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田鹏颖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把握践行内容的整体性、践行领域的相关性、践行途径的多元性、践行主体的全面性,从而构建国家价值引领、社会价值规约、个人价值选择的多维互动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观念;价值目标

[作者简介] 田鹏颖,哲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1] 4 4,并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命题,要求全党要继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1] 4 4,“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1] 4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 4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 4 4,“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4 3。

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得到坚持和巩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必须清醒看到,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少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还有很大的强化空间。总结新时代十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日常工作,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构成、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践,都是较为复杂的。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必须把握践行内容的整体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这充分揭示了事物间本身的、固有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即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系统的眼光来观察事物、解释事物。系统观念以系统思维为出发点,把客观事物看作由各种要素基于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立足整体视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通过系统思维分析事物内在机理,运用系统方法处理事物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鲜明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并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3]。

根据系统观念,事物均是具有特定结构或功能的有机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部分之和可以凝聚出大于整体的力量,并体现出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三者相互砥砺、相互映衬、相互成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整体性特征。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存在三个层面互不衔接、相互割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培育和践行,强调个人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而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培育和践行则重视不够,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走向的偏离。因此,要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局部和全局、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内容的整体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引领,是社会与公民价值追求的目标方向。富强,既指向国家富饶强盛又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文化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和谐是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状态。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国家与社会相互包含,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就难以产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国家、社会、个人浑然一体,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没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公民也难以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之目标,引领社会之目标和公民之目标,从安邦定国维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追求,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现实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起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引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维系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纽带。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通过个人价值追求体现出来的,而国家又引导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人的价值目标。离开了人人共建的和谐社会氛围,便没有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同样,离开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也无法营造人人共享的安居乐业环境。如果没有社会和谐,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失去根基,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将难以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个人发展的价值前提与精神引领,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持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对维系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现代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敬业体现出对职业与工作负责的品格,诚信强调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美好品质,友善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中公民行为选择的基本道德评价标准。引导人民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人民热爱祖国、忠于职守、以诚待人、友善互助。国家与社会是由公民群体组成的,个人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

二、必须把握践行领域的相关性

根据系统观念,采取系统思维,必须一方面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领域边界,另一方面关注这三个层面与相通、相似、相近的精神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宏观与微观、主要与次要、特殊与一般的矛盾运动中,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4]精准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强调“全党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5]。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基因,始终贯穿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历史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使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了方法论意义,具体体现在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激励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砥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用好红色资源,维护好革命旧址,传承好革命故事,宣传好先进典型,在革命故事、先进典型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尊重、崇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6]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利用的丰富资源。应当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等多种载体和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鲜活的红色资源中;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素材开展身边榜样故事会、红色诗歌朗诵会、红色读书交流会等沉浸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深挖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入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以破立并举、古今贯通、中外结合、知行合一的系统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破立并举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和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统一;古今贯通就是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中外结合就是注重运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知行合一就是把理想信念融入具体实践,以此筑牢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来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知识体系、道德体系、精神体系相互支撑、相映成趣,融入国家事业、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应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向生活形态,真正实现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三、必须把握践行途径的多元性

根据系统观念,采取系统思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就是只有伦理、道德和教育的办法,而是多因一果,即多重渠道、多条途径、多种办法,形成综合治理的效应。换言之,将舆论途径、法治途径、日常生活途径、教育途径等整合起来,协调推进,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选择。

掌握好舆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领导权,占领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网络上宣传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面,推动网络媒体纵向发展,引导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全面覆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微渗透,通过短视频创作、推文制作、直播互动等新兴媒体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大众化,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叙事体系,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效性。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横向传播,主流媒体在国际网站和平台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引导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充分发挥法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用法治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公平公正地解决社会矛盾问题、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得到平等的保护。要科学立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体现民主精神。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从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这些共同意志只有在法律的赋权和规范中才能转化为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共同意识的体现,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一过程得到实质性的转化,成为社会力量。

重视日常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生活需求契合、与具体民生问题契合。重视家风家教的作用,通过优良家风家教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通过一个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家庭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提出的价值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因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对其进行更为贴近生活的解读和阐释,使其潜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中被认同和接受,转化为人们自身的价值要求和行为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