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作者: 庞立生 常宏宇

[内容提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界定,是从价值观层面对二者高度契合性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实现的理论发现和思想升华,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前提和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作者简介] 庞立生,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常宏宇,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1]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展开的,由此在党代会报告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关系。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的深刻认识,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看,这一段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和思想体系中加以定位,将其界定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理解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和文明智慧;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提取和凝练,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认为这些价值理念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和积累的核心价值观念;三是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界定,是从价值观层面对二者高度契合性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科学理解,把对二者关系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一、在思想比较和实践创新中获得的重大思想洞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特质的内在显现,也是在比较中获得的重大思想洞见。一种文明形态的特质,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可以说,价值观集中反映和表达了一种文明形态的价值旨趣、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表征了一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总体性、根本性看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孕育积累而形成的思想方式、价值态度和精神追求,体现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精神标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根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不仅体现和存留于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典籍之中,而且沉淀并体现于当代中国人日用常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态度之中。从本质上看,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不仅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赖以依靠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推向新的时代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自身文化底蕴的鲜明自我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也彰显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在彻底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基础上打开的崇高社会理想与文明新方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和价值追求。而建立在唯心史观思想基础上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则坚持资本逻辑的中心地位,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抽象的“普世”的价值主张,固守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立场,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与之相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则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价值要求,确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趣,从而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彻底批判和超越。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质,也分别体现为不同时代文明形态的思想成果和智慧结晶。但是,如果深入到更为内在和更为深层的价值观界面上,特别是对比西方现代化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观层面的契合性便在比较中得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思想体察,并不是在简单比较基础上对二者所作的形式化推理和抽象化判定,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探索中逐步获得的思想洞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实现的理论发现和思想升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度处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2]的落后状况,这不仅使中华民族陷于危急存亡的险境之中,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遭受甚为严重的打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在中国大地上获得了普遍深刻的认同与具体生动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中华大地日益获得了现实性。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得到了日益清晰、愈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了对二者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文化自觉。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阐发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在“第一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的又一次思想升华和理论创新。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层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到更为内在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第二个结合”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引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所达到的新境界和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跃进到新的历史方位,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而且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主张上的高度契合性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科学的揭示和有力的确证。

二、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的高度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具体落实和表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层面上。

在宇宙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庄子·天下》)的有机生命整体,是生生不息的相互依存和动态持续过程,主张阴阳互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突出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辩证转化,既强调连续性、动态性,又强调整体性、有机性。这一宇宙观决定了中华民族将文化与自然融通、自然生命与道德生活统一、人的生活与宇宙本体不隔的人生态度,体现为与宇宙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相应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科学社会主义则秉持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观点,超越了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所固有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强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3] 1 8 5,追求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彻底统一的共产主义境界。显然,二者在对宇宙本体的体察和理解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

在天下观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倡导“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的价值主张,主张“以天下为己任”,表达了“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价值旨趣和人类情怀。科学社会主义则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基点,把握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趋势,坚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价值主张,追求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价值理想。二者同样都体现出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在社会观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而不同”“和为贵”,强调均衡、稳定、有序,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仁爱、信义、责任。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 1 8 5,追求公平正义、社会平等,推动构建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可见,二者都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在道德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向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坚持修身为本、诚意正心、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吾日三省吾身”,体现出对道德生命自我完成的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对资本主义道德虚伪性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道德理想,批判以追求特殊利益为核心的虚假道德,倡导真正的人的道德。可见,二者在道德观上也具有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不仅体现在以上这些具体价值观念的层面和领域上,而且还体现在形成这些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上。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以一种反思的态度面向世界和人生,强调超越两极对立的知性思维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不断的前提批判和自我超越中实现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永恒追求,从而体现出永恒的追求和解放的旨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阴阳相生相克、“反者道之动”,提倡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天人合一,推崇“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 ,体现出在辩证思维中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精神旨趣。从本质上看,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反对两极对立的片面的知性思维,都体现出内在超越的辩证旨趣和文化精神。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文明日益把两极对立的知性思维推向极致,从而造成人类文明的现代性困境之情势下,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辩证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高度契合性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确证。

三、为实现“第二个结合”奠定内在前提和深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前提和深厚的基础。契合才有结合的前提和可能,互补才有结合的必要和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层面具有相近相通的亲和关系,这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间又具有互补性,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了相融相通、互补互促的精神空间和必要性。

以实践观点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十分强调实践观点。相对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着重于内在超越的道德实践,强调基于良知良能而反躬自省、由微而显、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科学社会主义则更加注重变革世界的革命实践,强调通过推翻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实践。二者的实践观点无疑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