 4 -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